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技术、不是专业、甚至不是思想
发布时间:2025-09-28 09:39 浏览量:2
读者问我,为什么他的专业水平在科室里数一数二,技术能力也很强,但是机会总是轮不到他?
他很困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业务也很精通,为什么还是原地踏步?
这孩子还活在学生时代呢,以为考试分数高就能当班长。
单位内是什么地方?是一个人与人打交道的地方,不是你在实验室里搞技术攻关。
你专业水平再高,技术再强,如果没人愿意和你合作,没人信任你,没人觉得你靠谱,那你就是个高级工具人。工具人永远只能在底层干活,不可能往上走的。
个性这东西,决定了别人怎么看你
什么叫个性?不是你有多特立独行,而是你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有些人天生就让人觉得舒服,和他说话不累,交流不费劲。有些人则相反,哪怕他说的都对,但就是让人不爱听。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个性的背后,是你对待世界的态度。
你是那种遇事就抱怨的人,还是遇事就想办法的人?
你是那种喜欢指责别人的人,还是喜欢承担责任的人?
你是那种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还是总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的人?
这些都写在你的脸上,刻在你的言行里。别人和你接触几次,就能感受到你是什么样的人。
单位内最忌讳什么样的个性?
刻薄、抱怨、推诿、自以为是。
最喜欢什么样的个性?包容、积极、担当、谦逊。
这不是装出来的,这是骨子里的东西。你可以短期内装一装,但时间长了,真实的你总会露出来。
阅历这个东西,让你看问题有深度
很多人以为阅历就是年龄大,在单位待得久。
错了。
阅历是你经历过的事情,见过的人,遇到过的问题,以及你从中学到的东西。
同样是工作十年,有些人就是在重复第一年的经验,十年下来还是那个样子。
有些人则不同,每一年都在成长,每一次困难都让他变得更成熟。
阅历丰富的人,看问题有层次,想问题有深度。别人还在纠结表面现象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本质。
别人还在为眼前的得失斤斤计较的时候,他已经在考虑长远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阅历让你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游刃有余。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该怎么对付,什么样的事该怎么处理,什么样的局面该怎么化解。
这种能力,不是看几本书就能学会的,必须是真刀真枪经历过,摸爬滚打积累出来的。
认知这个层面,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什么是认知?就是你对世界的理解,对人性的把握,对规律的认识。
认知低的人,总是在和现实对抗。
他们觉得世界应该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制度应该怎么样。结果现实不是那样,他们就愤怒,就抱怨,就消极。
认知高的人则不同。
他们接受世界的复杂性,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他们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去适应世界,利用规律。
单位内有单位内的逻辑,有它的运行规律。你认知不够,就看不懂这套逻辑,就不知道该怎么在这个环境里生存和发展。
比如说,你以为做事认真就够了,其实远远不够。
你还要让别人知道你做事认真,还要让关键的人认可你的努力,还要在合适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这些都是认知问题。认知不到位,你就会一直在底层打转。
那些技术专业思想什么的,为什么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都是可以学习的,可以培养的。你不会写材料,可以学;你不懂业务,可以钻研;你思路不够开阔,可以多读书多思考。
但个性、阅历、认知这三样,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个性是长期养成的,阅历是慢慢积累的,认知是逐步提升的。
更关键的是,这三样东西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好的个性让你在与人交往中获得更多机会,丰富你的阅历;丰富的阅历让你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你的认知;而高层次的认知又会反过来塑造你的个性,指导你的行为。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那些在单位内混得好的人,往往都是这个循环转得比较好的人。
反过来,如果你的个性有问题,阅历单薄,认知层次低,那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越是混不好,越是抱怨;越是抱怨,个性越差;个性越差,机会越少;机会越少,阅历越单薄;阅历越单薄,认知越局限。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单位内混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个小科员。
不是他们不努力,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从来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竞争力在哪里。
你想在单位内有所发展,就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修炼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认知。
这个过程很慢,很难,但这是唯一的路。
那些整天琢磨技术、钻研专业、思考问题的人,当然也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这三样做支撑,最多也就是个高级技术员。
要想真正往上走,还得靠你这个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