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明:跨越十一载的五次顿悟与“迭悟”人生,这五块基石共同构成了“迭悟”的底层逻辑——每一次新的顿悟,都在之前的认知上叠加、迭代

发布时间:2025-09-28 10:48  浏览量:2

戴欣明:跨越十一载的五次顿悟与“迭悟”人生,这五块基石共同构成了“迭悟”的底层逻辑——每一次新的顿悟,都在之前的认知上叠加、迭代,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思维模式与人生智慧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星辰般划破混沌,照亮前行的路——那便是“顿悟”。对于戴欣明而言,从1972年(1973年2月2日农历腊月三十)到1993年11月,跨越10年零9个月的五次顿悟,不仅重塑了他的认知,更铺就了一条从懵懂孩童到商界智者的蜕变之路,最终凝结出“迭悟”的人生哲学。每一次顿悟都有清晰的时间、具体的地点与深刻的事件,如同一个个坐标,标记着他对世界、对自我、对机遇的认知跃迁。

第一次开悟,1972年吉林除夕:一毛钱电光炮里的“贫穷觉醒”

1972年的除夕,北方的年味裹着凛冽的寒风,浸满了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的街巷。这时戴欣明住在汉阳街上的一个平房里,叫十三委五组,平房烧的火炕,这趟平房有很大的前后院子,从东到西住着王家、戴家、唐家、陈家、何家、张家六户人家,都是国营524厂的家属。彼时的戴欣明还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眼里满是孩童对春节的期待——那便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握着“电光炮”,听鞭炮在手中炸开的清脆声响。

1972年,戴欣明第一次开悟的地方,楼还在,功能还是酒店,楼的颜色有变化。当时是吉化第三招待所。本相片拍摄于2025年7月27日吉林市

70年代的吉林市龙潭区二商店,戴欣明第一次开悟的时候,走过这个大楼

父母和戴欣明三人在家中,那时,别说过节,就是平时的星期天多是两顿饭。1973年2月2日农历腊月三十这天也是早早地吃完了年夜饭,大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只有戴欣明没去哪里。根据戴欣明回忆,他那个时候没有朋友来找他。

除夕这天下午,看着邻居家孩子举着电光炮奔跑嬉闹,戴欣明再也按捺不住,拉着父亲的衣角,执拗地要去买炮。父亲起初不肯,他便坐在地上哭闹,这一闹就是两个小时。孩童的任性里,藏着对“想要”的纯粹执着,却未曾读懂父亲沉默背后的窘迫。

最终,父亲拗不过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毛钱,带着他走向龙潭区二商店大转盘的东南角——那里有一栋属于吉化三所的招待所,楼下的小摊上摆着孩子们心仪的鞭炮。一毛钱,换来了20个电光炮,拿到炮的那一刻,戴欣明破涕为笑;其实,走过来的路上,他还在哭,一会儿又笑了,因为有鞭炮放,全然没注意到父亲脸上复杂的神色。父亲轻声说:“二儿,你呀,又哭又笑。”那句话像一颗石子,突然砸进他心里。

这时戴欣明住在汉阳街上的一个平房里,叫十三委五组,平房烧的火炕,这趟平房有很大的前后院子,从东到西住着王家、戴家、唐家、陈家、何家、张家六户人家,都是国营524厂的家属。现在的地方盖了楼房。(本相片拍摄于2025年7月27日吉林市)

一毛钱对这个家而言,或许不是“微不足道”,而是父亲从牙缝里省出的开支。当鞭炮响起来了,那声响仿佛打开了戴欣明的天灵盖,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无意识的顿悟”——不是明白“得到”的快乐,而是懂得“体谅”的重量。从此,那个会为了想要的东西哭闹两小时的孩子消失了,他再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欲望难为父母,也再没有为“得不到”而苦恼。这一次顿悟,是他对“家庭责任”的初觉醒,也是人生第一次认知的跃迁。以至于后来在大学课堂上看到“八大山人”的“哭之笑之”,他感觉是那样的亲切;以至于到了2006年12月,他把自己的号取为“七大山人”,这与这段经历有关,目的是致敬“八大山人”。

(就是这个门,戴欣明第二次开悟的地方,样子基本上就这样)

第二次开悟,1981年冬季:吉林市二商店大门口,看到女大学生校徽后的“大学梦”

这年冬季,二商店,这是一栋50年代的建筑。临近开春,天气晴朗,戴欣明又一次自己去龙潭区二商店闲逛,因为只能闲逛,买不起任何东西。正准备出二商店大门的时候,大门挂着两道黑麻布帘子,为了御寒。他走出第一道帘子,几个女大学生有说有笑地从外面的第一道帘子进来,他一下子看到了女大学生的校徽。那一刻,他像过电一样,马上幻想自己上了大学、戴着校徽的场景。之后,他加倍努力,到了1986年9月,如约戴上了大学校徽,走到哪里都戴着,心里高兴得很。

他是如何努力的?1981到1982年,一年多的时间里,戴欣明确实发愤图强,挑灯夜战、熬夜学习都是家常便饭,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学习。

2025年7月30日,在北京,戴欣明和小时候的发小乔炜、同学刘冬晖间隔八年(2017年5月12日晚上到5月13日早上,通宵达旦,上次见面后)又见面了。乔炜透露了两个秘密,或许他不提醒,戴欣明都想不起来了:

一是,1981年,大家当时想快点进步,就比着画写生。乔炜说:“老戴一个月画70多张写生,我只画了30张。”

二是,1981年春季,江水很冷,也就零上10度以内,六七个人在松花江边一个呈江湾形状的地方,几十米外有个小岛状的地方,靠近岸边的水流不急。大家说,看看谁能游过去,谁就能考上大学。乔炜说:“结果只有我们两个游了过去,又游了回来,那些人中就我们两个考上了本科。其中叫张书元的发小,游了一会儿就回来了,结果考上了中专。其他人完全没下水,最后哪里也没考上。”现在想起来都后怕,戴欣明说。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戴欣明、乔炜都是如此。

(2025年7月30日,在北京,戴欣明和小时候的发小乔炜)

(戴欣明在北京会所宴请乔炜、刘东辉、田仔仲等七位)

拍摄于2017年5月12日

(歌手唱歌100元一首,我点了7首,700元,当时喝多了,现在感觉很大头,为老同学点唱也值,两位都有13年没有见到了)

(之后继续去宵夜,戴欣明、乔炜、刘东辉在北京簋街通宵达旦续友情)

拍摄于2017年5月13日

(戴欣明、乔炜、刘东辉一直喝到天亮)

(大家打车各回各地)

第三次开悟,1984年春季:叔本华与上铺的“无后台”戳破,催生“超常规思维”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84年春季(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此时的戴欣明已褪去孩童的稚气,成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宿舍的上铺成了他专属的“阅读角”,枕头旁常放着很多书,其中一本翻得有些卷边的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哲学的思辨如春雨般,正悄悄浸润着他的认知,为日后的觉醒埋下伏笔。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世界有两面:一面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另一面是驱动一切的欲望(意志)”。这也是戴欣明在1983-1984年创立“球面体思维模式”的哲学基础之一。

那天,隔壁宿舍(303)格外热闹,几位同学聚在阴冷的寝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话题渐渐绕到“如何入学”上。有人拍着胸脯说:“我完全靠自己的本事,半点儿没走后门。”有人附和:“我也是,全凭成绩硬考进来的。”可这些话刚说完,孟班长就摇着头一一戳破:“你舅舅托了学校的老师;还有你,你妈不是专门去教育局跑了两趟吗?还有你、你、你,都是什么关系,谁的学生我一清二楚,你们是谁的学生我都知道!”被点破的同学面露窘色,场面一时有些尴尬。

就在这时,有同学不服气地发飙:“就算我们有,那咱们班所有人总该都有后台吧?不然怎么能进来?”班长却笃定地摇头:“不,我说一个人,他就没有后台。”这话一出,宿舍里瞬间安静下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纷纷猜测是谁。不等众人多想,孟班长说:“戴欣明就不是哪位老师的学生,他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上的大学,他的考试成绩非常出众,简直可以称为天才。”刚才还争论不休的同学,此刻都鸦雀无声,没过多久便各自散开。

同学们散开后,班长走到戴欣明的床铺旁(302房)。这时,孟班长喝了很多酒,双手扒着上铺的床沿,探着身子朝他说:“戴欣明,你是我们班上唯一一个没有靠老师(后台)上来的同学。他们都在吹牛,我说到你,他们都服了。”

彼时的戴欣明在上铺正沉浸在叔本华对“意志与表象”的论述里,班长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突然划破了哲学世界的宁静。他缓缓合上书,目光从书页上移开——只留下他一个人在上铺,心里翻涌不停。

在那个“关系”尚显重要的环境里,“无后台”三个字,不是评价,更像是一种“提醒”:没有额外的支撑,没有隐性的助力,若想在未来站稳脚跟,靠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叔本华的观点此刻在他脑海中格外清晰:世界的表象或许受限于环境,但人的意志可以突破既定的框架。

那一刻,顿悟如潮水般涌来(后来知道这是顿悟、开悟):与其纠结“无后台”的劣势,抱怨环境的不公,不如主动跳出常规的竞争逻辑——既然“谁也竞争不过”那些有支撑的人,便要走出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正是这次被孟班长在宿舍上铺戳破“无后台”的经历,让他在1984年坚定地发明了“超常规思考模式”。同时发明了球面体理论思维,如何隐藏自己。如何展示自己。这种思维模式不困于“按规则出牌”,而是主动寻找破局点,用差异化的路径弥补“无后台”的短板。

快毕业时,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困守原地等待分配,而是带着这份“超常规思维”,在1986年春节,亲自去深圳、广州、珠海考察,最后在深圳自己争取到了名额,最终被分配到深圳市。1986年7月13日,他毅然背起行囊南下深圳——这座刚刚兴起、充满未知与机遇的城市,成了他实践新思维的第一个舞台。这一次顿悟,是他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彻底觉醒,从此从“被动接受命运”转向“主动创造人生”。

说到这里,要提一下,很多事情都有命运的成分。1982年,戴欣明考大学时,一个大考场里有两位他所要报考大学的专职老师,其余监考老师都是当地教育局临时委派的。当时的预选名额已经确定(后来才知道),戴欣明100%不在这些预选名额之内。但说来也巧,这两位专职老师中,其中一位突然重感冒来不了,于是就派了另一位老师——德安。而这位新派来的老师从来没做过监考,自然也不清楚吉林市有哪些预选学生。

那时的戴欣明,小时候一直身体虚弱,考试那几天突然发了烧。于是他便放下了所有杂念,因为知道这次考试大概率没戏了,打算等来年再考。可正是这种放下一切的心态去考试,让他的试卷答得极其出色,也感动了新派来的德安老师。德安老师一直记挂着,当戴欣明的试卷被扔到垃圾堆时,他最终从垃圾堆里把他的试卷捡了回来。也正因如此,别人误以为德安老师是戴欣明的老师(所谓的“走后门”)。

这里还发生了一件事。到了最后评审相关资料的阶段,是戴欣明母亲去办理的,当时有一份重要文件没盖公章。如果评审时没有这份盖了公章的文件,戴欣明也就与大学失之交臂了。说来也巧,戴欣明母亲陈淑兰去大学办理时,因为是周日,找不到工作人员,却意外碰到了德安老师,文件也顺利办好了。

还是这件事,母亲从吉林市龙潭区汉阳街出发时,走路途中,突然一个大树枝掉了下来,差点砸到她。母亲说:“二儿这次一定能顺利考上。”

第四次开悟,1987年:2000块钱的“信任代价”,遭遇人生至暗时刻

1987年,中国正处在“万元户”被视为“富裕象征”的时代,戴欣明凭借自己的努力攒下了3000多块钱——这笔钱在当时足以支撑一个普通家庭数年的开支,也承载着他对未来的期待。

就在这时,一位阿姨找到他,开口借2000块钱,承诺“一周之内一定还”。出于阿姨的妹妹曾对戴欣明有所帮助,也出于感恩;另外,阿姨的儿子在深圳小梅沙溺水身亡,戴欣明也见过他儿子几面,觉得他人很好,出于同情,更出于对阿姨的信任,戴欣明没有丝毫犹豫,将2000块钱递了过去。他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助人,却没料到这会成为他人生“至暗时代”的开端。

第二天,戴欣明想再和阿姨聊聊,可走到阿姨住处(深圳市园岭住宅区)时,邻居的话让他如遭雷击:“你找的人啊,昨天晚上就回北方了。她之前到处找人借钱,找了两个多月都没人肯借,不知道哪个‘傻瓜’借给她了,昨天她连夜就走了,连欠我的租金都没给。”

这位阿姨从此杳无音讯。

戴欣明愣在原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个傻瓜,就是我。”彼时的2000块钱,换算到2025年相当于10-100万元之间,这笔钱的流失让他瞬间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放下尊严,低三下四地求别人帮忙,原本规划好的人生节奏被彻底打乱。不得已之下,他搬到了工人聚居的深圳巴丁村(又称巴登村),和施工队工人住在一起。现在这个地方现在已经不在了,经过旧改建成了高楼。

这次“顿悟”没有欢呼,只有刺骨的现实:信任是珍贵的,但不是无底线的;人性的复杂,远比想象中更难揣测。它让他从“理想的信任”走向“现实的认知”,也让他在困境中学会了“坚韧”——即便跌入谷底,也从未放弃站起来的念头。这次顿悟,是他对“人性与现实”的深刻觉醒,为后来面对更大的挫折埋下了“抗压”的种子。

第五次开悟,1993年深圳国贸:电梯里的偶遇,顿悟“走起来就有机会”

经历了1987年的挫折后,戴欣明也快速成长。他作为包工头,经历了一年多的“磨难”后重新崛起,可到了1993年,中国宏观调控“硬着陆”来袭,戴欣明未能幸免,此前积累的财富在这场调控中化为乌有,再次陷入“倾家荡产”的绝境。

北京首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结果,于北京时间1993年9月24日凌晨2时27分揭晓,最终申奥失败。在看结果之前,戴欣明和几个合伙人坐在电视机前,颇有感悟地说:“不管申奥成功还是失败,之后都会有一篇不同的社论。”果然,第二天一篇提及“紧缩”的社论出台了(硬着陆)。戴欣明对同伴说:“我们完了。”

同年11月,深圳的天气已带凉意,戴欣明一度无所事事。这时,一位女设计师叫他去自己新入职的公司。那天戴欣明有些犹豫,想去又不想去,最终还是去了。他来到位于深圳市国贸大厦的一家深港合资室内设计公司——这位朋友就在那里工作,两人本约好晚上一起吃饭,朋友有些迷茫,希望戴欣明能够为她指明方向。

然而,刚到她上班的公司十几分钟,朋友就被老板叫去接待客人,老板随口说了句:“今天怎么这么旺?来了这么多人。”戴欣明看着忙碌的场景,知道此刻不便打扰,便转身走向电梯,准备离开。

命运的转机,就藏在电梯厅的这几分钟里。这时,一位同样在等电梯的年轻人看到他从室内设计公司出来,主动问:“你是不是室内设计师?”戴欣明愣了一下,随即点头——他本就有室内设计师的功底,只是此前的挫折让他暂时搁置了这份技能。年轻人眼睛一亮:“太好了,我的老板正让我找室内设计师,你跟我走吧!”

年轻人是老板(香港人)的亲戚,他带着戴欣明走到国贸大厦旁边的一栋楼里。老板正在等着,身边还坐着一位香港设计公司的人——显然,这位香港人是来“考察”找来的设计师是否真有能力的。因为戴欣明懂粤语,能清晰听懂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格外顺利。当场,老板便与他签下了5万元的室内设计订单,并支付了50%的预付款;20天后,他按时交付设计成果,拿到了剩余的50%款项。后来,那位“香港设计公司的人”在一个多月后找到戴欣明,之后两人合作了很多项目,也很快打开了局面,他画了很多效果图,收入可观,戴欣明不仅还清了欠债,还攒下了不少钱。

当时,戴欣明拿着2.5万元现金,站在深圳的街头,突然顿悟:“只要走起来,很多事情就会有机会。”此前的倾家荡产让他陷入停滞,而这次主动出门、偶然走进国贸大厦、走进电梯的“行动”,恰恰带来了绝境中的生机。也是在这一刻,“动能”这个词在他脑海中诞生——他希望未来的公司能以“动能”为名,象征“行动即机遇”的信念。

1993年到1995年,戴欣明觉得需要更大的平台磨炼自己,于是,1995年就去了深圳市华南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成为中国民营装饰设计工程公司第一个职业经理人,因为其他的总经理都是法人自己做。在此期间,他跨学科大量学习,又像小时候一样,除了睡觉,不是工作就是学习。

2001年,这份信念落地:他注册了“深圳市动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同时成立“动能智库”。这次顿悟,是他对“机遇与行动”的觉醒,让他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创造机遇”,也让他在倾家荡产之后,真正重新站立起来。

迭悟:十一载顿悟沉淀的人生哲学

1993年之后,戴欣明的人生并未停止“觉醒”。他在经营企业、深耕智库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顿悟——这些顿悟不再是孤立的“瞬间”,而是建立在前面五次顿悟基础上的持续认知升级。他将这种“持续不断的顿悟”,在2022年11月5日子时命名为“迭悟”。

回看1972年到1993年的11年,五次顿悟如同五块基石:

1972年的“贫穷觉醒”教会他“体谅与责任”;

1981年对校徽的向往让他明白要“知识改变命运”就得努力;

1984年的“无后台觉醒”教会他“超常规突破”;

1987年的“信任觉醒”教会他“现实与坚韧”;

1993年的“行动觉醒”教会他“主动创造机遇”。

这五块基石共同构成了“迭悟”的底层逻辑——每一次新的顿悟,都在之前的认知上叠加、迭代,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思维模式与人生智慧。

对于戴欣明而言,这些顿悟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经历后的必然”。从吉林除夕的一毛钱电光炮,到深圳国贸偶遇一人后签下的5万元订单;从哭闹的孩童,到创立动能智库的企业家,每一次顿悟都标记着他对自我、对世界的更深理解。而“迭悟”的本质,正是“在经历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持续觉醒”——这便是他跨越十一载,用五次顿悟沉淀出的人生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戴欣明第一次明确知道“悟”这个词,是通过法国电影《蛇》(1983年观看),其中主角的一句话:“我悟到了。”确切地说,上面提到的顿悟起初都是下意识、无意识的,现在被称为“顿悟”,而这五次顿悟的过程,也就是“迭悟”。

需要说明的是,戴欣明第一次明确知道“悟”这个词,是通过法国电影《蛇》(1983年观看),其中主角的一句话:“我悟到了。

这部电影让戴欣明的观察方面更近一步,电影的影响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