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学习热情的,不是贪玩不是笨,是父母无意触发了德西效应
发布时间:2025-09-26 19:34 浏览量:1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本来对画画挺有兴趣,你一发现就赶紧给他报个班,还定下规矩:“只要认真画完,周末就多玩半小时游戏!” 结果孩子就开始磨洋工了,对画画越来越应付,当初那股子自发拿起画笔的劲儿,没了。
或者,孩子考了90分,你高兴地奖励一百块。下次他考了95,你自然觉得该奖励两百。突然有一次,他考了85,你还没说啥,他先不乐意了:“这次没奖金了,反正我也拿不到,随便考考算了。”
这一幕幕,根源可能不是你孩子贪玩、不争气,而是咱们做父母的,一不小心触发了一个心理学上的“魔鬼”——叫“德西效应”。
我今天才真正读懂这个词,是因为我亲眼目睹了我家那曾经是“小学霸”的外甥,一步步走向“躺平”。
一、我姐曾经是“奖励大师”,也是毁掉他热情的“元凶”
我外甥上小学时,对自然科学痴迷得不行,抱着《百科全书》能看一下午。那时我姐沾沾自喜,觉得得“推”他一把。于是,她开始“制度化”:
“儿子,看完这本昆虫书,妈妈带你去吃大餐!”
“这次科学考第一,奖励你最新款的乐高!”
一开始,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他为了奖励,动力十足。但渐渐地,我们慢慢品出不对味儿了。他不再主动去翻那些有趣的科普书,而是会先问:“妈,看完有啥奖励?” 如果我姐说没有,他就意兴阑珊地走开。
他把“学习”这件事,明码标价了。 当初眼里闪烁的好奇光芒,被“能换什么”的算计取代了。
二、什么是“德西效应”?说白了,就是“画蛇添足”
用大白话讲,德西效应就是:当一个人本来觉得做某件事挺有意思时,你突然给他发外部奖励(比如钱、礼物),这反而会把他的内部动力(兴趣、好奇心)给“挤走”。
以后他再做这件事,就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你的奖励了。一旦奖励没了或者吸引力不够了,他立刻撂挑子不干。
这就像我外甥,他本来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好奇心和学会新东西的成就感。这火苗烧得正旺。可我姐非要在上面浇一勺叫“奖励”的油。一开始火势是大了,但慢慢地,他自己的小火苗被压灭了,只剩下靠我这勺油才能烧起来。油一停,火就熄。
毁掉孩子学习热情的,不是手机游戏,也不是他笨,恰恰是我们这种“为你好”的奖励,把学习从一件有趣的探索,变成了一场乏味的交易。
三、那我们该怎么办?把“主导权”还给孩子!
意识到问题后,我姐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拨乱反正”之路。
1. 把“你为了奖励而学”变成“你学本身就很棒”
我姐不再为单次考试成绩设立物质奖励。当他取得好成绩时,我姐不再掏钱,而是说:“太棒了!我看到你为这个单元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个结果是你应得的!攻克难题的感觉是不是很爽?” 我姐把他的注意力,从外部奖励拉回到学习过程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上。
2. 真诚地欣赏,代替冰冷的物质
现在,我姐会具体地夸他的努力和策略:“哇,你这个解题思路很巧妙,我怎么没想到!” 或者“你这次字写得这么工整,肯定是下了功夫的。” 这种真诚的、针对过程的赞美,比钱更能滋养他的内心。
3. 最重要的一点:守护他的“原始兴趣”
对于他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他现在又迷上了编程,我姐绝不插手谈条件。他捣鼓出一个小游戏,我姐就是一个最捧场的观众:“真有意思!快教教妈妈怎么玩!” 让兴趣回归最纯粹的样子,不为任何奖励,只为自己高兴。
这个过程很慢,但我们确实看到,外甥眼里那种因为自己掌控学习而带来的光彩,正在一点点回来。他不再躺平,因为他终于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换取报酬。
如果你们也正在做或者曾经这样做过,从现在开始,试着把“如果你……我就奖励你”换成“哇,你做到了!这个过程你一定很有收获吧!”
或许,这才是唤醒孩子内在驱动力的真正钥匙。
你觉得有道理吗?你有没有无意中触发过“德西效应”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避坑,做更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