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教师吃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1年后走了,医生指出3个服药误区
发布时间:2025-09-30 19:16 浏览量:1
2019年,47岁的陈若冰是北大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欧洲文学与翻译学。她性格沉静,却对学术格外执着。每天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陈若冰已经坐在书桌前批改学生翻译作业,桌上永远摆着浓茶和词典。白天,她要在教室里连讲三四个小时的课程,下午常常要参加国际学术视频会议,晚上还要修改书稿或准备下一次的讲义。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身体逐渐透支。饮食习惯上,她偏爱咖啡和红茶提神,午餐常常只有三明治或泡面,晚上则点外卖的麻辣香锅、烤肉串。缺乏锻炼,体重逐渐上升,血压在历次体检中已经连续几年偏高,但她总觉得“学者的劳累没什么大不了”。
2021年3月22日上午,陈若冰正在大教室里给学生们讲授莎士比亚戏剧。刚在黑板上写完一行台词,突然眼前模糊,板书的字像被水渍晕开一般看不清楚,额角一阵突突胀痛。她用手揉了揉太阳穴,深吸几口气,强忍着继续讲课。可是站立不久后,胸口传来压迫感,呼吸急促,嗓音变得虚弱,黑板上的粉笔几乎拿不稳,粉屑掉落在脚边。台下学生发现老师脸色苍白,提醒她休息,她才勉强撑到下课。
进入4月,症状愈发频繁。一次国际学术交流的线上会议中,陈若冰正全神贯注地用英语做发言。可说到一半时,胸腔突然一阵狂跳,每一下都像鼓槌猛击心壁,节奏急促而紊乱。她的嗓子瞬间发紧,呼吸变得浅而急促,胸骨后传来灼热般的疼痛,像火在燃烧。耳边嗡鸣声渐渐盖过会议中的回音,额头汗珠迅速渗出,湿透了衬衫领口。她试着平复语速,可舌头沉重,声音颤抖。眼前的屏幕画面变得模糊,字句像在抖动。不得不突然停下,她摘下耳机,靠在椅背上,双手死死按住胸口,呼吸声急促得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几分钟后心跳才稍稍缓解,她却已全身湿透,虚脱得无法再继续。
2021年5月6日下午,陈若冰在图书馆的阅览区刚结束一场专题讲座,弯腰收拾桌上的书稿与电脑。就在伸手合上书本时,左胸猛地传来一阵撕裂般的剧痛,像被钝器狠狠扯开。疼痛迅速向左肩和后背扩散,她的身体本能地一僵,手里的文件夹当场滑落。胸口剧痛伴随心跳骤然失控,节奏一会儿急促狂乱,一会儿又短暂停顿,仿佛心脏随时会停下。突如其来的痛感让她呼吸立刻急促,每吸一口气都像被重物压住,胸腔仿佛被紧紧束缚,空气根本无法顺畅进入肺部。呼吸困难使胸痛更为剧烈,她身体前倾,双手本能地按住胸口,额头冷汗一滴滴滑落。站立的双腿因失去支撑开始发抖,脚下像踩在空中,根本无法稳住重心。
疼痛不断加重,心跳继续紊乱,每一次搏动都让胸口更沉重。陈若冰试图扶住桌边缓解,却因左臂也被牵扯着疼痛而用不上力,手指僵硬得几乎无法抓牢。她身体摇晃着蹲下,呼吸声急促而断续,每一次吸气都牵动胸骨后灼热的痛感,令她不敢用力深呼吸。头皮被冷汗浸湿,发丝黏在额角,她张口想呼喊,却因气息急促只能断断续续发出低音。胸痛压迫让她整个人蜷缩,双膝几乎跪在地板上,手掌死死扣在胸前,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周围学生见状,立即冲上前想要搀扶,而她却因为胸口的痛感一旦被触碰就更加明显,整个人本能地缩回去,脸色灰白,目光涣散。
情急之下,学生拨打了120,急诊入院时,血压测得178/106 mmHg,心率126次/分。心电图提示Ⅱ、Ⅲ导联ST段轻度压低,V4–V6导联T波倒置;心肌酶谱显示肌钙蛋白T升高至0.042 ng/mL(正常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发作。
医生当面告知病情:“血压长期过高,血管壁已经硬化,如果继续拖延,风险极高。心绞痛是警告信号,一旦斑块破裂,就可能发展成心梗,甚至危及生命。”考虑到血压控制不佳,单药效果有限,医生为陈若冰制定了厄贝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的二联方案。治疗期间血压逐渐下降,心悸和胸闷明显缓解。
出院时,主治医生再三叮咛。他提醒陈若冰,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若不彻底改变,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危险。浓茶和咖啡要减少,高盐重油的菜肴要避免,晚间加班到深夜的习惯必须戒掉,保证规律睡眠尤为重要。同时,还要保持适度运动,可以选择每天散步或做瑜伽,既能舒缓紧张情绪,也有助于血压稳定。临走前,他郑重地强调:一旦松懈,后果依然不堪设想。
陈若冰听得很认真,频频点头,仿佛把每一句话都刻在心里。出院手续办完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速溶咖啡、碳酸饮料和零食全数清理掉,取而代之的是蔬果和清淡的食材。厨房的调料瓶减少了一半,菜肴里少了咸味,却多了清爽。她还专门买了瑜伽垫,放在书房一角,每天至少花二十分钟舒展身体。晚饭过后,她会绕着校园操场走上半小时,脚步由急变缓,心境也渐渐平和,生活第一次开始变得有序。
三个月后,陈若冰按约定回到医院复查。医生为她测量血压,显示为132/84 mmHg,比以往稳定许多。动态心电图显示未见新发缺血,医生满意地告诉她,心脏负担明显减轻。冠脉CTA也未见狭窄段进展,原有斑块保持稳定。这些结果让她心头一松,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走出门诊时她脚步轻快,仿佛卸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回到家后,她把复查结果复述给丈夫和女儿,家人也为她的坚持感到欣慰。饮食习惯逐渐成为全家的共识,餐桌上的红烧肉换成了清蒸鱼,饭后全家一起散步。日子过得更安静,也更规律。
可惜意外再次降临。2022年11月10日凌晨五点半,陈若冰在书房的沙发上浅眠醒来,因赶论文批改而熬了一夜。她起身准备去倒一杯温水润喉,刚站起来,头部骤然一阵眩晕,眼前像被黑布遮住一般,脚下虚浮踩空。双腿使不上力,她急忙伸手去抓书架,却只能勉强扶住边缘,手臂还在颤抖。太阳穴随即传来一阵突突胀痛,青筋在额头鼓起,疼痛迅速放射到后枕部,像有电流沿着颅骨蔓延。她踉跄几步,靠着墙才挪到茶几旁坐下,可一俯身,视线再度发黑,左脸忽然僵硬,嘴角下垂,眼皮沉重得睁不开。想伸手去拿桌上的水杯,可手指酸麻,连握紧的力量都没有,杯子在指间一滑,摔落在地。
她想喊出声求助家人,却发现舌头僵硬,声音含混不清,气息中断,只能发出模糊的音节。疼痛迅速加剧,头皮发烫,像被灼烧,后脑勺仿佛被无数针尖刺入。呼吸越来越急促,胸腔因疼痛变得紧绷。她试着抬脚,却感到左腿猛然一软,支撑不住身体重量,重心瞬间倾斜。双膝重重跪在书房冰冷的地砖上,额头往前冲撞,头部磕在茶几边缘,发出闷响。撞击让疼痛更剧烈,她眼前的景象彻底陷入模糊,耳边的嗡鸣压过了所有声音。
倒地后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抽搐,肩膀一次次抖动,呼吸断续急促。左臂无力垂落,手指僵硬抖个不停,掌心一次次拍打在地砖上,发出轻微的声响。口腔不受控制,唇边渗出涎液,顺着下巴滴落在地面。她的目光失去焦点,眼球微微偏斜,瞳孔逐渐涣散。右手还本能地想要撑起身体,却因全身力量流失只能徒劳地划动。屋里很快传出异常声响,家人闻声冲进来,看到她蜷倒在书桌边缘,立即俯身呼喊,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急忙拨通了急救电话。
送到医院时血压高达195/112 mmHg,心率104次/分,呼吸急促,GCS评分仅为8分。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灶约3.5×2.6cm,伴明显脑水肿,中线偏移4mm,脑室受压,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并脑疝前驱状态。医生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静脉通路快速脱水降颅压,并准备急诊开颅清除血肿。
然而在术前准备过程中,心电监护仪骤然出现波动,屏幕上的曲线迅速下坠,心率从九十余次直线滑落至二十八次/分,血压同时跌落到60/32 mmHg。麻醉医生立刻高声提醒,护理人员快速检查呼吸管道,确认气道通畅。主刀医生立即下令停止术前操作,启动抢救程序。按压板被迅速摆上,胸外心脏按压随即进行,电极片贴上胸前,电复律准备就绪。整个过程在数秒之间完成。
随后的抢救持续了四十余分钟。多轮胸外按压使医生的额角布满汗水,电复律反复进行,心电图屏幕上的波形却始终无法恢复有效节律。肾上腺素多次推注,静脉通路保持畅通,但每一次尝试都只换来短暂的电活动,很快便归于平直。最终,2022年11月10日早晨7点38分,经过全体医护人员连续不间断的抢救,仍未能恢复自主循环。陈若冰因高血压脑出血并脑疝、急性循环衰竭离开了人世,抢救室里陷入一片沉默。
陈若冰的丈夫始终守在抢救室门口,眼睛布满血丝,双手紧紧攥着裤缝,几乎要陷进肌肉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更多的亲属也陆续赶到医院,站在走廊一侧焦急等待。终于,手术指示灯骤然熄灭,那一刻,丈夫心头猛地一沉。紧接着,医生摘下口罩,神情凝重地走了出来,目光投向陈若冰的家人,沉声低语:“很抱歉,我们已经尽力了。”
听到这句话,丈夫只觉天旋地转,双腿一软,重重跪倒在地。女儿扑上前去,伸手搀扶,却怎么也扶不住。家属们一个个神色僵硬,随即有人低声啜泣。丈夫失神地望着前方,嘴唇颤抖,随即痛哭出声,一边摇头一边哽咽:“不可能……她的血压明明控制得那么好……”四周的亲人眼圈发红,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主治医生上前欲安抚,却被一把推开。丈夫的眼神透着绝望与质问,声音嘶哑:“她不是只是有心脏方面的问题吗?怎么会突然脑出血?你们上次说血压稳定,复查也没什么异常,这一年她饮食清淡,盐油严格控制,药一天不落地吃,咖啡戒了,酒也没再碰,体重还减了十多斤!为什么会突然就走了?!”
医生一时语塞。在他的印象中,陈若冰是科室里最遵守医嘱的患者之一。翻看过往门诊复查资料,血压常年维持在125/80mmHg上下,血脂、肝肾功能都在合理范围,动态心电图未见异常。这样一位规范用药、生活规律的患者,却在清晨突发脑出血,甚至连手术都没来得及实施,实在令人唏嘘。
清晨5点至10点,本就是血压波动最剧烈的时段,也是交感神经最为活跃的时候。尤其是在清晨起身时,短暂用力会造成颅内压骤然升高,可能成为诱因。但纵然如此,这依旧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会骤然发生如此严重的脑出血。
丈夫情绪几近崩溃,泪流满面,不断追问:“是不是哪里疏忽了?是不是药出了问题?还是诊断本来就有偏差?我们都按你们说的做了,已经做得够好,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结果?”主治医生沉默良久,才低声说道:“她确实是我们科里最合格的患者,血压控制理想,生活规律,很难想象会出现这样的结局。”然而这样的解释,在家属耳中近乎推脱。
事件实在反常。为了弄清缘由,医院决定将此病例上报,由科室主任牵头组织一次复盘。神经内科主任带队,调取完整住院记录、门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逐一排查可能的风险因素。他们向家属再三询问——近期是否有过感染?是否曾中断用药?是否擅自使用过保健品或偏方?丈夫坚决否认:“药都是医院开的,从没断过,她也从不乱吃任何东西。”主任继续追问:近期是否有过严重失眠?是否经历过突发的情绪应激?家属摇头,表示陈若冰作息规律,入睡很快,最近家庭氛围融洽,女儿刚刚顺利毕业,一家人正处在轻松阶段。
连日复盘后,科室仍未找到突破口。血压监测记录稳定,影像学检查未见新发斑块,药物批次和质量检测也符合标准。疑问无解,病例最终被归入特殊档案。时间过去数月,然而这份困惑始终萦绕在医护心中。次年5月,神经内科主任在全国心脑血管并发症研讨会上,向同行们详细汇报了这起“血压控制平稳却突发脑出血”的案例。会场一度沉默,许多专家眉头紧锁。
就在众人陷入思索时,会场中一位身形清瘦、神情专注的老人举手发言。他是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的教授。他在翻阅过病例资料后,教授眼神沉重,语气平缓却充满力量:“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案例。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夜间血压变化、药物服用时点,以及外源性因素对血管稳定性的影响?在你们的数据里,这些似乎都被忽视了。”
主任立刻答道:“她的复查情况一直都很好,动态血压监测提示24小时平均收缩压稳定在127mmHg左右,夜间血压曲线平稳,没有异常波动,完全符合指南的要求。用药方面也从未与保健品或中药同时使用,更没有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的情况,每次复查都非常配合。”
“并非如此。”教授突然打断,声音平和却带着穿透力,“你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是否考虑过问题出在陈若冰所使用的降压方案——厄贝沙坦和硝苯地平?”这句话如同重锤落地,让会议室的空气骤然凝滞,而接下来的话,更是所有在场医生此前都未曾触及的角度。
全场再次安静下来,教授神情严肃,不再绕弯,缓缓说道:“这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病例,也极容易被忽略。它提醒我们,即使患者严格服药、认真生活,也并不意味着风险彻底消失。陈若冰在管理上几乎无懈可击,但在用药过程中仍存在三个极其细小的疏漏,正是这些反复被忽略的细节,最终酿成了不可逆转的后果。而类似的情况,并非孤例,全国范围内此类病例已屡见不鲜。”
很多患者把两种降压药都固定在清晨一次性服用,夜间没有任何药物覆盖,清晨起床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本就是血压上冲最明显的时段。陈若冰常在天亮前起身备课,起床、走动、端水这些动作叠加,短时间内可出现明显波动。门诊一次24小时监测未必能捕捉到个别清晨的峰谷差,家庭清晨起床后1小时内的连续测压记录更能暴露问题。用药时点若不覆盖清晨时段,风险就会被低估。
控释或缓释剂型不能掰开、碾碎或咀嚼,否则本应缓慢释放的药物短时大量进入体内,先出现过度降压,再出现反跳性波动。陈若冰为赶时间,曾把药片对半分装入药盒,吞服更省事,但这会破坏释药膜结构。对硝苯地平一类药尤需注意剂型完整性,剂型被破坏后血药浓度峰谷差明显放大,血压曲线更不稳定,清晨波动更突出。
教师常因嗓音负担使用含去氧肾上腺素或伪麻黄碱的鼻喷剂与感冒药,用后可短时间升压、增快心率,并降低降压药的效果。陈若冰在换季鼻塞时偶尔用非处方滴鼻液,症状暂时缓解,但对血压并不友好。若在清晨用药覆盖不足的情况下再叠加此类成分,血压波动幅度会更大。此类药品应提前告知医生,必要时调整方案与时点。
润喉与止咳产品中常含甘草酸或相关提取物,可导致水钠潴留与血钾下降,使血压更难控制。陈若冰在密集授课季常备润喉片和草本茶,标识并不显眼,却可能带来持续轻度升压与夜间血压不下降。对需要长期声音使用的人群,应选择不含甘草酸的替代品,并监测电解质与血压日夜节律,避免小成分累积成干扰。
看似清淡的生活中还潜伏“隐形钠”。泡腾片、速溶苏打片、部分口含维生素、发泡感饮料以及某些糕点膨松剂,都可能带来显著的钠负荷。陈若冰把咖啡换成起泡维生素饮品,自觉更健康,却无形增加了每日钠摄入。对要求低盐的患者,这类补剂与饮品需核对配料中的碳酸氢钠、枸橼酸钠等成分,计算进总钠量,否则家庭血压记录会出现解释不清的波动。
清晨如厕屏气用力可使胸腔与颅内压力瞬时升高,叠加清晨交感兴奋与血压峰值,短时间内出现危险的压力变化。陈若冰熬夜后体液不足、纤维摄入偏少,更易便秘,用力时间延长,血压与颅压同步上冲。单个因素也许不足以导致严重事件,但多个小细节在同一时段相遇,就可能把本已脆弱的血管推向失稳边缘。对高危人群,应通过充足饮水、规律作息与合理通便减少清晨用力情形,并把至少一种降压药覆盖到清晨窗口期。
资料来源:
程国双.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25,23(04):142-144.韩少敏.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评价[C]//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关爱生命大讲堂之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全周期视角下的患者心理健康于预策略:筛查、支持与实践专题.沙河市人民医院;,2025:345-347霍影.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厄贝沙坦分散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5,20(08):81-83.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5.08.021.(《北大女教师吃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1年后走了,医生指出3个服药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