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博弈最后关口:谁来掌控“有棵树”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30 10:33 浏览量:1
权力的博弈或许不是零和游戏,但若让内斗的硝烟遮蔽了发展的曙光,再深的根基也会在消耗中朽坏。2025年9月29日,证监会对肖四清、王维以及天行云供应链公司的立案调查,让湘股有棵树的前景愈发扑朔迷离。
其实在9月26日,有棵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则公告,已经将持续半年的控制权之争推向新的高潮——持股2.19%的现任董事长肖四清,向由第一大股东王维自行召集的临时股东大会提交临时提案,提名公司投融资总监佘杰、外部人士陈辉发为新一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 。
这一举动发生在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前夕,距离第六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仅差20天。此前,王维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18%)两度提议董事会换届均遭否决,在董事会拒绝配合的情况下自行召集会议,对此,肖四清以“曲线提名”的方式对应攻防转换。
稍早几天,佘杰于9月21日刚刚卸任监事会职工代表监事,而副总经理兼董秘章军于9月22日辞职。
此时的有棵树,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同比暴跌81.33%至4257万元,好在净利润勉强扭亏。
不过,由于深圳、长沙两大运营主体资金链持续紧张,产业投资人承诺的资产注入仍未兑现,导致这场始于重整后的权力拉锯,正让有棵树在复苏与沉沦的边缘反复挣扎。
吃了多半年瓜的中小股东,更是寄望于公司早日稳定舵轮,明确航向,驶出迷茫。
Part 01
是重整救赎还是权力割据
有棵树的管理纠纷,是破产重整过程中权责界定模糊催生的必然冲突,其轨迹清晰地刻着“希望—失衡—对抗—升级”的演进脉络,每一步都伴随着公司价值的持续损耗。
2024年9月,历经亚马逊“封号事件”冲击与连续四年亏损的有棵树,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此时公司营收已从2020年的50.27亿元骤降至3.87亿元,五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达45.19亿元,沦为资本市场的“濒危者”。
当年11月,天行云联合体替补退出的王钻联合体成为产业投资人,支付3.62亿元投资款用于债务清偿,并承诺注入进口业务资源、链接海外数十万渠道,市场一度期待这场重整能成为“救命良方”。2024年12月重整计划执行完毕,2025年5月公司摘去“*ST”帽子,看似已踏上重生之路。
但内在的裂痕,已经在控制权交接的模糊地带悄然蔓延。
根据重整计划,王维及其一致行动人受让股份后合计持股18%,成为第一大股东,肖四清持股比例被动稀释,并在经历了新的拍卖减持后掉落至2.19%,但董事会换届与实控权交接未明确时间节点与执行细则。2025年5月,王维一方首次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前换届,提名4名关联候选人,被肖四清主导的董事会以“董事任期未届满、防止逃避重整承诺”为由全票否决,理由是王维未明确业绩承诺主体与违约补偿机制 。
8月,王维联合合计持股20.84%的其他股东再次提议,董事会以“王维未履行股份冻结信息披露义务”为由再度否决,4名反对董事(含肖四清)明确表示“应拒绝接受其提案” 。
此时深交所已两次出手:7月下发问询函直指公司阻碍股东权利行使,25日更对肖四清等4名董事发出监管函,认定其“未履行忠实勤勉义务” 。
即将到来的临时股东大会,或将奠定最终的管理格局,但无论结局如何,没有人愿意看到,控制权之争演变为纯粹的利益对抗。
Part 02
危机交织下如何突破困局
肖四清的临时提名,如同投入漩涡的石子,让本就雾里看花的局面更添变数。
其实在7月28日,公司公告称,肖四清股权比例在拍卖后由3.28%下降至2.19%。召集人王维方虽认可其提案资格,却直指此举“意在干扰换届进程”。避免陷入彼此阻击的僵局,成了公司当下最为迫切的事。
产业投资人的资源注入本是有棵树复苏的核心依托,但控制权僵局让所有承诺沦为泡影。截至2025年9月,天行云承诺的“进口B2B业务注入、海外渠道对接”均未落地,公司核心业务持续萎缩:2025年一季度营收仅2249万元,同比暴跌80.87%,扣非净利润仍为负值;上半年营收虽略有回升,但相较于行业15%以上的年均增速,4257万元的规模堪称“断崖式下跌” 。接近公司的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各部门都在等控制权落定,没人关心客户拓展,核心销售团队流失严重”。
更严峻的是,公司已因内斗陷入诉讼泥潭,7月全体董事监事被产业投资人起诉索赔1657万元,而产业投资人本身又被股东提起了代位诉讼。
这场内斗已彻底摧毁有棵树的信任体系。大股东与管理层各执一词:肖四清方指责王维“拒绝兑现业绩承诺、拖欠子公司债务清偿款”,王维则回应“业绩承诺是给当地政府的,且以拿到实控权为前提,未掌权何谈兑现” 。
双方的互相攻讦,让合计14678户股东沦为“旁观者”,中小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密集追问“到底谁在损害公司利益”。市场信心的流失更为致命,在几大指数持续上攻不断新高、甚至憧憬牛市的时候,公司股价却在纠纷期间持续低迷,乏人问津。
Part 03
权责错配导致利益纠缠
肖四清在股东大会前突然提名董事的举动,看似是“临阵反击”,实则暴露了有棵树管理纠纷的一些深层问题,这些问题在重整之初便已埋下隐患。
重整方案的“权责模糊”埋下祸根。2024年的重整计划仅明确了产业投资人的持股比例与承诺义务,却未细化实控权交接的时间节点、董事会换届的触发条件,导致“持股第一”与“经营掌控”出现严重脱节。根据重整协议,天行云需在“获得实控权后”注入资产,但“不换届就无实控权,无实控权就不注入资产”的死循环成为了设计上的漏洞,为后续的权力争夺提供了操作空间,也让各方的努力变成了无力。
利益诉求的“根本对立”难以调和。肖四清与王维的冲突,本质是“控制权维护”与“产业赋能落地”的利益错位。肖四清作为主导有棵树借壳上市的核心人物,通过2017年资产重组等运作将公司纳入掌控。而王维方作为产业投资人,核心诉求同样是掌控董事会。
董事会本应是平衡股东利益的核心机构,但最终董事会的“阵营化”特征,却也有其现实基础:若无法获得实控权,双方的投资将面临风险。双方均以“维护公司利益”为名争夺权力,实则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发展之上,最终形成“双输”局面。
Part 04
寻求共生共赢的破局之道
临时股东大会日期日益临近,肖四清的提名提案能否通过尚不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持续内斗没有赢家。对于有棵树而言,唯有跳出“零和思维”,在规则框架内寻求平衡,才能避免坠入退市深渊。
以合规换届破解权力僵局,或许是解开当前死结的最快速钥匙。肖四清提名的董事候选人虽符合法定资格,但需正视股东大会的最终表决结果,若王维方提名候选人获通过,应尊重股东决议,平稳移交管理权;王维方则需就股份冻结原因、业绩承诺细节等争议事项作出明确说明,消除市场对“滥用股东权利”的担忧。
董事会换届能确定的仅是公司人事安排,重整计划中承诺的“注入进口B2B业务、链接海外数十万渠道”,才是有棵树真正的“救命稻草”。
新董事会产生后,首要任务是推动产业投资人履行承诺,将天行云的跨境物流、海外渠道资源与公司现有出口业务深度融合。数据显示,跨境电商行业仍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有棵树若能借助产业投资人资源重建海外供应链,有望重拾昔日竞争力。
从2017年借壳上市的风光,到2024年破产重整的窘迫,再到如今控制权博弈的混乱,有棵树的历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企业的发展如同树木生长,根系不稳则枝叶难茂。
肖四清的临时提名或许是权力博弈的“最后一着”,但无论10月10日的股东大会结果如何,若不能以公司利益为重实现握手言和,产业资源与管理经验的价值都将无从体现。
距离大会仅有四个交易日,有棵树的上万股东仍在等待一个答案。资本市场从来不会为权力斗争买单,只会为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投票。这场持续半年的内斗终需落幕,而落幕的方式,将决定这家跨境电商老兵是重焕生机,还是彻底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