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手记|虹口:BW2025动漫展背后的OD隐忧
发布时间:2025-09-27 00:53 浏览量:1
今年暑期,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的BW2025二次元文化盛宴吸引了众多粉丝和媒体的关注,然而在文化和市场繁荣的背后,却令身为禁毒社工的我们嗅到一些不安全的味道。
如今的二次元文化已经不再是动漫、虚拟偶像、卡牌、游戏、COS、同人创作如此简单,一些青少年通过这些媒介沉浸于各异的故事情节与角色之中无法自拔,有些甚至变了味道:网络上充斥着无休止的争吵与谩骂;未成年小女孩身着暴露服饰引人侧目;朋友圈中充斥着血腥的“自残”图片;漫展上的投毒事件屡见不鲜;病态审美与容貌焦虑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了大量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非法行为。比如,一些次元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甚至挑战传统的禁毒边界,尝试OD即overdose药物滥用,游走在吸毒行为的边缘。
从二次元文化的形成来说,本身与OD并无直接联系,但确实存在着交叉传播的土壤与心理诱因的共鸣。
首先,“逃避现实”成为共同心理出口。二次元文化本身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精神代偿”,而OD药物滥用(如右美沙芬“小美”、思诺思等)也被部分青少年视为“快速脱离现实痛苦”的手段。二次元文化为OD滋生提供了一种非现实的实现快感或慰藉的文化环境,在青少年心理机制上形成了共振。
其次,社群黑话与圈层文化的融合。在一些OD交流群中,我们观察到成员使用“嗑”、“小美”等黑话,而这些语言方式与二次元圈内的“梗文化”、“拟人化命名”极为相似。部分青少年在二次元社群中接触到OD文化,或在OD圈中看到“吃药后能画出更好看的同人图”等诱导性言论,从而模糊了兴趣与危险的界限。一些OD群成员声称服用药物后“画出来的都是艺术品”,将药物滥用与同人创作、插画灵感挂钩,诱导有创作欲望的二次元爱好者尝试。这种“药物=灵感”的神话在部分二次元社群中被误传,极具误导性。
再次,社群内的防御机制薄弱。一些宣扬OD的动漫或者游戏为OD的错误观念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部分作品树立较极端的精神依赖、认知异化、系统过载元素,使得大量粉丝不断狂热追求,诱导形成偏差的毒品认知。
还有,线上平台成为传播交汇点。当今,第三代毒品NPS(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交易由传统的线下渠道转移至更为隐蔽的线上。这与OD药物通过境外社交软件、匿名论坛、二次元相关Telegram群等媒介,进行交易与信息传播的手法极其雷同。这一交易链条又与动漫资源、同人本、手办交易等合法内容混杂在一起。这种“内容混播”使得青少年在获取二次元内容时,被动接触到药物滥用信息。
最后,心理脆弱群体的双重卷入。许多OD滥用者本身存在抑郁、社交障碍、家庭疏离等问题,而这些人群在二次元文化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当他们在真实环境中找不到真正的宣泄窗口时,药物有可能成为“下一步”的极端选择。
当然,二次元文化本身并不鼓励药物滥用,但其“低门槛、高沉浸”的特性,与OD圈的诱导机制在心理结构、传播方式、社群语言上高度重叠。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在寻找情感出口时,容易从“沉迷虚拟”滑向“药物滥用”。
笔者肩负禁毒使命,难免忧心忡忡,思虑再三,斗胆建议:首先,平台应关注“创作灵感”、“吃药变强”等话术(或作品)在二次元社群中的传播,加强对“OD黑话+动漫头像”类账号的识别与干预;其次,家庭应照顾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和表现,给予足够的宣泄窗口,提供精神慰藉;同时,教育组织需针对青少年进行“虚拟代偿≠现实逃避”的心理教育,强化素养与风险识别能力;而社会大环境则需各方携手,营造一种承认次元文化而勿沉迷其中的文化氛围,新闻媒体作为重要舆论导引,更须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