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下的道德困境与人性的深渊

发布时间:2025-07-06 19:00  浏览量:6

芥川龙之介,189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日本小说家。本姓新原,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以后的七个月就出现了疯症,后来彻底成为了一个疯子,他不得不被送往外婆芥川家抚养,认母亲的兄长芥川道章为养父。他博通汉学、日本文学和英国文学,其名作甚多,以短篇为主,如《竹林中》《罗生门》《蜘蛛之丝》等。

芥川龙之介 图片来自网络

“罗生门”寓意为一道是非善恶之门。其中收录的作品,时间跨度相对较大,大部分出自于1915年到1922年前后。

这是一部涵盖了同名小说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在这本书中,一共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8篇短篇小说:《罗生门》《鼻子》《山药粥》《运气》《袈裟与盛远》《好色》《俊宽》《邪宗门》。在这8篇小说中,我们从中可以看见人性一念之间的善与恶。

让我们一起走进芥川龙之介的故事中,寻找人性的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京都,在连年的地震、大火与饥馑的蹂躏下,已如风中残烛。昔日巍峨的罗生门,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在瓢泼大雨中更显凄怆,宽阔的门楼下,只有一个被辞退的仆役,蜷缩在角落,躲避着无情的风雨。

按理来说,这里本不应该如此凄凉,总该有三两个人同时来避雨才对,但最近几年,京都城内地震、火灾、饥荒各种天灾人祸加在一起,让这座城市变得异常萧条,而这原本就残败不堪的罗生门自然也就更加萧条、无人问津了。

不过,即便是废弃物也会有它利用的价值,时间长了,这里变成了一个荒凉的弃地,人们选择把那些没人认领的尸体运到这里来,抛弃在城门上。每当白昼时,会有数不清的乌鸦前来啄食城门上尸体的腐肉,而每当夜色来临的时候,此地便化作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死域。

这个仆役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他是什么人?

其实他是一个悲惨的人。不久前,他刚被主人辞退,正无处可去,不知道明天的日子应该怎么过,如今眼前这萧条的景象更加重了他阴郁的情绪,他甚至想到,自己也许会像野狗一样,死在墙根下或者大道旁,然后被拖来扔在这城门上。

如果他不想被饿死该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也只有一条路而已,那就是:成为盗贼,但他又没有勇气这样干。就在他这样想的时候,无情的冷风吹了他一个寒颤,他瑟瑟发抖地裹紧了衣服,四处张望,试图寻找一个不那么惹眼,又能避雨安睡的角落。

碰巧这时,他看见了一个通往城楼上的梯子,心里想着城楼上应该没人,即使有人也不过是死人罢了,应该是一个避雨安睡的好去处。当他真的顺着梯子爬上城楼的时候,却发现了异样,城楼上隐约透着火光,他蹑手蹑脚地爬到高处向城楼内窥探。

电影海报 图片来自网络

城楼内,尸骸横陈,恶臭弥漫。借着火光的照耀,他看见成楼内果然横七竖八躺着很多尸体,尸体发出腐烂的气息让他感到作呕,但是下一秒钟,他的注意力就被另外一件事所吸引了,他发现,在这群死尸中间,竟然有一个身材瘦小的白发老妇,这个妇人正手持火把,在一具长头发的尸体面前,仔细端详。

仆役心怀着恐惧和好奇,想知道这妇人在干什么,接下来的画面让他感到毛骨悚然,原来这名妇人正在像母猴子替幼崽子抓虱子一样,一根一根地拔下那具女尸的头发,动作机械而专注,随着头发一根根被剥落,仆役心里的恐惧也一点点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厌恶。

他虽然不知道老妇人为什么要拔女人的头发,但他认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罪恶的,这让他感到反感和憎恶。

如果此时再问仆役,他选择饿死还是成为盗贼,那么仆役也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宁可饿死,也不想变成妇人那副让人憎恶的模样。

此时,仆役身上带着一把木柄腰刀,这是他原来给人当仆役时经常要佩戴的工具。他跳上城楼,走到老妇人面前,老妇人见状吓得不轻,刚要逃走,却被他拦住了去路,妇人奋力推开仆役,仆役却又把她推了回去,两人扭打着,最后妇人被仆役蛮横地按倒在地。

“你在做什么,快说。”说着,仆役拔出佩刀,抵在了老妇面前。

看着老妇惊恐的样子,仆役意识到,这妇人的生死,其实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这样的想法一出现,他原本对罪恶的憎恶情绪似乎消散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掌控他人生死的得意与满足感。

此时的妇人,其实正在拔这具尸体的头发,目的是用来做假发。这个回答让仆役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失望,一时间憎恶、冷漠、轻蔑各种情绪一起涌进了他的心里。

老妇人看着仆役的神色,愈发感到惊恐,她开始不断为自己辩解:拔死人的头发也许不是什么好事,但这些死人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人,比如这个女人,活着的时候就把蛇段晒干后当成鱼干去卖。

接着,她还继续辩解道:这个女人如果不这么干就会饿死,同样如果我不这么干我也会饿死。

听着老妇人这番辩解,仆役刚刚还在内心激烈的斗争,此刻却似乎有了答案,那个曾经觉得自己缺少勇气成为盗贼的他似乎找到了这份勇气。

“真是这么回事吗?”他逼问道。

不出意料,老妇人给了他肯定的回答,接着他像是拿到了什么被默许的令牌,上前一步,揪住了老妇人的头发,恶狠狠地说:“那我扒了你的衣裳,你也不要怪我,因为如果我不这样做,我也会饿死。”

哀求声被粗暴地打断,仆役三两下扯下老妇的衣物,将她赤裸地推入散发着恶臭的尸堆。身后,

随后,仆役三两下扯下了妇人的衣服,把苦苦央求的妇人赤裸地推入到散发着恶臭的尸堆上,他夹紧那件沾着污秽的“战利品”,头也不回地冲下城楼,消失在滂沱的雨幕深处。身后,只留下老妇人低微的呻吟,在死寂的罗生门上幽幽回荡。

图片来自网络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曲冰冷刺骨的人性悲歌。它描绘的,并非天生恶魔,而是一个普通灵魂在绝境中,如何被利己主义引诱,一步步滑向深渊。

起初的仆役,尚存一丝可悲的尊严与道德感,宁死不愿为盗。目睹老妇的“恶行”,他瞬间占据了道德高地,憎恶感强化了他对自身“清白”的信念。然而,老妇那套“生存所迫”与“受害者有罪”的辩解,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打开了他内心囚禁罪恶的牢笼。

“都是没办法的事”这句看似无奈的叹息,成了他自我赦免的咒语。道德的重负被轻易卸下,利己的本能赤裸裸地显现。一念之间,善恶的界限轰然崩塌,他不再是审判者,而是以同样的“理由”,犯下了更甚的罪行。他心安理得地将一切归咎于环境,仿佛堕落只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罗生门下,层层叠叠的罪恶环环相扣:卖假鱼干的女人(为了生存欺骗);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为了生存亵渎);抢夺老妇衣服的仆役(为了生存掠夺)。

这罪恶的链条,源头究竟指向何方?是人性深处无法根除的自私之恶?还是那将人逼至绝境、碾碎尊严的残酷环境?芥川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将罗生门化作一面永恒的镜子,映照出人性在生存压力与道德抉择前那令人颤栗的脆弱。它无声地诘问着每一个读者:当那“没办法”的时刻降临,我们是否真能比那雨夜中的仆役,站得更直?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