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综合频道这档节目,把宋词“唱”出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28 22:02  浏览量:1

近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播的《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节目中,当晏殊在夜雨中浅吟低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范仲淹在边塞悲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许多观众会惊喜地发现,这档围绕着宋词与词人的节目,选择重新恢复宋词的音乐性,给宋词谱上曲、唱出来。如此创新,让节目得以真实、完整地让人感受到宋词在诞生之初的魅力与寄托,而这种“还原”,也恰恰是《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在文化呈现上最重要的特质。

宋词相较于之前的唐宋古文与唐诗,有着更具人生自况和情感审美的独特表达,而当《宗师列传》系列走到第三季,如何更好地呈现这种独特的质感,成为新一季给观众的惊喜。以“美”为钥匙,《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开启的传统文化宝库,也在进一步带观众理解宋词,并共同探讨为什么在当下,我们依然需要宋词。

有 声

把宋词“唱”出来,文化记忆的影像回溯

多年来,宋词一直是作为一种文学载体被学习和认知;所以当《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重新赋予这些经典作品音乐性,才会带来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宋词也获得了接近于诞生之初的、兼具艺术之美与情怀寄托的完整文化魅力。

这种音乐性的补足和增强,实现了两重功能:第一,这还原了宋词原本作为唱词的功能,无论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的婉约,还是“关西大汉持铜琵琶”的豪放,当那些沉默于文墨的字句重新在音符之间跳跃,会带来让人动容的生动与厚重;第二,则是在情感上获得增幅,用音乐叠加文字,获得超频的情感加持与抒情,也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宋词感性化的表达,感受词人超越历史的精神与志向。

如此“有声”,对系列原本的“有色”进行了补充。电影感的呈现一直是《宗师列传》系列的表达特点,不但有生活场景和衣食住行的细节还原,比如刚刚开播的两集,就呈现了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范仲淹营建的边塞青涧城(今陕西清涧)的市井风物,展示捶丸、杂剧、春酒、入学等北宋生活场景,打造了一个更具沉浸感的宋词世界;而且到了《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这一季,更以多维技术手段进一步升级制作,依托电影级高精度三维建模、虚拟制片与UE实时渲染等影视级视效技术,结合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历史名篇进行数字再现。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节目通过模块化数字资产库,高效还原虚拟拍摄所需的各种场景,完成了晏殊“独上高楼”、范仲淹庆州之梦等诗意化空间的超现实叙事,以充分的诗情与实验性的视听体验,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感。

当节目以音乐性和视听美,真正实现了那些经典文化记忆的影像回溯,观众得以回到那些文化瑰宝诞生的源头,看词人的所思所感,品人生的况味悠长。课本上的宋词就此“活”了起来,原来它们不只是故纸堆里的文字,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一段段人生经历的诗意抒发,悲欢离合之际的家国之思,并被作为一种当代人能懂的语言被歌咏、被传颂、被共情。

有 情

让词人从课本里走出来,在感动中获得共鸣

“活”起来的不只是宋词,也包括词人本身。有趣的是,看过《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后许多观众才知道,《岳阳楼记》这篇当年曾“全文背诵”的千古雄文,在创作时作者范仲淹甚至没去过现场,在千里之外就把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写得壮阔雄奇。这种超乎想象的才华,让许多评论直呼“这是什么绝代大文豪”“终于理解为什么人家能进课本了”。

当《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以影像再现这些词人们的一生,他们不再是课本中的一个名字,而成为一段段真实却不平凡的人生。观众会感慨于,原来创作《岳阳楼记》时,范仲淹正处于自己的人生低谷,却能靠着满腔的家国之思与胸中沟壑,书写“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好河山,更慨然写出《岳阳楼记》里传颂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象化了中华文明里传承至今的家国情怀;节目对这段的影视化呈现,可谓令人胸中激荡。

而晏殊又是何许人也?“一曲新词酒一杯”的贬谪生涯背后,是他邀请名士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书写“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的千秋功绩;而他后来官至宰相,曾举荐的人才清单上除了范仲淹,更有欧阳修、王安石、韩琦和富弼等一批星光熠熠的名字,如此“朋友圈”也会让观众们认识到,原来《珠玉词》背后还有如此的人生传奇。

在这种人物的丰富性背后,《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宛然拉开了一幅群星璀璨的文化长卷,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就此具有了完整的人格。原来那些冠绝文翰的名篇,并非他们人生的全部,身处文化灿烂却内忧外患的宋朝,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抱负与悲欢离合,在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壮志与孤独;而宋词是解码他们人生的入口,也因此成为传统文人精神的载体。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节目不但勾画了词人们忧国忧民的伟岸形象,也通过表现其作为文人的生活意趣与田园之思,展示了更可爱的一面。晏殊主政陈州(今河南淮阳)时,见府衙附近莎草丛生,就移植到府中开辟了一方莎场,而这后来就成为名篇《庭莎记》的主角;范仲淹则爱算账,每天睡前会心算一家人的饮食花销,如果“自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反之则“终夕不能安眠”。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节目也让观众得以从更多侧面,深刻地理解词人的精神世界。

跟随着嘉宾视角,观众仿佛真的回到了古代、与这些文明“顶流”当面对话,更会看到原来那些千古名篇背后,也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其中,不但有理解这些作品的全新角度,观众也会从这些更亲近、更生动的人物身上获得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进而真正理解和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也以兼具艺术性、沉浸感和价值性的创新性表达,完成了一次传统文化传播与发扬的重要探索。

有 共 鸣

当宋词照进生活,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价值

《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的前两期人物晏殊与范仲淹,在有很多相似性的同时,也有着各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特质。比如范仲淹被认为是北宋士大夫的天花板,因为他谥号为“文正”,后来这个谥号也被认为是古代文人谥号的荣耀极致;金代元好问曾评价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不一二见”;而他“先忧后乐”的精神表达,更铸就了后来文人精神的核心品格,被传承并影响着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成为民族集体性格中的重要文化遗产。

如果说范仲淹是“吾道不孤”,晏殊直面人生的孤独则是另一种勇气。正如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探访团成员张静所言,晏殊的一生都有着一种复杂的观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背后,是人生面对广阔与未知的常态,而真正的力量“始于接受这份望尽天涯的孤寂”。

而《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所展示的是,无论是人与集体的关系,还是人与自己的关系,或许都可以通过宋词为载体,在传统文化中尝试寻找答案。正如开头所言,宋词相较于唐诗等文学载体的特点是更为日常和私密,浓缩了不同的人生体验与个体记忆,也更能打通与具体个人的链接。通过阅读宋词,观众可以理解词人更真实的所思所想,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在节目中,观众会看到如何用晏殊的词,解答当代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专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探访团成员谷曙光会以词自勉,“独立自持,目光深远,在孤独中保持精神的充盈与行动的从容”。而范仲淹在教育中反复提及的“明体达用”,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在今天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依然是重要的指导原则。无论是作为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还是指导现实中的人生,节目都让观众看到了宋词在今天依然具有的价值,让“为什么还要读宋词”的答案更加清晰。

以“美”为一把钥匙,《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开启了一个丰富、真实、厚重的宋词世界,而这种兼具韵律美、人情美、精神美的传统文化载体,也正在通过节目,打开和观众的对话与共情空间,以文化深度与时代温度为当代人注入精神动力与传承的力量。节目接下来还将逐一解锁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九位词人故事,勾勒出一卷宋代词人全景图,值得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