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的路该怎么走—“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浅见

发布时间:2025-09-29 10:29  浏览量:1

今年8月31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重大专项会议,“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隶属教育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专项,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担任总召集人,由众多知名高校心理学教授担任专家。

本重大专项紧扣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任务布局包含: 面向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服务,聚焦人工智能与心理学融合、极端环境下心理变化,梳理古今心理学思想,以及期刊矩阵建设与咨政能力提升。

这件事对整个心理学行业乃至全社会都是一件大好事,从立项任务来看,国家层面交代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解决当今最为紧迫 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问题,这一点是老百姓已经普遍感受到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心理学一直都是全盘照抄西方心理学,当然我们很多学科体系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不同于物理化学之类的自然学科,是研究物质的,物质的东西是有统一的规律的,不会因为在不同的国家,其物理化学规律就发生变化,但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人,心理特点、状态、思想、思维方式等等是有巨大差异的,而且西方国家虽然在科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很高,但是对“心”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

有好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交叉学科,事实上是有些人非要把神经科学、脑科学强行弄到心理学里面来,因为西方心理学就是认为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大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花大量的精力研究大脑的结构,神经生理活动,这本身就是“还原论”的思维,这与我们中国文化对心的认识,天差地别。

因此,我们的心理学必须要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决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心理学,而且必须坚持心理学的“人文属性”,不搞所谓的“科学心理学”,因为科学是研究物质现象的,其研究方法并不适合用来研究心理现象,更没有必要非把神经生理,特别是大脑的研究归到心理学范畴,因为神经生理也同样是物质现象。

一、建立中国心理学的第一任务:如何认识“心”

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心之理”,即“心”的运作规律,那么要建立中国自主心理学第一任务就是把什么是“心”定义清楚,当然西方心理学对心的定义是“人脑的机能”,基本就是局限在情绪、意识或者是“潜意识”这些方面,而中国文化对“心”的认识,是非常全面和深刻的。例如儒家对“心”的认识深刻且多维,将“心”视为道德根源、教化基础及身心和谐的核心,强调通过修心养性实现个人道德完善与社会责任履行;道家将“心”视为精神主宰、道德根基,强调通过虚静无为的修炼实现与道的合一,同时注重身心和谐与内在超越;中医中讲“心为君主之官”,认为“心”是人的主宰;佛家将“心”分为妄心与真心两大类,强调通过修心实现心灵的解脱与超越,同时指出心是众生解脱成佛的主体,也是世间“诸法”生起与存在的最终根据。

总体上看来,中国文化把“心”视为生命的根本和主宰,这里可不是所谓的“唯心主义”,而且我一直认为“唯心”与“唯物”这样简单的二分法和二元对立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在我们的感官和认知里是两回事,而且我们过度强调“物质第一性”导致了整个世界物欲横流,进而引发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导向,平衡“心与物”的关系。

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以为佛家对“心”的认识是最为完善、究竟的,建立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佛教的心性论,具体而言,佛教专门阐释心的结构和机制的《唯识学》中,将心分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负责感知外界和思维活动;第七末那识是自我意识,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第八阿赖耶识则是生命载体,储存着身口意三业的一切活动记录,形成记忆,成为心理活动的根本来源。

所以我认为,中国心理学决不能把“心”简单定义为“脑的机能”,而是按照佛学的概念“八识”来认识心,否则的话“心”就成了脑这个物质的附属,好像有大脑就一定有心理活动,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就如同有手机硬件并不是自然就有软件,虽然软件需要依赖于硬件才能运行,但软件也是独立的系统。

二、建立中国心理学必须坚持“整体观”

西方心理学是西方思维方式为指导,即“分析性思维”,“还原论”,总是把事物割裂开来看待和研究,试图把复杂的生命现象也还原为简单的细胞、分子。西方心理学流派众多: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流派、人本主义等等,事实就是这种割裂的思维方式的结果,我称之为“盲人摸象”,根本无法认识真正的“心”,研究的问题也往往都是一些局部的片面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

西方在价值观上也是崇尚“个人中心主义”。这与我们中国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中国文化是整体观,世界的本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尤其是生命更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整体的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在探索研究各种心理疗法的时候,同样要坚持整体的思维,我们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个体都是处于各种关系中,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健康的关系,例如儒家讲的“五伦”,有大量的关于人与人如何相处的传统道德礼仪,以此营造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立中国心理学要坚持“成长、发展”的思维

西方心理学看待心理健康往往是一种“病态思维”,发明了大量的心理疾病、人格障碍,致力于消除疾病症状。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问题,这些所谓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人格障碍本质上都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例如因为各种经历和伤害导致个体缺乏安全感,未得到接纳认可和爱,导致心理发展的停滞和扭曲,我们不能把注意力都盯在个体的外在表现去“治病”,而是要注重个体整个心理状态和心理成长过程,立足于通过协助个体重新满足自身心理需要,重新自我心理成长来解决心理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建立中国心理学体系的一些浅见,期望更多人的加入讨论,一起为建立中国心理学体系而努力,一起为服务中国人的心理健康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