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真是烂大街了!单位今年招了几个公益岗,听都没听说过的民办三本毕业,干啥啥不行
发布时间:2025-09-27 10:19 浏览量:1
近年来,"大学生遍地走"的说法在社会上愈发流行。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突破1200万,创下历史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正在职场中悄然浮现:部分用人单位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
某事业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透露,今年招聘的几位公益岗位人员表现令人失望。"都是些听都没听说过的民办三本毕业,写个400字的工作简报都费劲。"这位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最基础的办公软件操作都要从头教起,更别提独立完成项目了。"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基层单位中颇具代表性。
深入分析这种现象,首先需要审视高等教育快速扩张带来的质量问题。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跃升至近60%。一些民办院校为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录取标准,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某教育专家指出:"部分三本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其次,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重点大学毕业生扎堆竞争头部企业岗位;另一方面,普通院校毕业生难以满足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应届生岗位中,要求"985/211"学历的占比达43%,而实际录取比例不足15%。这种"学历歧视"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畸形发展。
再者,大学生自身定位偏差也是重要原因。许多毕业生对工作期望过高,却缺乏与之匹配的能力。某职业规划师指出:"现在不少大学生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眼高手低的现象十分普遍。"公益岗位作为过渡性就业选择,往往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正在引发连锁反应。用人单位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信任度持续走低,形成恶性循环。某企业HR直言:"现在看到三本院校的简历,直接筛掉是最省事的办法。"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武断,却反映出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信任。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高校而言,应当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需要提早做好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则应该建立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避免唯学历论。
当前,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热问计划#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回归育人本质。到那时,"大学生烂大街"的论调自然会失去市场。但在此之前,我们仍需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推动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良性互动。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而非制造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