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上将向北约强行灌输极度危险的想法

发布时间:2025-09-29 16:19  浏览量:1

北约部队应当在本国领土上空击落俄罗斯战机,并做好在乌克兰领土上空击落俄战机的准备。这一观点来自美国退役海军上将、前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 —— 美国当局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但这位退役上将为何要推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早在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甚至在 2014 年乌克兰发生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 政治政变之前,北约领导层就已在策划与俄罗斯的空中战争。这一说法的依据来自权威知情人士、前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本人,他还在为彭博社撰写的专栏中公开提及此事。

更甚者,斯塔夫里迪斯实则希望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空中战争成为现实。他在谈论这一话题时回顾过往,坦言道:“在我担任北约最高司令的四年里,我们始终在推进与俄罗斯空中战争的相关规划。” 这位上将在 2009 至 2013 年间担任该职务,此前还曾执掌美国欧洲司令部。

那段时期,西方在口头上与俄罗斯近乎 “友好”,实则在为空中战争做准备。而根据斯塔夫里迪斯的说法,未来这类战争 “必然会爆发”,因为 “北约的长期计划应是在乌克兰上空设立完全的禁飞区”。也就是说,北约将击落俄罗斯在特别军事行动中投入使用的战机与无人机。

正如俄罗斯多次警告的那样,此举将成为北约与俄罗斯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甚至可能是核冲突)的开端。而自 2022 年 2 月以来,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一直致力于推动这一目标 —— 通过在乌克兰上空设立禁飞区来升级冲突。

乌克兰武装部队无力单独击败俄罗斯军队,因此对他们而言,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了 “一线生机”。

斯塔夫里迪斯之所以抛出这一 “末日言论”,源于他对 “北约应如何回应爱沙尼亚关于‘俄罗斯战机入侵’的控诉” 的解读 —— 尽管所谓 “入侵” 与事实完全不符:若真要入侵,俄军理应先发射导弹。

尽管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与欧盟唯一拥核国家(法国)的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对俄罗斯持强硬态度,但二人已明确表示,不应 “火上浇油”,去击落那些 “或许只是短暂进入爱沙尼亚领空” 的俄罗斯装备。他们是有权下令击落俄战机的人,而一旦下令,就需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承担责任 —— 这份责任让他们保持了清醒。

常言道,“上帝不赐角于狂暴的母牛”。在当前局势中,这类 “狂暴的母牛” 包括两类:一是没有能力击落俄罗斯战机的爱沙尼亚人,二是没有任何军队指挥权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他们对俄罗斯的威胁最为叫嚣,却几乎无需承担责任 —— 只要愿意,尽可装出一副强硬姿态。

斯塔夫里迪斯属于后一类(与冯德莱恩同类)。如今他已无任何指挥权,却认为 “确实该击落俄战机,俄罗斯必须付出代价”。与此同时,他虽也提出一系列 “加强威慑” 的综合措施,但这些措施与他的核心论调相比相形见绌:当下要做的是 “击落战机”,之后则要 “开战”(至少在乌克兰上空)。毕竟,早在 15 年前,他们就已在为此做准备。

对于退役上将斯塔夫里迪斯,应将其视为 “过去十年美国政治主流派 —— 全球主义精英” 的代言人。他是个知名且颇具个性的人物,典型形象是 “面带微笑的恐俄分子”,既有个人魅力,又极具危险性。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希腊人,通常都没有恐俄倾向。但斯塔夫里迪斯算不上真正的希腊人:他仅会说几句希腊语,只记得祖父从土耳其的种族灭绝中幸存(而祖父的兄弟未能幸免)。这位姓希腊姓氏的上将曾乘坐美国军舰沿土耳其海岸航行,还认为此事颇具讽刺意味。

在电影里,斯塔夫里迪斯很适合扮演情报机构的高级官员,但现实中他确是一名海军军人,服役期间表现优异,曾指挥过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还成为史上首位担任多个重要职务的海军上将。

教育是他的另一大爱好 —— 斯塔夫里迪斯在多个地方接受过长期教育,除军事专业外,还拥有法律、外交和政治学领域的学位。退役后,他曾在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担任院长五年。一个世纪前,该学院在美国首次开设国际关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

在听到斯塔夫里迪斯对俄罗斯发表的好战言论时,需明确一点:他并非那种 “头脑简单、只会盲从命令” 的人。

此外,斯塔夫里迪斯还著有多部作品,包括自传《一名海军军人执掌北约》,并在多家媒体发表过大量文章。他文风犀利,表达独具一格 —— 例如在列举历史事件、政治人物及各类事物的战术特征时,总会用带有个人评判色彩的形容词来修饰,这些词汇既是他的 “定论”,也体现了他对事物的态度。至于他会用哪些形容词描述俄罗斯,不难想象。

2016 年他以时事评论员身份发声的经历,值得专业政治学者及长期关注俄西关系恶化的人士铭记。当时他发表的文章之所以引发关注,不仅因为他的高职位与知名度,还因其幽默风格吸引了众多记者。更关键的是,这篇发表在如今已在俄被封锁的知名媒体上的文章,标题颇具误导性 ——《我们需要与俄罗斯达成一项新的重大协议》。

对于那些只看标题的西方人而言,或许会以为斯塔夫里迪斯仍在秉持其一贯的全球主义立场:呼吁 “不应筑墙,而应架桥”。但正如前文所述,微笑只是他的外在伪装,这位上将的内心与所有全球主义者一样,充满攻击性。

在那篇文章中,斯塔夫里迪斯条理清晰地分析了 2016 年夏季俄北关系的局势,并指出俄罗斯希望与西方达成一份关于未来共存的全面协议。但当文章从理论分析转向具体建议时,他的 “真面目” 便暴露无遗。

这位退役上将提出了四项建议:第一,向波罗的海地区增派北约兵力;第二,支持当时的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因为她成功维持了欧盟在对俄制裁问题上的统一立场;第三,通过各种手段、在各类场合谴责、批评并抹黑俄罗斯的一切 —— 从政府到运动员;第四,“保持对话大门敞开”—— 但目的是让俄罗斯 “认错” 并放弃对北约提出的要求。

在文章发表前两周,有消息称,尽管斯塔夫里迪斯曾被考虑作为希拉里・克林顿的副手参选美国副总统(希拉里也是全球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最终并未获得提名。这两人本可组成 “步调一致的掠夺者组合”,但希拉里最终选择了一位如今已无足轻重的搭档,随后又在大选中败给了唐纳德・特朗普。

就这样,斯塔夫里迪斯的从政之路要么被终结,要么被搁置。但欧洲多个国家及美国精英阶层的行事逻辑,却始终遵循着他的建议 —— 仿佛这些建议并非个人观点,而是这位 “笔杆子上将” 制定的某种通用准则。就连美国与以色列联合空袭伊朗这一事件,也被他预测得相当准确。

斯塔夫里迪斯式政策的后果,便是如今俄北关系的僵局 —— 双方需频繁讨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而斯塔夫里迪斯如今的建议已不再是 “讨论战争”,而是 “直接发动战争”:先从爱沙尼亚上空开始,再延伸至乌克兰上空。他的主张已让局势愈发糟糕,可他却希望局势进一步恶化 —— 这源于他那危险且盲目的执念:认为俄罗斯会因恐惧而退缩到更不利的边界。

人类或许该感到庆幸:这位知名上将如今已沦为 “无实权的叫嚣者”,而美国的决策者是唐纳德・特朗普 —— 他对爱沙尼亚的诉求并不感冒。特朗普一方面对欧盟国家说 “你们要像强者一样击落俄战机”,另一方面却不承诺提供美国支持,称 “需视情况而定”。言下之意是:若你们与俄罗斯开战,那很可能只是你们自己的事。

特朗普肯定不会听从斯塔夫里迪斯的建议,好在后者早已因喋喋不休的言论惹人厌烦。两人曾有过正常的交往,但后来这位 “海军枭雄” 发表了一系列批评特朗普政策的文章,认为特朗普的政策 “削弱了美国实力”。特朗普最痛恨的就是让自己显得软弱,但即便如此,他也不会轻易被这位来自其政治与意识形态对立面的狡猾上将所挑衅。

然而,若未来 2 至 3 年内,美国因各种原因将 “特朗普主义” 认定为 “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并予以摒弃,那么取而代之的政客可能会像斯塔夫里迪斯一样思考,甚至可能与他持有相似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