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遭限高令!三年卖109座广场难自救,难填400亿债务窟窿
发布时间:2025-09-29 20:28 浏览量:1
2025年9月26日,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限高令,将大连万达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推至聚光灯下。
尽管该限高令于次日迅速撤销,但这一事件如同一个注脚,揭示了万达集团深陷的债务困境。
为应对危机,王健林过去三年已累计出售109座万达广场试图回血,然而,面对2025年约400亿元的到期债务及高达284亿元的资金缺口,这些自救举措仍显得力不从心。
有人可能觉得,万达这回的事儿就是个特殊情况,王老板被“限高”不过是下面项目公司闹出的小纠纷,撑死了也就是企业运营中一个“意外的小插曲”,远远够不上说是“时代的标志”。
毕竟万达自己人也解释了,是执行环节信息没对上才闹这一出,而且涉及的钱也就1.86亿,跟万达的整体规模一比,确实不算个大数。
但这种看法,多少有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看到病根儿。
按照法律上的说法,法院一般不会轻易给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下发“限高令”,一旦发了,通常意味着企业要么是这笔债务的担保方,要么就是法院认定法定代表人本人对履行还债义务有直接的影响。
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程序问题。说白了,1.86亿这个数本身或许不大,但它像一根导火索,引出的却是万达背后巨大的债务压力。
这就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可能只是一角,真正的庞然大物还隐藏在水下。所以,这事儿还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个意外。
说句实在的,那1.86亿的案子,看着数额不小,但在万达的债务大山面前,顶多算半山腰上的一块石头。
真正的危机是,整个“万达系”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总额已经超过了70个亿,旗下核心公司的股权被冻了47条,光是在2025年,就有价值174亿的股权被冻结了三年,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限高令一出来,市场反应最真实:银行赶紧捂紧了钱袋子,供应商也要求现款结算,说白了,就是用脚投票,告诉大家万达的信用底子已经出了问题,绝不是一句“意外”或者“信息不对称”就能轻轻带过的。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万达这几年一直在卖广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看起来像是在主动“瘦身”转型,未必就是穷途末路。
三年卖了 109 座万达广场,引入太盟 600 亿元资金,这不正是企业调整战略的正常操作吗?可转型哪有这么被动的?
克而瑞的数据显示,万达 2024 年处置资产实际回笼现金才 33 亿多,很多交易要么钱没到账,要么是直接抵债。
更为棘手的是,资产售卖的节奏远远滞后于偿还债务的进度,入不敷出的困境如影随形,没有更好的破局办法。
2024 年三季度末,短期债务超 400 亿元,账上现金才 151 亿元;2025 年又有 400 亿债务到期,现金缺口 284 亿元。
为获取 600 亿重组资金,万达商管忍痛割爱。其持股比例自 70.15% 大幅滑落至 40%,这一骤降使其直接丧失了对企业的控制权。
这哪里算得上是主动转型?分明是被逼迫至墙角,退无可退之下的无奈抉择。
还有人可能会说,万达的问题就是对赌协议没赌赢,纯属运气差。
如果 2023 年末珠海万达商管能成功上市,很多问题或许都将迎刃而解,怎么会有现在这局面?这顶多是资本运作失误,不能赖 “高杠杆模式” 和 “行业环境”。
但别忘了,对赌失败只是导火索,病根早在 2016 年就埋下了。
当年退市签对赌,2021 年又签新对赌,本质上是万达一直靠 “短期融资撑长期项目” 的模式在走钢丝。
就像东原仁知服务的对赌失败一样,行业好的时候能掩盖风险,一旦市场降温,泡沫立刻就破。
而且 2021 年 “三道红线” 出台后,融资渠道本就收紧,万达还敢签这种 “赌上市” 的协议,本身就是高杠杆模式下的必然选择 ,不靠上市套现,根本填不上债务窟窿。
也有人反驳,万达只是自己经营不善,不能代表整个房地产行业,说它是 “时代注脚” 太夸张了。毕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仍有不少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行业数据就像一面照妖镜,最新统计显示,到2025年8月,全国范围内共有77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其中60家正在推进重组,累计化解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1.2万亿元。
具体到个案,金科股份扛着1470亿元的巨债进入重整,实控人黄红云不得不交出控制权;碧桂园、融创这些曾经的巨头也步履维艰,大多靠债转股等方式勉强支撑。
这些都说明,万达碰到的麻烦绝不是它一家的事儿。自从“三道红线”政策落地,那些长期依赖高杠杆快速扩张的开发商,几乎都栽在了同一个坑里,这几乎成了行业的普遍结局。
过去那种“拿地—贷款—盖楼—再拿地”的循环玩法,眼下已经彻底行不通了。
王健林的限高令,看似一天就取消,却像一枚印章,盖在了中国商业地产时代的终点线上。
从“赚它一个亿”的豪言到被1.86亿案子撂倒,老王的起伏背后,是整个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阵痛。
值得肯定的是,他没跑没躲,71岁还在新疆招商折腾,守住了不烂尾、不欠薪的底线。但商业世界不信眼泪,只认现金流。
万达的教训告诉我们:靠杠杆吹大的繁荣,终要付出代价。
下一个十年,企业家们该学的不是如何扩张,而是如何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