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象征,是解锁《731》深层价值的关键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7 20:52 浏览量:1
耗时11年打磨的电影《731》,是一部全球公映的历史回望之作,填补了该历史题材在主流影视创作中的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纪念与现实警示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用隐喻化艺术手法,让抽象的历史记忆变得具象可感,为观众理解731暴行提供了新的叙事角度。
那些精心设计的隐喻与象征,并非晦涩的炫技,而是打开影片深层价值的关键密钥,读懂它们,方能触摸到这部作品承载的沉重与温度。
编号,是影片最直击人心的符号语言。
影片中,编号系统是权力机器剥夺人性的第一道工序。当受害者被剥去衣物、剥夺姓名,成为仅存编号的“马路大”(日语意为“原木”)时,这些数字便成为他们存在的最后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姓名”是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当杜存山高呼自己姓名被处决、片尾受害者们呐喊自己名字时,体现了他们在“可预见的死亡”时,对人格底线和生命尊严的坚守。
林素贤的“1213”绝非巧合,这个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完全重合的数字,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创伤牢牢绑定。
当她躺上活体解剖台,她不再只是一个受害者,而是南京三十万冤魂的具象化身,每一刀都在剖开历史的伤疤,唤醒集体记忆。
而孙明亮与师父的“1012”和“1021”,一组倒置的编号则成为命运的寓言:师父用自己的编号替换徒弟,以生命完成“牺牲上一代、守护下一代”的传承,也让观众读懂,今日和平的每一缕阳光,都曾浸润着先辈的鲜血。
人物与场景的对照,藏着更隐秘的历史控诉。
当日本少年军官对着囚徒虚伪喊出“你自由了”(实则送往活体实验)时,温碧霞饰演的艺伎总会伴着歌声缓缓走过,她的身影如同一场无声的送别,用柔美表象反衬暴行的残酷。
而她脖颈上的樱花烙印,更成为解开身份的密码。
这个烙印最终盖在剖腹取出的婴儿身上,暗示她本是“剖腹取婴”实验的幸存者,是被日本军国主义奴化的中国人。
从她到今村佳代、再到庆祝会上的所有艺伎,她们的存在直指侵略者“以华治华”的野心,每一抹妆容都是血泪的伪装。
就连食物,都成为杀人逻辑的载体。
影片中731部队提供的饺子、白米饭、苹果、鸡蛋,看似是“善待”,实则是一套精密的“欺骗—驯化—剥削—毁灭”流程:用“共存共荣”的谎言洗脑,以美食让囚徒相信“健康换自由”,待身体养壮后便抽血、取器官,最后投入冻伤、毒气实验。
这四种食物,是刽子手温柔的屠刀,将“用完即弃”的杀人本质暴露无遗。
女监墙壁上的数百个蝴蝶结,同样是无声的墓志铭。
它们按编号对应的时间排列,每一个蝴蝶结都代表着一位被杀害的女性,用美丽的符号悼念逝去的生命,也用这种反差提醒观众:那些在黑暗中消失的名字,不该被遗忘。
读懂这些隐喻,便会明白《731》并非一部“烂片”。它用艺术的手法解构历史,让冰冷的史实有了情感的温度,让民族的创伤有了被铭记的载体。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