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

发布时间:2025-09-28 23:14  浏览量:1

编者按“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人文经济学”重大命题以来,人文经济学研究在学界持续升温。与此同时,“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人文经济学样本在全国各地涌现,人文与经济的相得益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如何进一步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本报约请三位学者研讨交流。

■主持人: 陈瑜 本报记者

■嘉宾: 罗卫东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魏建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

桑明旭 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哲学系特聘教授

新华社图

主持人: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命题,直指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核心要义。如何理解研究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罗卫东: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在于重构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西方主流经济学将人简化为抽象的“理性经济人”,追求财富生产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导致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人的异化、相对贫困、精神空虚和环境危机等严重问题。人文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强调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更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它从理论上突破了“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模式,确立了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文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人文经济学指引我们:一方面要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实践层面,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文化产业不能完全被市场逻辑主导,而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近年来我国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实践,都是人文经济学在现实中的生动体现。

魏建:在理论上,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以人为本”是人文经济学核心特征,这与资本主义以“资本”为核心的价值观截然不同。人文经济学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列典范城市实践的观察,更加突出强调经济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文经济学是“第二个结合”的典范体现。传统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占据经济增长第一位的位置,人本思想及其制度体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滋润经济发展、提升经济韧性的深厚沃土。人文经济学强调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突出底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实践上,人文经济学是指导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本特征必然要求,一方面是重视文化生产,要以丰富的文化作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更要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全面推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实现经济和文化的互融互促,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桑明旭: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意味着我们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道路,相对于推崇资本至上、利润至上的西方经济发展道路而言,这条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并取得巨大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以建立在西方经济现代化基础之上的西方经济学为模板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实践,则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研究人文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有助于我们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实践,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上升为中国之理,建构独立自主的经济学理论。

主持人: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不同于作为西方经济学起点的抽象“理性人”,人文经济学对“人”的重新定位有何深意?

罗卫东: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的论述,是对经济学人性假设的根本性重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将人简化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计算器,这种功利主义的、“物化”的人性观导致经济学研究偏离了真实世界,也无法解释丰富多样的社会现象,比如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利他、合作及文化认同现象。

人文经济学对“人”的重新定位具有三重深意:一是确立了人的文化主体性。人不是被动的物质消耗者,或者理性计算的机器,而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享受者,经济行为深深嵌入文化传统和社会关系之中。二是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维度。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情感、认同、审美和自我实现等多元需求。经济发展应当服务于人的整体福祉。三是恢复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不是机械应对价格信号的刺激反应体,而是能够通过文化创新和技术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这种“文化人”假设更加贴近中国人的现实——重视家庭伦理、讲究社会信誉、尊崇国家认同、追求天人合一,中国特色的自主经济学体系应该以现实的人的特质(自然的、文化的、精神的)为分析起点和基础范式来建设和发展。

桑明旭:自亚当·斯密以来,抽象的“理性人”始终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这一理论出发点规制着西方经济学必然遵循“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原则,必然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人文经济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人”不仅是经济活动存在物,也是文化活动存在物,“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因此,经济学这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要以满足现实的人的多维需要、实现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指向。

魏建: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理性人”这一单一性质作为核心的逻辑起点,舍弃了人所本应具有和本应被关注的更多特性。由此带来的结果: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力日趋降低。二是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推动下,“理性人”假设进入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也陷入了极大困境。“理性人”假设之上自然产生“资本至上”崇拜,“资本至上”文化之下贫富分化是必然的结果,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自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顽疾,危及其现代化进程。

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是核心研究对象。人是文化的人、是能动的人、是全面的人,是所有复杂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节点,更是所有社会问题、利益纠纷的承担者。要有效实现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目标,就需要深入地研究人、研究人民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复杂问题中去,明晰群众的利益诉求、情感欲求、发展要求。人文经济学强调以鲜活、全面的人为研究对象,进而通过对文化、能动、向度等有差异的人的研究,寻找共同点形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的文化价值观能够起到凝聚共识的胶合剂作用,文化的人、能动的人、全面的人通过价值观形成发展共识,从而构成了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动力源泉。

作为“文化融合的国际会客厅”的张园,是首店首发首秀首展齐聚的文旅商体展街区地标。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主持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近年来,从“悟空”游戏带火多个打卡目的地,到地域文化为“苏超”比赛带来“泼天流量”,众多城市“破圈”的背后离不开人文经济的赋能。如何理解人文经济学与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关系?

罗卫东:人文经济学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文化赋能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传统城市化模式注重土地扩张、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特色消亡、文化认同弱化等问题。人文经济学视野中的城市内涵式发展,则强调以文化塑造城市灵魂,以人文价值提升城市品质。近年来众多城市的“破圈”实践证明了这种新路径的有效性:一是文化IP激活城市空间。“悟空”游戏带火打卡地,本质是文化符号对物理空间的赋能,实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二是地域文化塑造城市标识。“苏超”和“浙BA”比赛凭借江南文化特色获得流量,表明独特文化身份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差异化优势。三是人文价值提升城市魅力。从杭州的和谐创业文化到深圳的创新文化,城市正在通过文化建设吸引人才和投资,形成“以文兴产、以文兴城”的新发展逻辑。这种内涵式发展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更宜居、更有认同感的生活空间,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追求。

魏建:人文经济学助推实现城市的集约高效发展。通过历史街区的升级改造、工业遗产的功能更新、文脉符号的系统整合,能够以文化原力激活存量空间,完成空间资源的高效再配置。充分利用创意、智能科技打造传统文化IP促进文化经济化,丰富文化产业业态,形成更多魅力无比的空间场景。同时促进文化创意、服务创意进入制造业,提升产业链价值,实现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集约转型的目标。

人文经济学为城市发展融入多元动力,形成特色发展格局。人文经济学将历史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文化等无形资本转化为生产要素,实现城市发展动力源从资本驱动到文化驱动的重构。能够通过提炼本土人文精神,实施文化浸润,增强认同感与参与度,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的韧性。更能够基于传统文脉对在地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产业进行文化创意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

人文经济学推动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柔性治理。“以文化人”是一个至高的境界,也是人文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宗旨。人文经济学将人文价值融入治理体系,以文化赋能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城市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治理深化”、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促进形成“文化-经济-治理”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桑明旭: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深刻理解人文经济、人文经济学与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关系,我们要持有历史性的视野。纵观现代城市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从工业城市到金融城市再到文化城市,大致构成现代城市主导形态演进的基本脉络。当然,在作上述判断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城市在产业分工和功能定位上的互补性。具体而言,这种演进脉络一方面由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的转变(从资源主导、资本主导到文化主导)所决定,另一方面也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整体需求结构中的比重的不断提升所决定。马克思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而来的精神文化消费也就必然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然,各个地区要从自身经济现状和文化特色出发,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身的人文经济,既要看到文化对经济的强大引领作用,防止陷入“经济决定论”;也要注重经济对文化的根本支撑作用,防止陷入“文化决定论”。要深刻认识到,“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经济“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人文经济学与文化强国、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实践息息相关。当前,我国人文经济学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加快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桑明旭: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本质内涵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我们要走出常见的“窄化误区”,即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关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经济学理论。我们需要以文本文献深耕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人文经济学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以实践样本研究系统总结当代人文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以创新性思考厘清人文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以反思性对话厘清人文经济学以“人文逻辑”解决西方经济学“人文危机”“人文悖论”的体系化功能,在阐明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主要特征、出场背景、思想渊源、核心概念、创新原理、思想史、方法论、实践样本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自主知识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形式呈现出来。

魏建:加快建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本质上是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的体现。通过系统性推进理论原创、实践转化、制度保障和国际传播,中国的人文经济学将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兼具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的新范式。

当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久久为功。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集中展开研究:一是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前提研究。现实中也有文化丰富的区域经济却不发达,或者反过来经济发达的地方文化却不繁荣。在文化和经济的“两两组合”中,文化与经济同繁荣只是其中一种组合。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二者的互融互促?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其中的关键何在?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有些在历史上转化为了具体的制度安排。但是经济学界对于这些思想和制度的研究相对不足,史学界的众多研究成果没有被充分重视和吸纳。要研究透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众多思想的经济含义及其制度安排和现实绩效,需要多个学科的密切配合。三是文化与科技的关系问题。科技创新如何融入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之中,科技创新是独立的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还是文化和经济互动过程中的中间因素?人文经济学必须要处理好将科技创新纳入理论体系的问题。

罗卫东: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套既能解释中国发展奇迹,又能指引未来道路的理论系统。当前我国人文经济学研究需要多路径推进:第一,强化理论基础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等经济思想,凸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文底色,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经济学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第二,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系统研究浙江“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苏杭等地的“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案例,从实践探索中提炼理论创新点。第三,创新研究方法工具。开发能够衡量文化价值、社会共通资本功能、幸福感、发展能力等多元福祉的指标体系,克服目前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局限性。第四,促进跨学科融合。打破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壁垒,形成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合力。第五,加强国际对话交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人文经济发展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推动中国理论走向世界。

人文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变革。它标志着中国从跟随西方发展模式到自主探索现代化路径的历史性转变,为我们理解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关键的理论钥匙和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