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的实务要点及操作策略

发布时间:2025-09-30 08:38  浏览量:1

(一)组织建设的实务要点及操作策略

1. 实务要点

①建构信用管理部门,落实信用管理的职能。

②设置信用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③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保证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

2. 实务操作策略

(1)1.0 版操作策略

①在企业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或法务部门设立信用管理职能。

②因势制宜地设置至少一个信用管理岗位并明确相应职责。

③外部招聘高、中级或培训初级信用管理人才。

(2)2.0 版操作策略

①在企业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或法务部门设立信用管理科室。

②依据信用管理工作开展程度设置相应的信用管理分工岗位并明确相应职责。

③外部招聘高、中级或内部培养初、中级信用管理人才。

(3)3.0 版操作策略

①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将信用管理职能嵌入企业管理的ERP 系统。

②在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设置相对完善的信用管理分工岗位并明确相应职责,建立信用管理专家委员会(信用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各技术负责人、外聘专家、技术总监、相关部门负责人)。③内部培养初、中、高级信用管理人才。

(二)制度建设的实务要点及操作策略

1. 实务要点(包括行政规范、操守规范和行政规程建设。技术规范和规程建

设归入技术建设)。

①建构信用管理部门行政内控制度,保证信用管理工作的有序和有效。

②制定信用管理的职业操守制度,保证信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可靠。

2. 实务操作策略

(1)1.0 版操作策略

①将信用管理的行政规范和规程融入所在财务、销售、法务部门的内控制度。

②制订信用管理岗位的主要职业操守规范。

(2)2.0 版操作策略

①制订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行政规范和规程,归入所在财务、销售、法务部门的内控制度。

②制订信用管理岗位的基本职业操守规范。

(3)3.0 版操作策略

①建构完善的信用管理行政规范和规程,并嵌入企业管理的 ERP 系统。

②系统制定信用管理岗位的职业操守规范和惩戒规程。

(三)技术建设的实务要点及操作策略

1. 实务要点

(1)制定适合的信用政策,为企业对内对外信用管理提供总方略和总框架。(2)提出自身信用建设的分类管理目标和考核指标,制定落实制度。

(3)建构适合的信用评价模型,为识别交易对象信用风险提供工具和标准。

(4)围绕信用评价模型的指标要求,制定信用调查的信息目录和清单。

(5)建构信用管理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和规程。

2. 信用政策实务操作策略

(1)1.0 版操作策略

信用管理简易方针定位:有限大客户(或主要客户)信用风险控制为中心任务。

客户信用分类简易标准设置:依据信用评分简易模型将大客户分信用好和信用不确定二个类别。

客户授信方案简易模板:针对信用水平正常和不确定二个类别的客户分别制订授信方案。方案中主要包括标准化的授信额度、授信期限、价格折扣。

(2)2.0 版操作策略

信用管理扩展方针定位:大中客户信用风险控制为主要任务兼带忠诚客户的维护和培育。

客户信用分类扩展标准设置:依据信用评分扩展模型将客户分为信用优良、信用一般、有风险三个类别。

客户授信方案扩展模板:每个类别的客户授信最大授信额度、最长授信期限和最大价格折扣率确定,但具体客户的实际授信额度、授信期限、折扣率以及交货、结算方式等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和交易情况给予差别化。

(3)3.0 版操作策略

信用管理近似方针定位:所有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客户忠诚度培育+市场拓展。客户信用分类近似标准设置:依据信用评价近似模型将客户分为信用优秀(正常)、信用良好(关注)、信用中等(次级)、信用可疑(可疑)和有风险(损失)或企业信用管理方便的若干个类别。

客户授信方案近似模式:每个类别的客户授信额度、授信期限和价格折扣率有基本标准,但具体客户的实际授信额度、授信期限、折扣率以及交货、结算方式等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和交易情况给予个性化设置。

3. 自身信用建设实务操作策略

(1)自身信用(信誉)的分类管理

遵纪守法信用——政府部门。

国家征信信用——金融机构。

市场交易信用——供应商、销售商。

商品消费信用——主要包括产品质量信用、价格信用、数量信用和售后服务

信用——消费者。

职工人本信用——职工及其家庭。

中介服务信用——技术、设计、广告、会计、律师。

行业守规信用——行业协会、商会和同行企业。

社会责任信用——主要是承担救灾、扶困、助学、帮残等社会责任承担——社会公众。

环境责任信用——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种保护、生态维护等自然环境责任承担——自然环境。

(2)自身信用管理的基本目标最低目标——没有无信行为。

最高目标——成为信用标杆。

(3)自身信用管理最低目标考核指标

遵纪守法信用——无行政处罚、通报批评;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团队无犯罪记录。

国家征信信用——无征信不良记录。

市场交易信用——无己方责任的市场纠纷和司法判决。

商品消费信用——产品质量、价格、数量和售后服务的投诉率小于 1%,投诉处理消费者满意率达到 90%。

职工人本信用——对职工在薪金、劳保、安全、福利、病痛、伤残和其家庭灾难、经济困难等有基本的人文关怀,每年职工主动辞职率小于 5%。

中介服务信用——无己方责任的纠纷和司法判决。

行业守规信用——无行业协会、商会基于违反同业规范的批评和处罚。

社会责任信用——每年对救灾、扶困、助学、帮残等社会责任承担有记录。

环境责任信用——无自然环境责任承担的负面记录。

(4)自身信用管理的制度建设

分类管理的分工协同制度,分类管理的考核奖惩制度。

(5)自身信用管理的制度建设策略

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并嵌入企业管理ERP 系统各模块。

4. 信用评价模型建构实务操作策略

(1)1.0 版操作策略

基于自身技术能力,建构交往对象信用评价初级阶段的实用模型——简易模型(略去环境指标)。

(2)2.0 版操作策略

基于自身技术能力和企业需求,可提升简易模型的精度,建构交往对象信用

评价中级阶段的实用模型——扩展模型。

(3)3.0 版操作策略

基于自身技术能力和企业需求,可进一步提升扩展模型的精度,建构交往对

象信用评价高级阶段的实用模型——近似模型。

5. 信用调查目录和清单实务操作策略

①信用调查目录制定:对信用评价模型所需信息进行分类以制定信息采集目录。一般包括身份信息、特征信息和行为信息。

②信用调查清单解析:结合评价指标的内涵,确定各目录下的信用信息调查详细清单。清单信息必须是可获得、可指标评价的具体信用信息。

6. 技术规制建设实务操作策略

(1)1.0 版操作策略

企业信用管理初级阶段,专业、专门从业人员少,业务不熟悉并集中度较高,所以信用政策和评价模型都采用简易模式,与此对应,技术规制也应采用对应的简易模式而尽量简化和集成,重点置于核心业务。但要体现信用管理的基本要求。

①信用调查与信息管理技术简易规制:

信用调查的基本职责——调查、加工、管理。信用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真实性。

信用调查的基本程序——准备、调查、加工、再调查、存储。

②信用分析与评价技术简易规制:

信用评分的基本职责——指标评分和加总、不正常指标的跟踪建议。

信用评分的基本要求——客观、合理。

信用评分的基本程序——指标信息解读、指标刻度对照、指标评分。

③信用跟踪与预警技术简易规制:

基本职责——确定风险指标和信息、信息采集记录、信息分析与风险预警。

基本要求——动态、及时。

基本程序——跟踪观测——采集记录——整理分析——风险预警和建议。

④风险应对与处理技术简易规制:

基本职责——风险处置方案制定、风险处置方案实施协调。

基本要求——合法、及时、协同。

基本程序——方案拟定——方案讨论——方案确定——方案实施。

(2)2.0 版操作策略

企业信用管理中级阶段,专业、专门从业人员增多,业务有所熟悉并有所分工,所以信用政策和评价模型都采用扩展模式,与此对应,技术规制也应采用对应的扩展模式而具有初步的细化和分工,显现信用管理技术规制的初步框架。

①信用调查与信息管理技术扩展规制:

信用调查的技术职责:信用信息采集和加工。

信息管理的技术职责:信息分类与系统管理。

信用调查的技术标准: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信用调查的合规要求:合法性。

信用调查的技术规程:准备——采集——加工——再采集。

信息管理的技术规程:存储程序、使用程序、更新程序。

信用调查的监督规程:证据监督规程、技术负责人监督规程。

②信用分析与评价技术扩展规制:

信用分析的技术职责:风险指标的分析与跟踪建议。

信用评价的技术职责:指标评分、加总评分、风险指标分析建议。

信用分析与评价的技术标准:客观性、逻辑性、合理性。

信用分析与评价的合规要求:客观、中立、规范。

信用分析技术规程:数据分析——逻辑推演——得出结论。

信用评价技术规程:指标评分——加总得分。

质量监督规程:小组监督规程和部门监督规程。

③信用跟踪与预警技术扩展规制:

信用跟踪的技术职责:拟定跟踪调查的信息清单,确定跟踪调查频度、方式并实施跟踪调查。

信用预警的技术职责:分析跟踪信息、客户信用等级和信用风险修正和报告,风险应对预案拟定。

信用跟踪与预警技术标准:客观性、及时性、有效性、合理性。

信用跟踪技术规程:拟定跟踪方案——部门审批——实施信用跟踪。

信用预警技术规程:跟踪分析修正客户信用和风险——报告信用和风险修正——拟定和报送风险应对预案。信用跟踪与预警监督规程:小组监督规程、技术负责人监督规程、协同监督

规程。

④风险应对与处理技术扩展规制:

风险应对与处理技术职责:拟定风险应对处理方案或修正预案并协同实施。

风险应对与处理技术标准:可行性、及时性、有效性、协同性。

风险应对与处理合规要求:合理、合法、合情。

风险应对与处理技术规程:确定风险应对方案——组织风险应对与处理跨部门实施小组——实施风险应对方案——实施风险处理方案。

风险应对与处理监督规程:小组监督规程,领导监督规程。

(3)3.0 版操作策略

企业信用管理到了高级阶段,从业技术人员齐备,技术素质和业务熟悉程度较高,信用管理能够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此时,信用政策和评价模型都可以采用近似模式。与此对应,技术规制也应采用对应的近似模式——信用管理相对完善的技术规制体系。

喜欢作者的朋友麻烦点个关注,后续还会更新相关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