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认为父母无恩,孩子只是父母泄欲的结果?那是曹操在抹黑!
发布时间:2025-09-30 12:33 浏览量:1
提起孔融,大家都会想起“孔融让梨”的故事,熟悉三国历史的人,肯定也知道孔融因为忠于朝廷,与曹操对抗而被诛杀全家。但有些人却指责孔融“不孝”,“父母无恩论”大逆不道,其实这只是曹操在抹黑孔融。
“父母无恩论”的出处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又前与白衣祢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说是孔融和祢衡私下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孔融说:‘父亲对于孩子,有什么亲不亲的?归根结底,儿子不过就是父亲泄欲的结果罢了。孩子对于母亲,又有什么可亲的呢?就如同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融有高名清才,世多哀之。太祖惧远近之议也,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缸器,寄盛其中……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也有一段差不多的记载,孔融被曹操杀了之后,世人都感到惋惜悲哀,曹操担心人们议论此事,于是下令:“太中大夫孔融既已伏法,但世人多采其虚名而少于核实,见孔融浮夸文笔,喜欢标新立异,便被其诳诈蛊惑,不再知其乱俗之举。
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孔融言论,认为父母与人本无亲情,不过像东西暂存于器皿之中。孔融还曾说若遭饥馑,如果父亲不肖,宁可救活他人。孔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斩于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
根据以上记载,有人就批评孔融,说他是无父无君,禽兽不如。这实在是有些搞笑,所谓孔融的这些‘大逆不道’的言论,其实都是曹操自己或者指使其他人给孔融编织的罪名。两汉最看重孝德,孔融作为当时的大名士,如果有这种言论怎么可能不被喷死?
孔融“不孝”的言论,就如现在网络上很多断章取义的文章、视频,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根本没有详细考证。不论是《后汉书》、还是《魏氏春秋》,都明确记载了,是曹操为了给孔融编织罪名、抹黑孔融,授意路粹等人做的,怎么能信以为真!
历史上真实的孔融
孔融在东汉末年,是妥妥的大名士,他是孔子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但孔融并非没有缺点,比如《九州春秋》、张璠《汉纪》中的记载,就表明孔融是“嘴炮”强者,高谈阔论无敌,但治国理政不行。
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九州春秋》
《九州春秋》记载,孔融自以为自己才华盖世,当时豪俊不能相比;且胸怀大志,欲图举兵耀武,与群贤争功,想以海岱为根基,不肯碌碌做一国相。但孔融所任用,好奇取异,选的都是轻佻不安分的人。他虽对君子礼遇恭敬,但并不与其论国事。
孔融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但论事考实,很多难以实行。北海租赋上交稍迟,孔融一天便杀了五部督邮;奸民污吏扰乱朝市,孔融却无力管制。
黄巾将至北海,孔融大饮醇酒,亲自上马,御敌于涞水之上。黄巾军前部与孔融相持,两翼涉水杀向北海的治所,城溃,孔融不得入城,只得转至南面的县,身边人渐渐叛离。孔融连年倾覆,事无所成,不能保全国境,便弃郡而去,后徙居徐州。
简而言之,孔融非常有才华,是汉末名士,为人忠直、推崇贤能之人,而且能够坚守道义。董卓当政,他怼董卓,被任命为北海相(董卓想借黄巾之手搞死孔融);曹操当政,孔融怼曹操,最终被杀害,一腔赤诚令人钦佩,不愧圣人之后。但孔融实际才能一般……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