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里,他是蜀汉最后的名将,子午谷的风吹不散的武将冤
发布时间:2025-10-01 17:17 浏览量:2
要是在三国里选个 “最冤的猛将”,魏延说第二,估计没几个人敢说第一。这人本事大,能打仗,敢想敢干,跟着刘备从荆州一路打到益州,镇守汉中十年,把曹魏的兵挡在门外,连曹操都没从他手里讨到便宜。可就是这么个能臣,最后却落了个 “谋反” 的罪名,被马岱从背后一刀砍了头,还被灭了三族,连句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 活脱脱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碎,让人既佩服他的勇,又可惜他的傻。
先说说魏延的 “高光时刻”,那可是实打实打出来的。当年刘备打益州,魏延跟着冲锋陷阵,一刀一个敌人,比张飞的部下还猛,刘备看了都夸:“魏延这小子,是块打仗的料!” 后来刘备得了汉中,要选个人镇守,所有人都以为会选张飞 —— 毕竟张飞是刘备的三弟,又能打,可刘备偏偏选了魏延。张飞都愣了,魏延却一点不怵,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要是曹操带着全国的兵来,我就帮主公挡住他;要是曹操派个偏将带十万兵来,我就帮主公把他们全灭了!” 这话一出口,满屋子人都服了 —— 这魏延,不光能打,还敢说大话,关键是,他后来还真做到了。
魏延镇守汉中那十年,把汉中打造成了铜墙铁壁。他在各个关口修了堡垒,安排了哨兵,曹魏的兵来了好几次,每次都被他打回去,连汉中的城门都没摸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更是主力,跟着诸葛亮打了不少胜仗,斩了魏国的大将王双,还收复了几个县城 —— 那时候的魏延,在蜀汉的武将里,除了赵云,就数他最能打了。
可魏延有个毛病,就是 “太傲”,还 “太急”。他觉得自己本事大,别人都不如他,连诸葛亮有时候的安排,他都觉得不对。最出名的就是 “子午谷奇谋”—— 魏延跟诸葛亮说:“丞相,你带大军从正面打,我带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偷偷过去,直接偷袭长安,咱们前后夹击,肯定能赢!” 诸葛亮觉得这招太冒险,子午谷路难走,万一被魏军发现,魏延的五千人就全没了,所以没同意。魏延就天天抱怨:“丞相太谨慎了,要是听我的,早就拿下长安了!” 这话传到诸葛亮耳朵里,诸葛亮没说啥,可心里对魏延的看法,已经有点变了。
更要命的是,魏延还跟杨仪不对付。杨仪是诸葛亮的长史,负责管粮草和文书,是个文官,嘴特别碎,总觉得魏延是个大老粗,没文化;魏延觉得杨仪只会耍嘴皮子,没本事,两人一见面就吵架,有时候还差点动手。诸葛亮夹在中间,也很头疼,每次都得劝架,可劝了也没用,两人的仇越结越深。
诸葛亮临死前,知道自己一死,魏延和杨仪肯定要闹翻天,就安排了后事:让杨仪带着大军撤回成都,让魏延断后,要是魏延不愿意,就随他去。诸葛亮本来是想缓和两人的矛盾,没成想,这反而成了魏延的催命符。
诸葛亮一死,杨仪就派人找魏延,让他断后。魏延本来就不服杨仪,又觉得诸葛亮死了,该自己带兵继续北伐,就说:“丞相死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为丞相死了,就放弃北伐?杨仪一个文官,懂什么打仗?” 他不光不断后,还带着自己的兵,抢先回了成都,还把沿途的栈道都烧了,想拦住杨仪的大军。
杨仪一看魏延这么干,就上书刘禅,说魏延要谋反;魏延也上书刘禅,说杨仪要谋反。刘禅是个老实人,也不知道该信谁,就问身边的大臣。大臣们大多跟杨仪关系好,又觉得魏延平时太傲,就都说魏延可能真的要谋反。结果,杨仪派马岱去追魏延,马岱追上魏延,二话不说,就把他杀了,还把他的头砍下来,送给杨仪。杨仪看着魏延的头,还踩着骂:“你个反贼,现在看你还怎么跟我斗!”
其实魏延根本就没想谋反。他只是不服杨仪,想跟杨仪争个高低,想继续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可他太急了,太傲了,不知道收敛,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他要是能稍微忍一忍,跟杨仪好好沟通,或者听诸葛亮的安排,断后回成都,再跟刘禅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说不定还能继续当他的大将,继续打曹魏,可他偏偏没这么做 —— 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啊!
有人说魏延 “傻”,放着好好的大将不当,非要跟杨仪死磕,最后把自己的命都磕没了。可我觉得,他不是傻,是 “太直”,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他觉得自己本事大,就应该说了算,就应该所有人都听他的,却忘了在官场里,光有本事还不够,还得会做人,会处世。诸葛亮懂这个道理,所以能当丞相;刘备懂这个道理,所以能当皇帝;可魏延不懂,所以只能当悲剧英雄。
现在再想魏延,总觉得他像一头倔驴 —— 拉着不走,打着倒退,明明前面是悬崖,还非要往前冲。他的一生,是勇猛的一生,也是憋屈的一生。他为蜀汉立了那么多功,最后却落了个 “谋反” 的罪名,连个好名声都没留下,直到后来,才有历史学家说:“魏延其实没谋反,是被杨仪冤枉的。” 可这些话,对死去的魏延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三国里的猛将很多,关羽忠,张飞猛,赵云勇,可魏延不一样 —— 他是个有勇有谋的将才,却也是个不懂变通的 “愣头青”。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 “有本事却没情商” 的人的下场,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你本事多大,都得学会收敛,学会跟人相处,不然就算你是千里马,也遇不到伯乐,就算遇到了伯乐,也可能自己把自己坑了。
魏延死了之后,蜀汉的武将就更没人了,后来姜维北伐,连个能打的大将都没有,最后蜀汉还是被曹魏灭了。要是魏延还在,说不定还能帮姜维撑几年,说不定蜀汉还能多活几年 —— 可历史没有 “要是”,魏延的冤屈,也只能永远埋在子午谷的风里,被后人说起来,叹口气,又可惜一下。
或许,这就是乱世里武将的悲哀吧 —— 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死在自己人的手里。魏延不想死在战场上,却偏偏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还背上了 “谋反” 的骂名,这比死在战场上,更让人觉得委屈。不过话说回来,要是魏延能改改自己的脾气,说不定他的结局,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