中医:“人老脾先衰,脾虚百病生”常吃5样食材,健脾胃精神头足

发布时间:2025-09-26 19:28  浏览量:1

有件事儿,门诊天天碰,堪称中老年人的“标配”:没胃口、总犯困、吃点儿就胀、舌头白腻、便秘拉稀轮番上阵,整个人蔫儿吧唧的,像雨天没晒干的被子,捂着都不暖和。

看着像小毛病,实则麻烦大了去了。有位大叔来了,裤腰带越系越紧,脸色像糊了一层灰,说话有气无力,一口一个“最近累得慌”。

一查体检单,啥大毛病都没有。他一脸为难:“医生,我这是怎么了?”其实答案就在老话里:“人老脾先衰,脾虚百病生。”

这话可不是迷信,而是中医几千年经验的总结。脾,虽然个头不大,但是身体的“大管家”——管着吃进去的东西怎么变成气血,送到全身各处去“供电”。

一旦脾虚,气血生不出来,五脏六腑就像断电的办公室,干啥都提不起劲儿。可偏偏,脾最怕三件事:年纪大、吃得杂、情绪糟。

年纪一上来,身体的“发动机”开始磨损,脾的“燃烧效率”也跟着打折。吃得太冷、太油、太快,脾就像锅炉进了沙子,越烧越糊。

再加上现代人爱焦虑、爱熬夜,脾被折腾得连轴转,哪还有力气管好肠胃、供好气血?从西医角度看也说得通。脾在中医里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总调度”,加上一部分免疫和代谢的功能。

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一乱,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慢性炎症都跟着来。而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肠道菌群也更容易失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旦脾虚,身体开始“拉警报”。

很多人误以为:脾虚就是吃点开胃药或者补点营养品就行了。其实恰恰相反,脾胃最怕“乱补”。

中医讲“虚不受补”,脾虚的人本来就消化不了太复杂的东西,你给它猛加营养,它反倒“消化罢工”,越补越虚。那到底该咋办?不靠药、不靠补,靠啥?靠吃,但得吃对,吃得巧。

有五样食材,实打实地适合脾虚人群,既常见又管用,不花哨,不折腾,关键是——接地气,还好吃。

先说个被很多人忽略的“脾胃好朋友”:山药。别看它长得土不啦叽的,营养价值可不低。中医认为山药能“健脾养胃、益气养阴”,尤其适合脾虚乏力、容易泄泻的人。

现代研究也发现,山药富含黏液蛋白和多糖,有助于修复肠道屏障、增强免疫力。蒸着吃、煮粥、炖汤都行,既滋补又不油腻。

再说个老百姓餐桌上的“常驻嘉宾”:小米。很多人觉得小米是“穷人的饭”,营养不如大米,其实恰恰相反。

小米性温味甘,能补脾益胃、安神助眠,尤其适合饭后腹胀、四肢乏力的老年人。小米粥一碗,脾胃暖一宿,啥也不比它实在。

第三位选手,是个“温和补剂”,但常被遗忘——莲子。中医讲,莲子能“补脾止泻、养心安神”,适合脾虚腹泻、夜睡不安的人。

它的优势在于温和不燥,补而不腻。现代研究也证实,莲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和生物碱,有抗氧化、抗疲劳的作用。

炖汤、煮粥、磨粉都能用,尤其是莲子百合粥,对老年人来说,是“养脾护心”的黄金搭配。再来一个特别适合“脾虚夹湿”的人——茯苓。

这名字听着像仙草,其实就是种药食两用的菌类。中医说它“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适合那些吃了就胀、舌头厚腻、头重如裹的人。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富含三萜类和多糖,具有调节免疫、利尿排湿等功能。茯苓粉拌饭、煮汤、做糕点都可以用,清清爽爽,不上火。

最后一位,是不少人小时候讨厌、长大后才知道它宝贝的——南瓜。南瓜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消炎健脾,尤其适合脾胃虚寒、消化慢的人。

现代营养学也表明,南瓜富含膳食纤维和果胶,有助于保护胃黏膜、改善便秘,简直是脾虚人的“贴心小棉袄”。

这五样食材,不是神药,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胜在温和、稳定、可持续。它们不“起猛劲”,但能日积月累地让脾胃“运转顺溜”,像给老旧的机器换上润滑油,慢慢地,就顺了。

当然,光靠吃还不够,脾虚人还有几个“雷区”得避开。早饭不吃、晚饭太晚、边吃边玩手机、饭后就躺着,这些习惯和慢性自残差不多

脾胃讲究节律,也讲究情绪,三餐规律、心情舒畅,吃进去的东西才“转得动”。否则就像往堵塞的水管里灌水,灌得再多也溢出来。

顺带一提,很多老人喜欢喝凉水、吃剩饭,其实对脾是很大的负担。脾喜温恶寒,常吃冷食等于给锅炉里倒冰水,长此以往,脾气一断,百病齐生。

再回到那位大叔。后来他听医生的话,早起喝温水,早饭半碗小米粥配山药,晚饭吃得少,但有南瓜和莲子汤,整个人没几周就像换了芯儿,气色红润,干活也有劲儿了。

他笑着说:“好像人整个儿通了,不犯困也不拉肚子了。”这才是养脾的真谛:不是靠猛药猛补,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细水长流”。

脾是个讲理的脏器,不怕你慢,就怕你乱。只要肯顺着它的脾气来,它就能给你一身的元气、一辈子的底气。

所以,别再小看脾虚。它不是“老了正常”,也不是“吃点就好”,而是身体拉响的第一声警报。听懂了,就能早早调好身体这台“发动机”;听不懂,等毛病扎堆儿来,就晚了。

养脾这件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慢下来”,听听身体怎么说话,顺着它的节奏去生活。就像老友之间,不争不抢,耐心陪伴,最后才能走得远、活得稳。

要是脾会说话,它大概会说:“别总想着补,先替我省点心吧。”

参考文献:

[1]王彦青,张焱.中医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3):1333-1336.

[2]李凤岐,王艳.山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09):221-226.

[3]李海燕,王海英.小米营养成分分析及其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24,39(05):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