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回应《北上》,57岁“老戏骨”的坦然与坚守
发布时间:2025-09-26 14:12 浏览量:1
从增重20斤到狂减40斤,从风光船老大到雪地抗联排长,胡军的演艺路上,“老戏骨”三字背后是他敢于打碎自己的勇气。
“演员是一条很长的路,这条路不好走。” 在《北上》研讨会后,胡军接受采访时这样感慨。2025年对57岁的胡军来说是丰收的一年:电视剧《北上》中他增重20斤扮演悲情船老大谢天成,《归队》中又减至150斤演绎抗联排长。
《北上》首播收视夺冠,却遭遇了年轻观众的尖锐批评。面对争议,胡军展现出老戏骨的坦然与智慧:“我挺高兴,那些称号都是我用作品挣来的,没有走过歪门邪道。”
为贴合《北上》中谢天成的形象,胡军有意识地增加了体重,佩戴金链、金表和金丝眼镜,展现角色富足的生活状态。他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通过细节和小动作自然展现人物的复杂性。
谢天成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前行的船老大,他不想与时俱进,身边的人和社会氛围推着他向前走。胡军理解这个角色的核心魅力在于担当精神——“无论是对家庭、邻里,还是对时代的责任”。
《归队》,胡军从190斤减至150斤。为塑造抗联战士“老山东”这个角色,他提前两个月扎根东北农村,学习方言,下地干农活,掌握野外生存技能。
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他的眉毛和胡须都凝结着冰霜,破旧的棉袄上沾满泥浆血渍。
《北上》播出后,年轻演员的表演成为众矢之的。有观众批评剧情松散、青年演员演技生硬,甚至表示要弃剧。作为剧中资深演员,胡军却表现出出乎意料的包容。
对于年轻演员,胡军的态度是:“如果你有本事,可以领着他走。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通过台词和表演带着他入戏。” 他相信一个作品要成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面对观众对年代剧《北上》改编的质疑,胡军保持了专业态度。他坦言接戏是基于个人兴趣而非市场迎合:“现在的年纪,就干点喜欢的事儿,我也一直演喜欢的角色,没太委屈自己。”
“演戏不是熬年头就能成老戏骨,得敢把自己打碎了重来。”胡军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三十载演艺路的坚守。
在他看来,演员最危险的是陷入惯性表演。“经验多了,像做题一样,拿到一个角色更快入戏,反而有惯性。当演员的惯性战胜了直觉、感知,这是特别糟糕的事。”
胡军警惕这种惯性,他有意识地控制作品数量,保持对表演的冲动和新鲜感。从《天龙八部》的乔峰到《长津湖》的雷公,再到《北上》的谢天成,他不断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
对于“老戏骨”称号,胡军也有独到见解:“有人认为,老戏骨就是戏演得多,谁熬下去都能成为老戏骨。戏演得多,一定代表水平高吗?” 他认为真正的表演艺术需要不断突破自我,而非依赖经验重复演出。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胡军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他推掉过电影邀约,选择出演条件艰苦的《归队》,只因被剧本和角色吸引。
对于人工智能、短剧发展对演员行业的冲击,胡军显得很淡定:“肯定会分一杯羹,但冲击不到真正好的戏剧、影视剧。” 他用快餐与正餐的关系作比喻:新东西会分一杯羹,但不会冲击到真正有根基的内容。
面对年轻观众的审美变化,胡军认为演员应该引导而非一味迎合。“演员要从自身出发,认清自己。一个人有很多面。演员要发现这些特点,寻找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不同,将其发挥到极致,才能无法被替代。”
戏外的胡军经历了明显的心态转变。他坦言:“年轻时喜欢呼朋引伴,现在成了‘宅男’,乐在其中。” 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
与妻子卢芳的合作展现了胡军成熟的一面。在话剧《雷雨》中,他们结缘30年来第三次合作,排练时却彼此客气小心,从不说“你这不对,你得这么干”。这种相互尊重,见证了他们感情的深度与专业态度。
胡军与妻子的默契也体现在他们对“夫妻店”模式的避免上。北京人艺演员,有很多合作机会,他们有共识:别整成夫妻店。这种自觉,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尊重。
从艺三十载的胡军,堪称“中国影视的活化石”。他的经历本身就是对年轻演员的启示:艺术之路需要耐心与沉淀。
对于当下网络红人转型演员的现象,胡军表现出包容但理性的态度:“市场如此,你觉得自己可以,去尝试无可厚非,拦不住。” “演员是一条很长的路,这条路不好走”。
胡军认为,真正的表演是个性化的,无法用固定模式衡量。“表演没有固定的模式,不是1+1=2,关键在于人本身。” 他鼓励年轻演员要从自身出发,认清自己,发现自己的特点。
57岁的胡军每天坚持健身,控制饮食。他依然保持着对表演的初心,依然愿意为角色打碎自己、重新塑造。
面对年轻观众的批评,他曾淡然回应:“觉得不值?去看老版呗。”这不是傲慢,而是一种对艺术多样性的理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表达,每个演员有每个演员的诠释。
在胡军看来,无论是《北上》的谢天成还是《归队》的老山东,都是他沿着演员这条长路留下的足迹。重要的不是一时的掌声或批评,而是能否在每个角色中注入真实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