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之战陈玉成遇挫,李秀成为何见死不救?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说的

发布时间:2025-09-30 22:49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861年夏天,安庆城快撑不住的时候,陈玉成还在菱湖一线苦苦支撑。

他的主力已经连续奋战三个月,粮尽援绝,城中快饿瘫了人。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远在鄂东的李秀成,带着几十万大军,转身往江西撤了。

这事儿,很多年后还是让人想不明白。

那时候的太平天国,其实已经走到一个临界点。

表面上看,还控制着天京、苏南、江西、湖北大片区域,但内部问题已经堆积成山。

洪秀全在天京闭门不出,早就不像当初那个鼓动人心的领袖了。

各路将领之间也不再像最初那样齐心协力。

尤其是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大将,虽然都打过不少胜仗,但关系一直不算好。

说起来,陈玉成是个典型的战场型将领,冲劲儿十足,打仗从不拖泥带水。

他十五岁就参加太平军,打出来的每一寸地盘都是靠命拼来的。

李秀成不一样,出身书香门第,打仗讲究谋略,调兵遣将更重组织纪律。

两人本来可以互补,但实际相处下来,谁也不服谁。

安庆这场仗,其实陈玉成早就知道危险。

他一开始就写信求援,说得很明白:湘军已经围城,叶芸来守城压力极大,再不来援,安庆就完了。

李秀成不是没收到信,但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那段时间,他在鄂东调动兵力,连下几个州县,手里兵强马壮。

按理说,从鄂城到安庆,水陆两路都能走,不到十天就能赶到。

可他没有去。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局面。

早在天京会议之后,太平军内部的调度权就成了个大问题。

洪秀全希望中央统一调遣,但李秀成始终主张地方自保。

他的说法是:江西、苏南是太平天国的“”,不能轻动。

可陈玉成那边觉得,安庆才是防守天京的关键,一旦丢了,整个江南的防线都会垮。

谁都不是没道理,可那时候,已经没时间吵这些了。

五月底,陈玉成还亲自去桐城见了洪仁玕和林绍璋,三人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决定组织三万援军再打一次挂车河。

那天从早上打到天黑,依旧没能冲破湘军的防线。

洪仁玕随后接到天京召回的命令,援军彻底断了。

回头看这场战役,最关键的节点其实不是挂车河,而是六月九日。

当时湘军鲍超趁陈玉成不在,突袭集贤关。

那是太平军的指挥中枢之一,驻守的是刘琳和李四福,带着四千多精锐。

他们拼死抵抗,但因为长时间缺粮,最后还是被攻破,几乎全军覆没。

这时候,李秀成的部队已经攻下了武昌县。

按时间算,他离安庆不过三四天的路程。

而且他手下的谭绍光已经控制了大冶,整个鄂东南岸都在太平军手中。

只要他下决心北上,湘军后路就会被切断,安庆战场立刻翻盘。

可他没这么做。

他转头往南,撤往瑞州。

为什么?

后来他在《自述》里写得很清楚。

他说,英王陈玉成孤军难支,黄文金也已调回,刘官芳战败而归。

考虑到局势不利,他决定收兵护李世贤之军,全部南撤。

从他的角度看,这么做是为了保存实力。

但从整个战局来看,等于彻底放弃了安庆,也放弃了陈玉成。

曾国藩当时在东流督战,收到集贤关失守的情报后,立刻调曾国荃部队向安庆推进。

他后来在家书里写过一句话:“李秀成若至,清军必败。”这不是虚言。

曾国藩对敌情判断极准,他知道,只要太平军南北夹击,湘军根本撑不住。

可陈玉成最终没等来援军。

他拼到最后一刻,仍然坚持从菱湖用小船往城里送粮。

城中守将叶芸来也没退,一直坚守到七月。

后来安庆陷落,叶芸来被俘,坚决不降,被湘军斩首。

陈玉成则在突围途中被捕,几日后遇害,年仅26岁。

李秀成活得久一点,他后来还指挥过几场战役,也打出过声势。

可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不可挽回。1864年夏天,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在南京就义。

他死前留下了一份长达数万字的《自述》,把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过程写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李秀成在《自述》里几乎没有提陈玉成。

没有解释,也没有辩解。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英忠合璧”这个说法了。

参考资料:

李秀成,《自述》,中华书局,1982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1998年。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

胡绳,《中国近代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