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债务困局启示:高杠杆扩张模式走到尽头,现金流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9-29 09:11 浏览量:1
王健林现在连飞机头等舱都坐不了了,就因为他和万达没按时还清1.86亿元的债务,法院直接给他发了限制消费令。这事说起来挺意外的,当年那个说着“先挣它一个亿”的商业大佬,现在居然被这么一个在他身家里看起来不算特别巨大的数字给难住了。
我不是财经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没有特别关注万达这家企业,但是王健林毕竟作为国内知名的企业家,网上还是会经常报道其经营动向的。我记得,在恒大和碧桂园等地产公司已经暴雷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评论王健林很有前瞻性眼光,即万达在地产行业下行压力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转型”,变卖资产,开始给公司回血了。
结果这种“卖卖卖”的模式持续了这么久,结果到现在债务还没清完,王健林还被限高了,这就让人纳闷了,万达的债务窟窿到底有多大?
我看了一下,这次王健林这次被限高,只是因为一笔1.86亿元的欠款没还。但这笔钱对于万达整体的债务来说,真的只是冰山一角。截至2025年9月,万达集团被强制执行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76亿元,有的统计甚至说超过了140亿元。
其实,稍微懂一些金融常识就明白,万达的负债可不是静止的,比如我按揭贷款买房,贷款30年,实际贷了100万,三十年后我要还的可不止100万。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利滚利,就像滚雪球一样,高额的负债如果公司营收下降而利息又在持续涨着,那负债只会越来越高。
据了解,万达每年光是有息负债产生的利息,就超过130亿元。他们现在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轻资产运营后收取的管理费,一年大概98亿元,这个钱连支付利息都不够。这就好像一个家庭,每年挣的钱连贷款利息都还不起,那只能不停地变卖家产,但家产总有卖完的时候。
万达广场对王健林来说,意义非凡。他曾经明确表示过,什么企业都可以放,但万达广场绝对不能放。因为这些广场能提供长期、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是万达的“压舱石”。
这一点儿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我的一个亲戚这些年做生意赔了很多钱,据说赔了100多万,但很早以前他在我们县初中附近盖了一栋6层的楼房(自己家的地皮),大概有30个房间,最近几年这所初中成为了我们县最好的初中(升学率第一),这30个房子一年收的租金也在10多万,这可是实打实的收入啊,这些钱可以缓解他的债务压力。
但从2024年开始,王健林的底线也被突破了。到2025年,他已经卖掉了85座万达广场。
这种卖法,虽然短期内能换回来巨额资金,但带来的长期问题也很严重。首先,卖掉这些核心资产,意味着未来稳定的租金收入没了。这就好比你把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卖掉了,以后只能拿到几个蛋的钱。
其次,这些优质的、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万达广场,本身就是万达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融资谈判时最硬的筹码。把这些都卖了,市场对万达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信心自然会打折扣。
万达走到今天这一步,2016年和2021年签下的两份对赌协议,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6年,万达从港股退市,为了补齐私有化资金缺口,和投资人签了对赌协议,承诺在约定时间内实现A股上市。如果失败,就要回购全部股份并支付高额利息。结果确是,万达冲A失败了。这笔回购款加上利息,可不是个小数目。
2021年,万达商管拆分出珠海万达商管,准备赴港上市,又和太盟、腾讯等投资者签了新的对赌协议,承诺2023年底前上市,否则就要以8%的年息回购约380亿元股权。结果,上市申请四次递交港交所,四次失败。
海尔的张瑞敏曾经说过:“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地产发展的繁荣时期,如果创始人又是风险偏好型的人格(王健林曾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说明他也是一名风险偏好者),那么很容易成功,在中国房地产最火的那几年,王健林还成为中国的首富。
但如果创始人本身过度自信,个人是一个激进主义者,那么可能会低估自身的风险,(比如曾经的乐视的贾跃亭,恒大的许家印,包括我之前工作的单位红星美凯龙的创始人车建新),在房地产转型周期到来之际,这些大企业又转型困难,那么很容易暴雷,而实际上这些企业的确一个个倒下。
王健林和万达的现状,其实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高杠杆扩张模式走到尽头的一个缩影。在行业上行期,敢于借钱、大胆扩张确实能迅速做大。但一旦市场环境变化,信贷收紧,这种高负债模式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现在回头看王健林的那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在当下的环境里,确实多了些复杂的意味。胆子大曾经是他成功的秘诀,但这种“高杠杆,重资产”的经营模式,在环境突变时,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万达这几年一直在努力转型轻资产,降低重资产投入,但这个转型需要时间,而债务到期的速度,显然比转型见效的速度要快得多。
王健林现在70多岁岁了,据说每天还要工作超过15个小时想办法应对危机。他和他代表的那个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时代,似乎真的渐行渐远了。卖了这么多核心资产还没能彻底解套,这说明对于企业而言,稳健的现金流和严格的风险控制,可能比单纯的规模扩张更重要。万达的故事还在继续,但它的经历,已经足够给所有企业上一课了。
对于我们普通民众,也应该从这些暴雷的企业中汲取教训。现在就业大环境不好,我们应该减少超前消费,降低负债,守住我们的钱袋子,做好风险管控,正所谓“兜里揣着人民币,心里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