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蜀汉推向深渊的并非刘禅,也非诸葛亮,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这四人
发布时间:2025-09-30 14:55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都没想到,最后劝刘禅开城投降的那个人,是个读书人。
不是将军,不是宦官,而是谯周。
一个平日里手不提刀、口不出恶语的文臣。
那天晚上,成都宫里灯火通明。
魏军已经逼近城下,街头巷尾传来兵器碰撞和百姓哭喊的声音。
朝中争论不休,有人坚持死战到底,有人主张暂避锋芒。
谯周站出来,说了句:“陛下,若再战,城破之日,百姓何以为生?”
话音落下,一屋子的人都沉默了。
那会儿,刘禅已经没得选。
蜀汉的兵力早就消耗殆尽,绵阳守不住,诸葛瞻战死,钟会的魏军眼看就要攻破最后一道防线。
成都的粮仓里,连军粮都快见底了。
可问题不在一时一刻。
要说蜀汉的结局,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就写好了开头。
当初刘备在东吴失了荆州,关羽战死,整个局势就开始偏了。
荆州这块地方不大,但太关键。
是蜀汉的东大门,也是唯一能连通中原的通道。
那时候守荆州的,是刘备的老部下麋芳。
按理说,他是刘备的连襟,在军中也算有些威望。
可东吴吕蒙突然发兵,局势一变,麋芳慌了。
他和傅士仁守的是江陵和公安,原本说好一同坚守,但关羽北伐不顺,后方又没援军,于是他俩合计了一下,干脆投降了。
据《三国志》记载,麋芳投降后,还让人开门引吴军入城。
就这么一来,整个荆州战线崩了。
关羽陷入孤军作战,最后在临沮被俘斩首。
这一仗,不只是关羽死了,更是蜀汉的战略腹地彻底丢了。
从那以后,蜀汉再也没有机会向东出兵。
再往后,诸葛亮执政,开始一连串的北伐。
他是个能人,没话说。
但你看他第一次北伐时,派谁去守街亭?马谡。
那年是建兴六年,也就是228年。
马谡是个读书人出身,自负得很,自称“谈兵如孙吴”。
诸葛亮看中他有谋略,委以重任。
可街亭一战,马谡没听副将王平的劝告,执意把主力布在山上,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
蜀军失利,街亭丢了,北伐也就此终止。
《资治通鉴》里写得清楚,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痛哭自责,“挥泪斩马谡”。
从此之后,蜀汉就没再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攻势。
三年五次北伐,始终都没能扭转战局。
再说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他是个聪明人,算不上庸才。
可惜生不逢时。
那会儿魏国大将邓艾绕道阴平,突然出现在江油附近,把整个蜀中都打了个措手不及。
诸葛瞻临危受命,带兵防守绵竹。
当时朝廷上下都盯着他。
毕竟他是丞相之子,肩上扛着的不只是军务,还有父亲留下的那份名声。
可战局太快了。
邓艾兵贵神速,直接攻到了城下。
诸葛瞻一开始还镇得住,但后来听说钟会也从另一边杀过来,军心动摇,副将黄崇也战死了。
《华阳国志》里有记载,诸葛瞻最后是“力战而死”,和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于绵竹,尸体被魏军焚毁。
那时候成都已经没有能打的兵了。
所以当谯周在朝堂上说出“开城以保社稷”时,他不是一个人在说话。
他是在那个时候,替整个国家说出了一句实话。
说实话,他也知道后人会怎么评他。
他是个儒生,讲仁义、重民生。
可他也明白,一旦开城,蜀汉就没了。
可他还是说了。
不是因为怕死,而是因为知道再死也是白死。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诸葛瞻那样战死沙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马谡那样扛着“误国”的骂名过完余生。
那一刻,他选择了让成都百姓活下来。
很多年后,史书上依然有人骂他,说他懦弱、妥协、短视。
可也正是因为这场“无血投降”,才让成都城在那场大军压境的日子里,没有变成废墟。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移居洛阳。
再没有兵戈之事。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叫他“刘皇”。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常璩,《华阳国志》,中华书局,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