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桂林第一代包钢人的激情岁月
发布时间:2025-09-26 14:14 浏览量:1
天还没亮,北方草原的风掀着冽冽的寒意。1948年的年轻人葛桂林,他的故事不是从书上得来的,也不是别人嘴里的传奇。他自己,就是那个年代的卷浪之一!老红军的一句话,他记了大半辈子,那点“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不是字面表达,经年打磨成了骨子里的执拗。他跟着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包头工作团到了这个风沙里,每一步踩下去都觉得,脚底下的土地不仅是沙,也是信仰的种子。
1956年,包钢成为全国焦点时,葛桂林瞅着厂区周围的荒原,心想,这地真的能长起庞然大物吗?身边的人,有的是从战场下来,有的是没见过一吨钢的青年,说起来都带点虚虚的底气。大卡车载来的物资一排排,像是宣告草原城市的命运即将被彻底改写。物资不够用,技术没人教,夜里大家困在临时板房里琢磨“科学进军”到底能进到哪儿去?谁也不敢多问,硬着头皮往前走!
头几炉铁水出来那阵,厂区里响起轰隆声。葛桂林站在人群后面,手都抖,他怕失败。却又觉得,这种失败根本没什么可怕。你问他怎么想,那时候的动力如果真得找个名字,他宁愿说是“面子”也不是“梦想”。大家是扛着自己家乡的期待来的,顶风冒雪,没人掉队。其实很多细节,他几年后想起来,才发现那里的合作和牺牲,比钢铁还硬。
他自己讲过,这一代人熬出头靠的是厂子里的集体,谁多懂技术就谁教,谁身体好就多搬两趟砖。办公室主任的职位,于他而言也只是扯不上大旗的小角色,他反复强调他只是最普通的一员。可组织推着他走,一晃几年过去,包钢的荒地长出铁塔,生产一线的人从青年熬成了中年,机器坏掉了,自己不回家也不叫苦——这种精神被他叫做“不正经的革命情怀”。他用这个词不是调侃,是真的觉得大家都不是那种喊口号的英雄,只是在默默搞自己的事情。
包钢刚起步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援建者涌进包头,八万多人变成一群“泥巴战士”,葛桂林记得最多的是早班工人抢着喝口凉水,没人说累。冷静想想,这些场景并没有什么可歌可泣,普通人拧在一起,才把黑土地变成钢铁厂。可这群人从不承认自己特别,连照片多半都没有,讲起来谁都说是全体的事,不是个人本事。
他笑谈现代技术是靠谱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是多少人嘴上喊过的,但真落到操作台前,绝大多数人只能听技术员指挥。包钢当年缺乏技术、物资匮乏,信息披露显示,1950年代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远少西方,但最终建成的钢厂却在1960年代末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有一点不可否认:偏见和技术不足,并非绝对死路!这中间,包钢的干部、工人摸着过来,没多少人去思考成功路径的理论,他们就是干活凑经验。
有观点认为,包钢的首代工人其实很难做到传承,很多企业精神只在文件里流转。但葛桂林不这样想,他说自己的成长是环环相扣的,哪怕不懂技术,也能把传帮带做到底。他愿意相信那个集体的温度比“精神”更实在。可有时候,制度约束又让人忘了最初的动力,葛桂林在不同场合说过,革新不是天天喊创新,哪怕只是“守旧”也能体现出老工人的自我坚持。
1984年到1994年底,他转战包钢党委办公室。那个时期中国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发展快速,包钢生产总值翻了好几番,但基层工人收入差距也开始显现。官方数据显示,包钢1985年年产钢量突破200万吨,同年企业员工总数约达10万人。倘若只看宏大数字,很容易忽略掉小人物身上的微光。葛桂林从不提自己贡献,反而总讲谁在夜里通宵抢修设备,谁在前线干到晕倒。
“齐心协力建包钢”这句话,他讲起来很随意,但越到后面,越像是口头禅。实际情况远比外人想得复杂,既有团结,也有琐碎争执。工人之间的分工看似简单,其实经常闹矛盾,办公室抓生产调度,有时候说服不了技术员,他自己也挠头想着是不是应该更“官僚化”,很快又懊恼自己变得软弱。他这种犹豫让身边人觉得他既倔又容易动摇,其实他本身也挣扎。
关于包钢成长为现代企业的过程,他的描述很少用系统分析,对外界数据如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以及国家统计结果,他更多是随手提一句,没太多兴奋,偶尔觉得自己站在大时代前面却没那么多满足感。他说,所谓“红色基因”,实际传承是一点点做出来的,光喊口号没用。可是,他又会怀疑,时代变了,这些东西真的能留一辈子吗?
2022年,87岁的葛桂林还在各类讲座里讲述“活到老、学到老”的故事,他总是说要喊周总理为榜样,但实际工作中,有些话他没说出口。他在关心下一代活动、宣讲团里来回奔走,学生和年轻工人都叫他“葛老”,他又觉得这个称呼不够亲切。“光靠故事能培养新人?”他在活动结束后嘟囔着自问。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启蒙其实不是靠优秀事迹,而是一次偶然的对话或者车间里的某个小细节。
几十年过去了,包钢从草原的荒地变成工厂密布的城市,昔日的“创业者”成了历史档案中的资料。新一代职员刷着互联网才知道包钢的老故事,但很多人对那种集体主义感受不到太深。互联网数据显示,目前包钢年产量已达几千万吨,工人职业素养和技术培训提升很快,历史发展阶段已转换,传承却并不总是顺利。老一辈的革命情怀,和现在年轻人的自我追求,似乎还有距离。
葛桂林那种低调直接的态度,在单位里很稀有。他倾向于把个人归于集体,觉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过外界也有不同声音,不少人认为现代企业应该更注重个体精神和创新能力,集体主义未必能适配新时期的发展需求。经验显示,新技术和市场变革时期,“敢于创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有一部分包钢人把“守望相助、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称作生命底色,也有人觉得这种精神是在营造氛围。但无论怎么定义,事实摆在那里——包钢从一无所有做到行业领先,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并不完美。矛盾,矛盾多了,解决方式也变得混乱,有人靠协作,有人靠坚持自己的习惯,团队内外的关系更像是拧巴的齿轮。
“我一生什么都没做,只是最普通的那个。”葛桂林这句自述也许未必完全可信。通常历史只记住杰出角色,但真正撑起企业大厦的是无数不知名的人。包钢的故事里,很少有过分精致的奋斗篇章,大多是日常琐碎和失败中的悄然努力。
现在的包头草原,企业园区扩张了不少,很多曾经的创业者已经退休。新一代职员和管理层接力进步,业绩排行榜上有亮眼新数字,但那些逝去的老照片、流传的厂区趣事,可能只在少数人茶余饭后讲讲。有人认为精神传承要靠系统组织和理论教育,也有人说,只在集体实干和生活细节里留下痕迹。这两种说法互相矛盾,却解释着同一件事——包钢的历史不是一条直线,更像是蝴蝶飞过,时而飞得高,时而扑腾在泥里。
今天的包钢正经历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智能化生产线和环保材料引进,数据监控显示效率提升20%。但这和当年手工捣炉、集体排班相比差距甚远。时代变了,人的处境却未必轻松,更多年轻人倾向于个人发展,对集体主义的热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葛桂林偶尔也承认这些变化,但仍坚信老厂区的故事能给后人力量。
“也许我说的不全对。”在一次访谈里,他打断自己的讲述:“其实很多事我也记不清了,谁没糊涂过?”这种坦率让人觉得,历史不是早已确定的路径,有的时候丢失了一块拼图,反而才是正常。
他还在继续讲故事。不过,没人能保证这些往昔记忆会一直流传。但包钢建设者们留下的坚韧、矛盾和琐碎,已在企业成长中写下了痕迹。往后的岁月,还会不会有人再提起这些老人的名字,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他们曾参与创造过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