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时代,阿里云看到的宽路和窄门

发布时间:2025-09-28 20:03  浏览量:1

云栖大会落幕,AI的故事还在发酵。

大会结束之前,云栖通道上出现了数个充满人文关怀的AI故事——守护南海珊瑚、辅助视障出行、普惠机器人开发以及农牧场管理——它们具体、温暖,充满了可触摸的“烟火气”,让人们看到了技术向善的切实可能。

AI是一条宽路,应用是一扇扇“窄门”。穿行其中,阿里云接引了一群创新者,去完成“模型+工具+场景”的闭环。

在中国科学院杨红强教授的讲述中,面对20多T的水下影像,再厉害的专家也束手无策。真正的转机,是通义千问VL这个AI大脑,学会了使用水下摄影机这个工具,在珊瑚礁生态监测这个具体场景中,将18.6小时的人工分析压缩到12小时。

在瞳行科技陈刚总监的演示里,AI成为语音交互能力的基石,视障用户有了沟通世界的一条额外渠道。

UP主张子豪致力于用几千元开发平价机器人,而通义大模型这个超级程序员,是它调用C++、Python等多种编程工具实现低成本开发的助手。

在铁骑力士熊峰CIO的介绍里,通义千问VL多模态大模型颠覆了8000多个摄像头监控养殖场的历史,将生物安全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对AI这个宏大叙事来说,这些应用即便沾上了具身智能等概念的边,其实也只能算“小而美”。然而,正是它们证明了阿里云的格局:为AI应用在中国的发展,开辟更多可能性。

01不争单一的应用

我们必须承认,追逐“杀手级应用”的逻辑极具诱惑力。

一款现象级产品,足以在短时间内重塑用户习惯,改写市场格局。在DeepSeek出圈之后,我们看到无数产品争相接入,将其作为流量密码,这背后是对应用为王的坚定信仰。这条路,是AI的“窄门”之一:目标清晰,路径直接,一旦成功,回报丰厚。

但“窄门”的另一面,是极度的拥挤和不确定性。技术浪潮瞬息万变,今天你领先一步,明天可能就被一个横空出世的对手弯道超车。

更重要的是,过度聚焦于应用本身,容易陷入一种战略短视:将AI仅仅视为一种可被集成的“功能”,而非重塑某些应用系统的范式。

从这个角度再看云栖通道上的四个故事,它们的重点,不在于应用本身惊艳绝伦,而在于它们都在基于阿里云提供的AI能力,去升级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进而使得AI技术走向高效、普惠、场景具体的应用方式。

AI监测珊瑚,是以通义千问VL多模态大模型为基座,研发“瑶华”珊瑚礁多模态AI大模型1.0版,理解现实中水下反馈的原始数据。AI助盲眼镜,是AI基于传感器和GPS获取的数据,在三维空间里进行实时决策,并和视障用户有效沟通。AI驱动机器人,既助力了开发,也成为机器人本身交互能力的一部分。AI监控农场,则体现了AI能统筹成千上万的视觉域数据,从嘈杂的真实环境中识别有效信号。

这些都不是单纯的软件功能,而是AI“活”在现实世界里带来的改变。那么,帮助AI在现实世界里生效的阿里云,接下来又要做什么?

02构建一个计算新范式

无穷的可能性,构成了AI未来的“宽路”。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演讲中首次系统性描绘的宏大蓝图——“ASI(超级人工智能)”。

它听起来比一个好听易懂的“杀手级应用”要遥远和抽象,但却一度引发阿里大涨——这是一个理解其价值的好角度,他直指了AI竞赛的终局。

吴泳铭的两个论断是理解这条“宽路”的钥匙:

“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

“超级AI云是下一代的计算机。”

现在,AI的能力还在逐步嵌入产品和场景。未来,大模型将取代其地位,成为连接用户、软件与算力的核心中间层。而模型则将运行在所有计算设备中,进入自我迭代的时代。

那么,创造这些能力的阿里就不再是“租住”在系统之上,而是要成为构建和运营整个系统的“房东”。要成为“房东”,就不能只满足于单一模型层面的领先。

这解释了为何在云栖大会上,阿里的发布呈现出一种饱和式的全栈升级姿态。如果将未来的AI系统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阿里的动作就非常清晰:

发达的“大脑”:通义千问Qwen3-Max的发布,是在打造一个拥有顶级智力和推理能力的神经系统。通义家族的视觉理解模型Qwen3-VL在32项核心能力测评中超过Gemini-2.5-Pro和GPT-5,全模态模型Qwen3-Omni的音视频能力拿下了32项开源最佳性能SOTA。

敏锐的“感官”:通义万相(视觉)和通义百聆(听觉)的升级,是在为这个大脑装上高清的“眼睛”和灵敏的“耳朵”。一个只会思考但无法感知世界的AI,是残缺的。

灵活的“肢体”:Agent开发框架的完善,Tool Use能力的赋予,则是在定义这个有机体如何行动。它让AI学会使用工具、执行复杂任务,拥有了与世界互动的“手和脚”。

从公开信息中可以看到,吴泳铭口中的下一代计算机,并非我们熟知的PC或服务器,而是一个以GPU为核心、为AI原生设计的全新计算架构。阿里云带来了一系列AI基础设施,俨然“我全都要”的姿态。

而正是这样的阿里云,才能将效率和能力推向极致:制造模型、定义模型、创造环境,最后带着整个生态向前走。

03当生态成为最终护城河

“宽路”也是长路,一条更漫长、更寂寞的路。这条路的尽头,是无可比拟的战略纵深。

比如,去支持创造不同语境下的应用——面向生活、面向个人和创业公司的是应用,而提供给ISV生态伙伴,让他们开发更多面向产业的产品,也是应用。

从商业模式上来说,它们最终都会体现在业绩数据中。但如果拔高一个层面来说,它们的本质都是推动中国AI应用的发展,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维度的生态而已。

今年云栖大会,阿里云产品生态也成了一个关键词。它们面向产业进行的开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AI普惠”。

光靠阿里云自己,AI应用的能力和价值很难被充分挖掘。AI时代的竞争,终将是生态与生态的竞争。

随着基础模型能力日趋同质化,模型本身的壁垒正在降低,开始进入顶端角逐赛。在强大的模型能力之上,阿里云正在从一个单纯的技术输出方,转变为一个生态共建者和价值发现者。

超过20万开发者基于阿里百炼平台开发了 80 多万个Agent,他们利用着阿里云的AI基础设施,利用着Qwen的大模型能力,从更好地执行任务,一步步走向AI规划、接管任务。这将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而我们所见到的,将是层出不穷的新应用,以及未来继续升级的阿里云。

回到最初的论点。阿里在云栖大会上的种种布局,看似分散,实则都指向同一个靶心。从守护南海深处的珊瑚礁,到构建一个全球化的生态,从引入大模型到开发Agent,阿里只想要取得AI“大后期”的胜利。它将提供AI发展所需的一切,以此始终站在中国AI大观园的中央。

云栖大会让我们瞥见了棋盘一角的落子。真正的胜负,或许要在很久之后才能见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成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的阿里云,将会像雨水落向大地一样,滋润AI生态的每个角落。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