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百亿却一生吝啬的富豪,去世后,他把巨额遗产留给14亿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5-10-01 15:00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个人本来是亿万富豪,死后却家无余财。

他从广东大埔的小乡村走出,一路拼搏成为“香港皮革大王”,积累百亿身家,而后,又散尽家财投身教育慈善事业,成为“中国百校之父”。

他什么物质财富也没有留下,却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14亿中国人。

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一片赞誉,这个人就是田家炳。

田家炳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广东大埔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家中浓厚的文化氛围,讲究仁义礼智,这为他日后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然而,命运无情,他十六岁丧父,父亲的离世,让他不得不担负起这个家庭的重担

无奈之下,田家炳辍学接手父亲的“广泰兴”瓷土行,就此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创业之路。

18岁时,田家炳背井离乡,前往越南创办泰安隆瓷土公司。

在异国他乡,他面临着殖民政府的刁难,黑社会的威胁,困难重重。

但他凭借着客家人独有的坚毅和智慧,以及诚信经营的理念,还是让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短短两年就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田家炳一家人

可命运又一次折磨了他。

1939年,日军占领广东汕头,瓷土运输通道被切断,他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但田家炳不愿意就此认输,他带着仅存的积蓄,辗转前往印尼,投身橡胶产业。

二战结束后的印尼百废待兴,却也商机潜藏。

田家炳抓住机遇,创办超伦树胶厂,首创轮胎生产线,雇工很快突破百人。

随后,他又成立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一路成功,出口量跃居印尼前三。

后来,他还建成印尼首座塑料薄膜厂,成为雅加达有名的青年企业家。

田家炳青年时

然而,就在此时,田家炳的事业再一次遭遇意外打击。

1958年,印尼排华事件爆发,环境骤然变差,危机四伏,为了子女的安全,田家炳再次变卖所有产业,举家迁往香港

初到香港,这里基础设施匮乏,一片荒芜,但独具慧眼的田家炳看中了元朗屯门海边的滩涂地,决定移山填海兴建人造革制造厂。

为保证产品质量,他不惜斥巨资引进先进设备,从日本请来工程师,聘请英国技师培训员工,光筹备生产线就花了两年多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人造革产品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畅销香港和东南亚。

此后,他凭借“产品新,人心古”的经营理念,在商海中稳步前行,即便连续遇到银行挤兑、社会骚乱等危机,他依然坚定不移。

更重要的,面对时局动荡,他坚守诚信,重视保障员工薪资,这让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他又进军房地产和金融领域,构建起多元化的商业版图,成为与李嘉诚等齐名的香港大富豪

然而,就在田家炳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决心做出更广泛的社会贡献,为此他开始散尽家财,投身教育慈善事业。

在他心中,“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1982年,他捐出八成财富,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公益,后来,他又把化工厂交给儿子们经营,自己全身心投入教育慈善。

田家炳在教育投入上非常全面,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面覆盖。

他尤其重视师范教育,认为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优秀的教师。

于是,他在全国多所师范大学捐建田家炳教育书院,为教育事业培育英才。

截至2018年,他累计捐助几百所大中小学校去,还捐建了1700余间乡村学校图书室,普及基础知识,这些学校和图书室,宛如点点繁星,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求学之路。

在投身教育慈善的过程中,田家炳遭遇过诸多艰难险阻。

他经常面临事业发展、个人享受与慈善教育事业之间的两难,但他每次都选了后者。

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让田家炳的企业和基金会收入锐减。

为了兑现捐款承诺,83岁的他毅然卖掉住了37年,市价过亿的九龙塘别墅,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22所中小学,自己则带着太太租住小公寓

有人问他是否心疼,他坦然回应,不心疼。

因为他认为,卖掉别墅能换来一幢教学大楼,听到万千学子的朗朗书声,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精神享受,都比自住强太多

2003年,为帮香港高校争取配对资金,田家炳又贷款600多万港元,并全部捐给高校;

他售出13万平方米的田氏广场,所得的近3亿港元,也全部捐给了学校。

虽然已经拥有了万贯家财,然而,在生活中,田家炳就像一个普通人。

最昂贵的行头是两套穿了40年的西装,瓶装水要喝到一滴不剩才扔掉,袜子破了才会换,全然没有富豪的豪奢生活

说实话,田家炳其实并不孤独,他代表了一种人。

与田家炳先生有着相似理念的,还有邵逸夫先生。

邵逸夫先生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尤其是教育领域,他在全国各地捐建了大量的逸夫楼,这些教学楼,和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学校一样,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这种人的特质就是重名胜过重利,他们希望自己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从而青史留名在。

这对他们来说,带来的成就感比起任何眼前的享乐都重要,这也是他们的的一点“私心”,但是这种私心值得我们敬仰。

田家炳与学子在一起

2018年,田家炳老先生在99岁时,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世界,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

那些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不仅是他慈善事业的丰碑,更是传承他精神的摇篮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死去,是所有记得他的人都已经不在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田家炳所做的功绩就是他生命的延续,他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