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在秋日里写下一首小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年来传诵不衰
发布时间:2025-09-27 05:20 浏览量:1
扬州的明月夜,藏着杜牧最温柔的牵挂。
唐文宗年间,他与韩绰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共事,扬州的烟柳画桥、歌楼酒肆,见证了他们的诗酒年华。
彼时,杜牧任推官、掌书记,韩绰为节度判官,同僚之谊在扬州的晨钟暮鼓中悄然沉淀。
离开扬州后,江南的山水虽美,却总让杜牧忆起往昔。
他挥笔写下这首思念之作,字里行间,既有江南秋夜的朦胧诗意,又饱含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的大意是: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扬州之盛,唐诗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首句以"隐隐"形容远山朦胧,"迢迢"描绘流水悠长,展现扬州山水相依的秀美风貌。
"隐隐"与"迢迢"叠用,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扬州风貌,而且隐约暗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旧游之地的似水柔情。
次句点明时令(深秋),却强调江南草木未凋的生机。一反常人对秋的萧瑟印象,突出江南的温润特质,隐含对扬州风物的眷恋。
“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三句诗人将笔触转向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映照下的桥面更显幽静与浪漫。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
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结句诗人想象着友人韩绰在桥上教歌女吹箫的情景,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调侃。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的时候,每夜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这样会,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谊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感喟,从而使诗平添了许多风韵。
"吹箫"暗用典故(《列仙传》中萧史弄玉的故事),既赞美韩绰的风雅,又以调侃语气表达思念,含蓄而富有情趣。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优美的意象,将怀人、忆景、抒情融为一体,展现了杜牧诗歌"含蓄深远、风调悠扬"的艺术特色。尤其是末句的巧妙设问,余韵袅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