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庄子》发现,真正困住我们的不是生活,而是我们的观念
发布时间:2025-10-01 15:02 浏览量:1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到处都充斥着“二元对立”的世界。
很多人看自己的人生,不是好就是坏,不成功就是失败,总之,许多事情,都是非此即彼。
人人都在追求好与成功,深怕自己不成功。
关于惠子的那两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
魏王给了惠子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惠子种下了,结出了巨大的葫芦,可是这么大的葫芦,有什么用处呢?
用来装东西吧,不牢固,用来舀水吧,又太大了。
总之,大是很大,可是没什么用处,是无用之物。
惠子带着烦恼,砸了葫芦,因为这东西留着没用。
这就是典型的“二元对立”。
对我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就是没用。
后来,惠子向庄子倾诉自己的烦恼,庄子听后,对惠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你就把它做成腰舟,自由自在地遨游江河。
你看,葫芦虽然对实际生活没什么用处,但它绝不是无用之物,它只是存在,就是很好的。
还有一次,惠子告诉庄子,他有一棵大树,根系庞大臃肿,不合绳墨;树枝弯弯曲曲,不合规矩。
总之,这棵树既不能用来做家具,也不能用来做其他东西,是一棵不成材之木。
因此,连木匠都懒得看它一眼。
这也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惠子所求,全是实际生活的用处,但庄子说,这棵树就长在那里,无忧无虑,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树下休息,虽然不能用来做家具,但也没什么不好。
人生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我们活在“二元对立”的思维里,任何事情,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开始痛苦和烦恼。
因此,破除“二元对立”的限制,我们的生命,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识里,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其实慢慢就会外化为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慢慢就会转化为我们的行动。
《道德经》里面有句话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也说,知晓天地自然的运化之道,就是认知的极致了。
顺应自然,就能知晓天地自然运化之道,知晓和理解人的行为,用智力所能知道的东西,去推理智力所不能知晓的,这是人所能做到的极为了不起的了。
然而,这样的做法,还是有些问题。
因为人的认识,其实是有条件的,是有所依赖的,而认识所依赖的那些东西,又一直都在变化。
人人都知道顺应自然,才能活得更好,可是,他们认识的自然,可能不是真正的自然,而是一种人为的自然。
这就是认知的局限。
而绝大多数人为的东西,都是画地为牢,都是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
当我们对外在做出判断的时候,一定是基于某种标准,而标准,向来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用,只是人用来衡量一些事物的刻度,但世界没有刻度,人生没有刻度。
因此,任何人生的标准,任何关于人生的认识,都是人的认识。
而人,本身就是限制。
人的认识,就是限制中的限制,因此,任何二元对立的观点,都是对生命的束缚。
在“好与坏”、“得与失”、“美与丑”之外,还有一片无垠的旷野。
只有当你走进那个旷野,才有“顺其自然”可言,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人本身就是限制。
所以庄子说: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人?
庄子说了挺多,但我觉得,所谓真人,就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人,在他眼里,没有得失,没有好坏,一切都是自然。
因此,他不执着于任何事。
人生有差失,他不懊悔,人生快意,他也不觉得快意。
庄子有一段描述: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最后,庄子还说: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真人没有二心,没有分别心,这就是说,没有二元对立。
生也好,死也好,他们都平静对待,得也好,失也罢,他们都坦然视之。
对他们来说,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是同一心境,他们根本就无心好坏,只是“顺其自然”。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判断世界的标准,就是自己的好恶。
喜欢的,就觉得好。
不喜欢的,就觉得坏。
喜欢的,就拼命追求,不喜欢的,就拼命逃避。
其实,也是二元对立。
但是你换个角度想一想,你的喜欢和不喜欢,都是根据什么来的呢?你的喜欢,就是真的喜欢吗?你的不喜欢,就是真的不喜欢吗?
我们的喜欢或讨厌所依赖的那个东西,不过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所传递给我们的某些狭隘的观念罢了。
要知道,人从来到这个世界,他所生活的环境,就将一些东西刻进他的认知里。
心理学家荣格将这种东西叫做“无意识”。
人一旦被无意识控制,他所谓的“顺应本性”,就是顺应“无意识”。
在《秋水》当中,庄子很好地辩证了人世间的“贵贱”“多少”“内外”“大小”。
对于大小,庄子告诉我们:
从细小的角度,看待庞大的事物,总是看不清楚。
从大的角度,看待小的事物,也总是看不明白。
所以说,事物小大不同,各有各的自然本性。
因此,常人眼中的大小,不过只是从一个狭隘的角度看到的,若深究下去,没有大小,大之外还有更大的,于是大的也会变成小的,小之外还有更小,于是小的也会变成大的。
庄子说: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因此,真正觉醒的人,他们不会特意去标榜这些差异,而是能看到同一性。
对于贵贱,庄子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这就是说,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没有贵贱差别。
但看待的角度不同,就有了贵贱差别,从万物自身的角度来看,都觉得自己高贵而对方低贱,他们各自为贵。
如果从世俗的观念来看,贵贱都跟自己无关,不是自身所固定的,别人觉得你贵,你就贵,觉得你贱你就贱。
所以你看,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每个人看见的,可能都是自己的偏见。
所以庄子告诫我们: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勿失,是谓反其真。
不要用那些人为的东西来破坏自己的天性,不要二元对立,要破除狭隘偏见的人生观世界观,从万物的角度看万物。
若你执守本性而不丧失,就是复归天真自然了。
庄子是一个活得特别通透的人。
当很多人都在标榜仁义道德的时候,他跳了出来,去到另一片更广大的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
庄子借许由之口说:
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因此,对于人世间的一些标准,在他看来,最好还是忘了,最好还是舍弃那些标准。
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颜回对仲尼说,我进步了。
仲尼问他,你的进步是什么?
颜回说:
我已经忘掉仁义了。
仲尼说,可能入道了,也可能还没有进入。
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告诉仲尼,我进步了。
仲尼又问,何以见得?
颜回说,我已经忘掉礼乐了。
仲尼还是那句话,可能入道了,但也可能没有。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说:
我又进步了。
仲尼问,怎么说?
颜回说:
回坐忘矣。
仲尼惊奇变色地问,什么是坐忘?
颜回解释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说: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
意思就是说,与大道混同,就没有个人偏好,顺应大道东变化,就不会固守常理。
实际上就是,摆脱了二元对立,忘掉仁义礼乐,就是忘掉人世间的一些标准和标榜,从而能够真正随心随性。
实际上,我们始终生活在一个充满二元对立的世界。
在这种对立的观念里,人们标榜一端,就是打压另一端。
人们越是标榜成功,不成功就越发变成可耻的事情,于是,很多人拼命追求成功。
实际上,追求成功并没有错,人往高处走,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成功的标准里,真正能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少数。
人们所谓的成功是什么样呢?是有很多钱,有很大的名声,有很多的权力,就是用,用物质世界的名利来衡量成功与失败。
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性不一样,追求不一样,这种僵死的标准,又怎能衡量所有人呢?
然而,由于世俗的强大,很多人还是将自己的脚,穿进了这双僵硬的鞋里。
然而,你仔细想一下,成功只有一样吗?
有钱是成功,有爱也是成功呀?
有名声和权力是成功,但努力将生活过成喜欢的样子也不差呀。
在流行的价值之外,还有一片无垠的旷野,等我们去探索。
当你不把自己的人生困在某个既定的标准里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充满可能性,是一片未知的旷野,只要你愿意探索,就一定会有收获。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