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纸质火车票 ……77岁青岛市民安郁森讲述60多年来收藏的火车票背后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30 08:45 浏览量:1
告别纸质车票,他的5000张收藏成时代见证
明日起纸质火车票将退场 从硬板票到电子客票……77岁市民安郁森讲述60多年来收藏的火车票背后故事
上世纪50年代的火车票。
上世纪70年代的火车票。
2010年从青岛到北京的红色火车票。
安郁森收藏的“最贵”的火车票,票价54200元。
安郁森展示收藏的火车票。
根据铁路部门规定,从10月1日起,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曾几何时,纸质火车票是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通行证”。一张“小小车票”,承载着无数人的旅途记忆。售票窗口前蜿蜒的长龙,售票员手中清脆的打孔声,掌心那张印着清晰铅字“出发地、目的地、车次、时间、票价”的红色或蓝色票据,构成了几代人关于旅途最原始、最深刻的集体记忆。今年77岁的岛城老人安郁森,用60多年的时光整理了17本收藏册,收集了5000多张火车票,每一张都是一段旅程的起点,每一个日期都是一个铁路时代的生动注脚。
泛黄的车票静静躺在册页间,如同一枚枚时光的邮票,见证着车轮滚过的每一个时代。从硬板票、软纸票到磁介质票,再到电子票,火车票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国铁路的进化史,也是一位七旬老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收藏史,变的是车票形态,不变的是对远方的向往。
近日,记者来到安郁森老人的家中,他翻开一本本已经泛黄起边的收藏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密密麻麻排列的车票上,像是为这些时光见证者镀上一层金边。从1958年第一次跟随父母乘坐火车开始,安郁森的人生就开始与铁轨紧紧相连。今年77岁的他用60多年的时光,整理了17本收藏册,收集了5000多张火车票。
翻开收藏册,那些不同年代的车票,按照时间顺序被精心安置在17本册子中,这些车票有大有小,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单从种类上来说就包括了普通车票、站台票、行李票……而收藏这些火车票的起源,则来自安郁森10岁时第一次坐火车跟着父母从青岛到城阳赶集的经历。
“那时候火车内部设施很简陋,里边甚至连硬座都没有,铺一张席子我们就坐在上面。”回忆起儿时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安郁森笑容满面,仿佛还能听见当年蒸汽机车的汽笛声,“那时火车开动的声音很大,下车时耳朵嗡嗡地响。”
安郁森指尖轻抚着这些年代久远的车票,声音里带着怀念,“那时候连公交车都没有,要去哪只能坐火车或者步行。”小小的硬板火车票,不仅记录着一段铁路旅程,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尽管这段短暂的坐火车体验看似并不完美,但对于第一次坐火车的孩子来说,心里早已是藏不住的欢喜与兴奋。返程回家后,安郁森将火车票小心翼翼地夹在本子里,作为自己第一次坐火车的“见证”,这也成为了他收藏的第一张火车票。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郁森有了更多坐火车外出的机会。每次出行回到家中,他都会将车票认真整理好,后来便萌生了收集火车票的想法,他开始搜集越来越多的火车票。
在安郁森的收藏册中,有一张1950年1月从张店发往博山的火车票,这是他收藏的年代最早的车票,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火车票。还有一张1958年从上海到芜湖的车票,车票面值54200元,是藏品中“最贵”的一张。“这是那个年代的旧币,虽然数值大,其实也没那么贵,按照币制改革之后的币值换算,价格相当于现在的5.42元。”安郁森解释道。
不仅如此,安郁森的收藏还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火车票的形态演变过程。硬板式火车票是铁路初代的见证,它们由硬纸板制成,上方打着孔洞,票面上用两道杠代表特快、一道杠代表直快。“上车要先买车票,然后再加‘快’。”安郁森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张1978年的济南到青岛硬板车票解释道,“直快是8元,特快是13元,差5元钱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硬板票逐渐被软纸票取代。“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也在改变。”安郁森介绍着铁路发展的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以后,火车票的销售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地方开始有售票厅了。”老人回忆道,“当时车票都是提前印刷好的,售票窗口前面全是车票,你要买去哪里的车票,售票员会取下来再给盖章。”
到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打印车票开始普及。2018年开始,电子客票试点推行。“以后纸质报销火车票就没有了。”安郁森感慨道,“我这些收藏票就更有价值,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
两张车票跨越30年时光对话在众多收藏的火车票中,安郁森最珍视的是两张前往昆明的火车票,一张是1981年的,一张是2011年的,正好相隔30年。
“1981年4月是我第一次去昆明,那时从青岛到昆明单程火车票就要40多元,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安郁森轻轻翻找出那张已经泛黄的车票,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当时他带了4个月的工资才够一趟远途旅行,而2011年再去昆明时,只需要一个月的工资就足够了。
安郁森告诉记者,相隔30年两次去昆明的旅行,不仅是票价和相对价值的变化,乘车体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30年前是绿皮车,没有空调,坐的是硬板座位,饭也得自己带,要坐三天两夜才能到昆明。”安郁森描述着1981年的昆明之行,“那时候火车最高时速才60公里。2011年再去时,坐的已经是空调车软卧,车上也有了快餐,车程大大缩短,舒适度也提高了很多。”这两张去往昆明的火车票,像是一对跨越30年的对话者,默默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因爱好坐火车和收藏火车票,1976年安郁森和妻子特意选择了旅行结婚,让火车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翻出那几张已经褪色的火车票,老人的眼神也变得温柔起来。“那个年代从青岛到上海坐船才8元,但坐火车要20多元,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坐火车去上海,就喜欢那种在铁轨上飞驰的感觉。”安郁森笑着说。
从青岛出发,经过苏州、扬州再到上海,旅行结婚中每到一个城市,安郁森和妻子都会在当地的照相馆拍照留念。那些黑白照片和火车票一起,被精心收藏在相册里。“这是在上海外滩拍的,这是在苏州园林拍的……”安郁森指着照片细心地介绍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蜜月时光。
一张火车票就是一段故事,这些火车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它们是一部微缩的中国铁路车票演变史,也映照着铁轨之上的时代变迁。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动车高铁,作为一名火车票收藏爱好者,安郁森见证了中国铁路的技术飞跃。“最早是蒸汽机车,需要人工不断加煤。”老人描述着早期的火车景象,手势模仿着车轮的转动,“后来是内燃机车,再后来是电力机车。”
2007年,中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为了体验动车,安郁森先是坐着绿皮车从青岛到了广州,然后亲身体验了广深动车组。“感觉就是不一样,坐上去的时候心里特别激动,又快又舒服!”安郁森说。
在安郁森家中,除了火车票外,历年的列车时刻表也是他收藏的一部分。当拿出一本1968年的列车时刻表时,纸页已经破旧泛黄。“这是1968年最早的一本时刻表,使用了10年,直到1978年才出了新的版本,再往后两三年就更新一个版本。”安郁森介绍道,从火车票的面值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年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从时刻表则可以看到各地列车的里程、运行速度,直观反映了铁路提速的成果,也折射出中国发展的速度。
在1968年的列车时刻表中,从青岛到济南要用近11个小时才能到,需要8:25从青岛站出发,19:28才能到达济南站。而现在,随着济青快线的开通,依托济青高铁线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济南至青岛最快运行时间已经压缩至1个多小时。
“这些火车票记录的不只是我的旅程,更是时代发展的轨迹。”安郁森说,他收藏的所有火车票,一部分是自己出门坐火车留存的,还有跟亲戚、朋友要来的,也有从其他收藏爱好者那里换来的。
傍晚的余晖透过窗户,在安郁森的收藏册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那一张张泛黄的火车票,在光影间仿佛变成一列列火车,在时光的轨道上缓缓行驶。安郁森表示,他计划明年举办一个火车票收藏展,进行全国巡展,希望让更多人看到铁路的发展,看到时代的发展。
时光如水,车票如舟。5000多张车票,17本收藏册,60多年时光,在安郁森眼中,这些小小的纸片承载的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铁路的热爱,对时代的记录。
方寸“纸”间 小改变大进步
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对10月1日起乘车的旅客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这标志着承载着几代人旅途记忆的纸质火车票,即将正式完成其历史使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仅是一次票证形式的技术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告别。
从硬板票到磁介质客票
回望中国铁路的早期岁月,火车票的形态与现在大相径庭。最初的“硬板票”又称“纸板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种偏窄偏厚的硬纸板票,尺寸小,信息依靠预先印刷和手动加盖日期戳来确认,座位号需要靠售票员手动粘贴,堪称铁路运输的“活化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张小小的票证,是连接故乡与他乡、梦想与现实的唯一纽带。然而,由于硬板式火车票形式僵化,且防伪功能较弱,后来逐渐被软纸式车票所取代。
1996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软纸式火车票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软纸式车票并非提前预制,而是由计算机现场打印。1997年,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正式投入使用,售票速度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首次实现“一窗有票,窗窗有票”。
时间来到2007年4月,中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这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提速在既有线路上首次大规模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速时代。为减少旅客购票、检票时间,实现更多自动化服务,磁介质客票开始出现,自助验票闸机通道也投入使用,乘客可自助刷票进站。
2008年8月,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正式使用磁介质客票,对自动售检票作业提供了全面支撑。从那时起,中国铁路客票采用两种形式,即红色底纹的计算机软纸客票和蓝色底纹的磁介质客票。
从窗口排队到线上购票
曾经,从售票窗口前长长的队伍,到手中那一张张印有出发地与目的地信息的车票,每一个细节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纸质火车票不仅是乘车的凭证,更是连接远方与家乡、梦想与现实的“连心桥”。一张小小的车票,见证了游子归乡的急切与喜悦,也见证了旅客探索世界的期待与兴奋。
彼时,在窗口前购买纸质车票的过程,就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社会图景。特别是每年春运期间,售票大厅里彻夜排队的景象,人们裹着大衣,带着板凳,在漫长的等待中交换着回家的期盼与旅途的疲惫,那张最终到手的车票,显得愈加珍贵。它上面清晰的墨印,不仅标注着行程,更凝结了汗水、期盼与亲情。检票员用票钳在票面上打出的独特缺口,是旅程开启的官方认证,那一声清脆的“咔嗒”声,是许多人记忆中熟悉的背景音。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深刻改变了各行各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铁路客运领域也不例外。电子客票的兴起,也成为这一宏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2011年,网络订票业务的开通大大简化了购票流程。2018年,海南环岛高铁率先试点铁路电子客票,乘客可持身份证直接检票乘车,纸质火车票的“无纸化”进程便拉开了序幕。2019年7月,电子客票试点范围扩大到成渝高铁沿线13个车站,让更多的旅客体验到了“一证通行”的便捷。
火车票进入无纸化时代
到2020年6月,电子客票在全国铁路推广实施,标志着火车票进入无纸化时代,乘客可持身份证“一证通行”。从那时起,旅客手中的纸质火车票上出现了“仅供报销使用”的字样,这也标志着纸质火车票的功能逐渐发生了转变。
从2024年11月1日起,铁路部门推广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并将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作为过渡期,过渡期内纸质报销凭证、电子发票并行使用。今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
一枚小小的火车票,是人们乘坐火车的凭证,也是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的见证。从绿皮车到动车组列车,从硬板票到电子客票,从“一纸车票”到“无纸通行”,从“窗口排队”到“指尖办理”,一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从用户体验提升为中心的出行方式变革,正深刻改善亿万旅客的出行体验。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铁集团联合发布的2024年第8号公告,2025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对10月1日起乘车的旅客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旅客本人在行程结束或者退票、改签业务办理之日起的180日内,可通过铁路12306或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
为保障老年人、脱网人士等不便操作的旅客群体获取电子发票,铁路部门增加线下申请渠道和购票(代办)人开具服务。旅客凭购票时使用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并获取“扫码开票单”后,旅客本人或委托他人使用铁路12306App扫描“扫码开票单”上的二维码,根据需求补全相关信息,通过核验后即可开具电子发票。
购票(代办)人可为乘车人申请开具已购车票及退票费、改签费的电子发票。购票(代办)人通过铁路12306购票、退票和改签后,可凭乘车人购票时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凭订单号、购票(代办)人有效身份证件,到车站售票窗口申请开具已购车票、退票费和改签费的电子发票。购票人通过车站售票窗口购票且需开具发票的,可当场凭乘车人有效身份证件申请开具,无法提供乘车人有效身份证件时,可当场凭购票人有效身份证件申请开具;代办人通过车站售票窗口退票、改签后需开具发票的,可当场凭乘车人有效身份证件申请开具退票费、改签费的铁路电子发票。车站售票窗口提供“扫码开票单”,购票(代办)人使用铁路12306App扫描“扫码开票单”上的二维码,根据需求补全相关信息,通过核验后可开具电子发票。
旅客开具电子发票后,可通过铁路12306、个人所得税App查询、下载铁路电子发票或通过邮件接收电子发票;如发生填写发票信息有误、企业信息变更等情况,在原电子发票开具时限内可申请换开3次。旅游、学生、研学等团体票不支持乘车人本人开具,可由购票人按相关流程开具电子发票。未通过铁路客票系统办理的非实名制车票、应急纸质车票及跨境旅客运输车票等继续沿用现行铁路报销凭证。
9月30日及以前乘车的旅客,仍可开具纸质报销凭证。纸质报销凭证停用后,铁路部门继续通过铁路12306客户端、手机短信等渠道,向旅客推送电子化行程信息,同时为有需求的旅客提供“行程信息提示单”打印服务,不会影响旅客出行。部分习惯用纸质报销凭证作为行程提示的旅客,可到车站人工窗口、自助设备打印“行程信息提示单”。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吴冰冰 摄影(除署名外) 记者 纪宣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