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培市场质量提升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5-09-29 15:02 浏览量:1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学教培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类培训急剧收缩,非学科类与 素质教育培训逐渐兴起,校内课后服务不断完善 ,在市场重塑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矛盾与风险 ,部分机 构借机打“擦边球”,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师资水平不稳,收费和宣传不够透明,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时仍 面临信息不对称与维权难的问题。
如何在“双减”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培训质量,已成为教育治理的关键任务。本文将 从建立质量标准体系、设立教培质量奖、强化品牌引导和夯实监管执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旨在推动中 小学教培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双减”后的教培市场变化
“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教培市场在学科设置、需求供给和行业监管方面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变 革 ,已从过去的“学科类过度膨胀”逐步转向“校内服务+非学科类培训”的多元并存格局。
(1)学科类急剧收缩
线下、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压减,资本迅速退出,头部企业关闭或转型,市场规模急剧萎 缩。学科类供给减少,使得原本高度依赖校外补习的格局被彻底改变。
(2)非学科类快速发展
艺术、体育、科创、编程、托管等非学科类培训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增长点。与学科类的同质化竞争 不同,非学科类呈现出多样化与差异化特点,市场格局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
(3)需求结构重塑
校内课后服务全面普及,分流了大部分基础性培训需求,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与托管渠道。但在关键 学段和特殊领域,家长对个性化、差异化培训的需求仍然旺盛,由此推动小班化、特色化培训的发展。
(4)监管持续趋严
学科类培训被统一要求“营转非”,广告和收费行为受到严格规范,黑白名单制度逐步建立,资金和 价格监管不断加强。监管的持续收紧,使得行业运行更加规范,但也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中小学教培市场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质量标准缺乏、监管能力不 足、市场信息披露不足以及消费者维权难等方面。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可以为后续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1)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涉及艺术、体育、科创、阅读等多元领域 ,缺乏统一标准,机构在课程设计、教学 内容、师资配置和学龄适配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机构为了吸引学员,提供低质量的课程,师资水平参差 不齐,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效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部分机构的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甚至有 些培训内容并未经过专业审核,无法确保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员的体验因机构间差异而大打折扣,学习成效难以得到稳定保证。
(2)监管能力不足
地方监管部门由于人力和资源的限制,难以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市场监管。现有的人工抽查方式效率 较低,且无法覆盖到所有机构,许多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部分小型机构通过走“灰色地带”, 采用打“擦边球”的方式降低成本,逃避规范要求 ,在不符合资质的情况下继续运营,并通过隐性收费等 方式 ,扰乱市场秩序 ,进一步增加市场治理的难度。
(3)市场信息不对称
多数家长只能依赖广告宣传或熟人推荐来判断机构质量,而广告往往存在夸大或片面描述,容易误 导消费者。优质机构信息难以被充分识别和传播,低质量机构反而可能通过营销吸引更多学员 ,使得市场 缺乏公平竞争。
(4)维权机制不完善
在面对虚假宣传、收费不透明、退费困难等问题时,家长和学员往往缺乏便捷、有效的维权渠道。现有的投诉机制零散,处理周期长,且多数维权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使得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较 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许多家长和学员在遭遇不满意的服务时,不得不经历漫长的维权过程,甚至无法获 得合理的赔偿。此外,部分不规范机构采取更名、注销等手段规避责任,造成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种逃避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构建中小学教培市场质量管理体系
为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升中小学教培市场的整体质量,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从 标准制定、体系搭建、品牌引导和行业监管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动教培市场朝着规范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建立科学的教培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
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
从办学硬件、师资队伍、课程设计、学习评价、学员反馈以及收费规范等维度,构建教培质量标准与 评价体系 ,以下为示例(表 1):
表 1 教培质量评价体系(示例)
评价维度核心要求分值办学条件场所符合安全与消防规范,不得使用地下室或临时改装场地;具备必要的教学 与信息化设施。15教师队伍教师须持证上岗,师生比合理;教师每年接受培训并有考核记录。20课程与教学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得超纲或提前教学;鼓励探究性与实践性课 程,教材正规。20学习成效注重学生兴趣、能力与综合素质,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5家长与学员 反馈每学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建立便捷投诉渠道,反馈在规定时限内处理。15收费规范收费标准公开透明,统一合同文本,预收费资金进入监管账户,退费机制明 确。15总分——100实施分级认证制度
建立“优秀(85 分级以上)—良好(70-84 分)—合格(60-69)—限期整改(59 分以下)”四级 认证,认证结果每年更新一次,并将认证信息向社会公开,方便家长理性选择,同时倒逼机构持续改进。
推广第三方质量评估
引入教育学会、行业协会和独立评价机构,开展随机听课、满意度测评,增加公正性和客观性。将评 估结果与机构资质年审挂钩,对低等级机构要求限期整改。
(2)设立教育培训质量奖与品牌引导机制
设立“教育培训质量奖”
由各地方教育部门牵头,定期评选在课程创新、教学质量、师资培养、社会口碑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机 构。奖项注重“质量”导向,避免因规模或资本背景而“绑架”评选。
打造优质培训品牌
对获奖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宣传推广、政策资金支持等激励,形成示范效应。鼓励优秀机构公开教学 案例、课程成果,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推动品牌公开透明
建立“培训机构质量红名单”,定期公示获奖和认证优秀的机构,形成社会公信力。鼓励地方教育部 门与家长协会合作,发布“家长满意度指数”,增加品牌透明度。
(3)强化监管执法与打击劣质供给
严格准入与退出机制
对新设机构实行“备案+审批”双轨制,重点审查教师资质、课程方案和资金监管情况。建立退出机 制,对长期不合格或严重违规的机构,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
提升监管手段与能力
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培机构监管信息平台,实现机构资质、课程、收费、投诉等数据联网共享。利用大 数据与人工智能手段,动态监控线上培训内容和时长,防止超标超时。
实施多层次处罚机制
对轻微违规(如收费不透明)给予警告与限期整改;对严重违规(如无证上岗、虚假宣传)依法罚 款、停业整顿;对恶性违规(如“跑路”、违规融资)列入黑名单,限制法人再次办学,并移交司法机 关。
四、明确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推动中小学教培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发展路径。必须鼓励 机构向特色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行业的可持续性建设。通过促进品牌竞争、强化社会监督和激 励机制,能够为行业提供明确的发展动力,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1)推动教培质量标准化发展
建立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并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化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所有培训 机构必须达标后才能参与认证、评奖和其他市场竞争活动。标准化达标将成为机构参与行业评估、获得市 场认可以及吸引家长选择的重要前提。
(2)鼓励品牌化竞争
政府应鼓励机构根据自身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竞争力,满足多 元化的家长和学生需求。在地方层面,建立“ 区域优质培训品牌库”,定期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质机构,供家长参考和选择。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推广等手段,加强优质品牌的市场认可度。
(3)加强社会监督与信息公开
政府应大力支持媒体、家长委员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对教培市场的监督 ,定期发布行 业报告,揭示市场问题和机构质量状况,增加行业透明度;推动建立第三方信息平台,发布教培机构的办 学质量、家长满意度、投诉情况及整改措施等信息;此外,鼓励各地地方政府设立举报平台,强化社会监 督,确保违规行为能够被及时曝光和处理。
(4)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政府应对守法合规、质量突出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激励 ,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措 施;将评优结果与资源配置挂钩,让优质机构可以优先获得场地使用权、政策扶持、品牌推广等资源。此 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优质机构开展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提升自身质量的活动,逐步 形成正向循环,助力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双减”推动了教培市场结构调整,但质量标准缺失、监管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依然存在 ,应 以质量为核心,完善标准与评价体系,强化执法与退出机制,推动品牌化和社会监督。唯有如此,中小学 教培市场才能在规范有序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培训真正回归育人本质,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 受益,让行业在良性竞争中可持续成长。(作者:兰涵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刘涛 四川大学商学院 记者程伯全 编辑、校对:袁梦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