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突发大利好!人形机器人成新风口,周一或迎爆发 附核心标的
发布时间:2025-09-27 23:32 浏览量:1
刚过去的周末,人形机器人圈直接被政策“砸懵了”——9月27号工信部正式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里面说得明明白白:2025年就得搞成核心零件自己造、整机批量生产,还要孵出2-3家能跟全球大佬掰手腕的企业。加上之前第二届产业大会喊出的“2025量产元年”口号,政策和产业直接凑一块儿发力,这个被喊了好几年的“万亿赛道”,周一怕是真要动起来了。
这次工信部的文件可不是“画大饼”,字里行间全是实在东西,三个点看完就知道力度有多大:
1. 目标给得太具体,根本不是空话
文件直接给了“时间表”:2025年必须突破“大脑(AI算法)、小脑(控制器)、肢体(关节部件)”的关键技术,核心零件得自己能造,机器人还得在工厂、民生服务这些地方实实在在干活;到2027年,要搭起完整的产业链,直接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比2023年的初步规划,这次连“批量生产”“示范应用”都写进去了,简直是拿着鞭子催进度。
2. 钱的事儿安排明白了,真金白银往里砸
光有目标不行,钱得跟上。文件明确说制造业基金要带头,拉着产业资本和银行一起投,还支持龙头企业上市圈钱搞研发。这可不是虚的,北京早就设了百亿级产业基金,深圳给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上海搞研发最高补30%,现在中央一牵头,地方的钱肯定会更敢花。
3. 在哪儿用都定好了,马上落地见真章
政策特别点了三个场景:特种作业、工厂制造、民生服务。这可不是瞎指方向,现在已经有苗头了——优必选的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都开始实训了,干活效率比人工高一倍,还拿了500多台意向订单;特斯拉更狠,明确说今年就量产几千台Optimus,明年计划翻10倍扩产。政策跟市场落地刚好对上,这事儿就稳了。
政策只是“导火索”,人形机器人能火,是因为技术和需求早就铺垫好了,现在就差政策推一把。
1. 以前卡脖子的零件,现在全突破了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件以前大多靠进口,成本高得吓人,现在国产替代全跟上了。9月20号青岛国华智能刚发了全栈自研的关节,谐波旋转关节精度能到±5弧秒,直线关节推力比以前大30%,关键是单价压到999元起,直接把海外品牌的垄断给破了。
现在不光关节,减速器、空心杯电机、六维力传感器这些关键件,精度都赶上国际水平了。国产减速器市占率从2023年的35%直接蹦到2025年的60%以上,以前买个六维力传感器要10万,现在国产的几百块就能拿下,成本降下来,量产才有戏。
2. 2025年就是量产元年,订单都开始排队了
行业里早达成共识了,2025年就是“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关键年。优必选二季度已经开始批量交货,宇树科技的Unitree G1首批订单一抢而空,今年目标造5000台;车企更激进,小鹏、广汽都说2026年要量产L3级机器人,成本压到12万以下,跟一辆家用车差不多。
市场规模更是吓人,2025年中国市场就有82亿多,占全球一半;到2035年能飙到3000亿,这增长空间肉眼都能看见。以前是“造得出用不起”,现在成本降了、订单来了,这赛道才算真的跑起来了。
3. 资本早偷偷布局了,资金都在往里冲
资本比普通人灵敏多了,2025年才过7个月,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就达153.5亿元,70%都砸在核心零件和整机研发上。二级市场更明显,9月以来板块里的核心股平均涨了25%,鸣志电器、柯力传感这些标的,融资余额都涨了40%以上,显然是资金在抢筹。
三、钱会往这几个方向跑,核心标的直接列全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里,上游核心零件成本占比超70%,是最赚钱的环节;中游整机看订单,下游看场景落地,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龙头可盯。
1. 上游核心零件:确定性最高,闭眼盯这几类
这是政策重点砸钱的地方,也是外资最爱的方向,细分龙头优势特别明显:
• 减速器(关节灵魂):绿的谐波(688017.SH)国内市占率24%,跟特斯拉绑得紧,今年股价已经涨了60%;双环传动(002472.SZ)的RV减速器过了特斯拉认证,明年计划出货15万台,产能很足。
• 执行器/关节(肌肉系统):三花智控(002050.SZ)是特斯拉一级供应商,机电执行器技术领先;拓普集团(601689.SH)的直线执行器已经量产,自研丝杠打破海外垄断,产能规划超预期。
• 传感器(感知器官):柯力传感(603662.SH)的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0.1%,还跟波士顿动力合作了,明年产能要扩到10万套;奥比中光(688322.SH)的3D视觉模组能360度无死角感知,已经给优必选供货了。
• 电机(心脏):鸣志电器(603728.SH)的混合式步进电机全球市占率超10%,空心杯电机专门用在关节上,上半年股价涨了45%,资金认可度高。
2. 中游整机制造:有订单的才是真龙头
整机厂商是产业的核心,量产一启动,业绩就能兑现:
• 优必选(09880.HK):全球首家上市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已经在比亚迪工厂干活了,港股资金盯得紧。
• 埃斯顿(002747.SZ):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第二代人形机器人有44个主动自由度,2025年就启动工业级量产,现在估值还不算高。
3. 下游应用+材料:场景打开就有增量
随着机器人从工厂走进生活,下游环节机会也来了:
• 应用端:中国电信靠云计算推机器人在物流、电商落地;普渡科技的商用配送机器人产能达10万台,马上就要批量交货了。
• 新材料:PEEK材料因为轻、强度高,专门用在机械臂和关节上,量产一放量,做这种材料的企业肯定受益。
4. 科技赋能:AI和算力是隐形推手
人形机器人本质是“AI+硬件”,科技巨头的技术输出很关键。百度文心大模型帮着优化任务规划,腾讯开放微信接口搞家庭服务,所以做AI算法、算力支持的公司,也能间接受益。
除了周末的政策,下周还有几个事儿能给板块“添火”:
• 9月28号北京要开“人形机器人创新成果展”,估计会有核心零件新品发布,很可能带火局部热点;
• 特斯拉计划下周公布Optimus的量产进展,它可是行业风向标,说产能多少直接影响板块情绪;
• 北向资金9月以来已经买了30多亿,券商研报最近全把这赛道调到“强推荐”,机构都在吹暖风。
五、别瞎冲!这三个坑得避开
虽说风口明确,但也不能闭着眼买,这几个风险必须盯紧:
1. 技术不稳:有些零件实验室里行,批量造可能良品率不达标,比如丝杠要是精度不够,机器人动作就会“卡顿”,直接影响企业业绩;
2. 估值太高:部分标的今年已经涨了60%以上,要是量产进度没跟上,很可能借利好出货,套住追高的人;
3. 竞争太卷:车企、科技公司都来抢蛋糕,小鹏、华为全入局了,中小厂商可能被挤垮,利润空间也会被压薄。
这周末的政策,说白了就是给人形机器人踩了脚油门。政策定了2025年量产的硬目标,技术上核心零件国产化也搞定了,资本和订单早就提前布局,这几件好事凑一块儿,周一板块情绪大概率要爆发。
想布局的不用纠结,直接盯两条线:一是政策力挺的核心零件龙头,尤其是减速器、执行器这些以前卡脖子的环节;二是有实实在在订单的整机和应用企业。但记住别追高,仓位控制在6-7成,避开那些只炒概念、没业绩支撑的标的,这样才能在风口里吃到肉,而不是被风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