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唯一汉人皇后甄氏:死于火神淀兵变,见证契丹矛盾
发布时间:2025-10-02 10:15 浏览量:1
天禄五年也就是公元951年,辽世宗耶律阮正领着一大帮契丹兵往南走,目标是后周。
这趟出兵不是他自己想打,是北汉的刘崇求过来的,刘崇的后汉被后周给取代了,想找辽朝当靠山一起报仇。
耶律阮一听这事儿,眼睛都亮了,他太想建功立业了,可他没琢磨琢磨,手底下的人早不想打仗了,说实话,耶律阮这皇位坐得本就有点悬。
他是辽太祖的孙子、东丹王耶律倍的儿子,耶律倍当年在辽朝待不下去,跑到中原最后死在那儿,耶律阮能当上皇帝,靠的是一股冲劲,但缺了点能服众的军功。
所以北汉一求援,他立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既能打胜仗,又能稳住自己的位置。
可他忘了,辽朝从太祖耶律阿保机那会儿就开始打中原,到他这儿都几十年了,贵族们跟着打仗没停过,士兵们更是累得够呛,早就不想再动刀枪了。
本来想借着南征立威,可耶律阮走半道就犯了个大错,大军走到火神淀,就是现在河北宣化往西那片地方,他突然不走了。
为啥?要祭祀他爹耶律倍,按说祭祀父亲是孝心,可这会儿都要打仗了,军营里本来就人心惶惶,他倒好,直接大摆筵席,还把自己喝多了。
老实讲,耶律阮这操作我是没看懂,你想啊,底下人本来就厌战,你不赶紧赶路打仗,反而停下来喝酒,这不就是给有心人可乘之机嘛?
这个有心人就是耶律察割,耶律察割是辽朝宗室,早就对耶律阮不满了,一看军营里士兵们都憋着气,立马就拉拢了一批人。
等耶律阮喝得晕乎乎的时候,耶律察割带着人冲进去,直接把他杀了。
本来一场南征,硬生生变成了一场兵变,耶律阮到死可能都没明白,自己为啥会栽在这儿。
搞不清他是太自信还是太糊涂,连“创业容易守业难”这道理都没吃透,继承了皇位不想着稳内部,反而一门心思往外打,这不就是本末倒置嘛。
耶律阮这儿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他立了个汉人皇后甄氏,甄氏本来是后唐的宫女,辽太宗灭后晋的时候,耶律阮偶然见了她,一下子就看上了。
那时候甄氏都四十多了,换别人可能都觉得不合适,可耶律阮不管,非要把她纳为妃子,自己当皇帝后还直接立成皇后。
这下契丹贵族可不干了,历来契丹皇后都是萧家人,哪来的汉人皇后?耶律阮没辙,只能又立了述律平太后的侄女萧撒葛只为皇后,这下好了,辽朝一下子有了两个皇后。
本来想两边都讨好,可后来火神淀兵变,这两位皇后也都没逃过,甄氏还成了辽朝唯一的汉人皇后。
并非明智之举啊,想平衡关系,结果把两边都得罪了,最后还连累了两个人的性命。
耶律阮在位的时候,还彻底搞了个南北面官制,就是契丹人管契丹人的事儿,汉人管汉人的事儿。
如此看来,这制度想法是好的,想照顾到两边的习惯,可实际上呢?契丹人和汉人还是各走各的,根本没拧成一股绳,辽朝内部的凝聚力反而更差了。
耶律阮一死,辽朝差点又乱了,还好耶律屋质站了出来,联合耶律璟平定了叛乱,耶律璟就是辽穆宗。
辽穆宗一上台,就跟耶律阮不一样了,他看着耶律阮的下场,还有之前辽太宗灭了后晋却守不住的事儿,心里门儿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全力南征了。
所以后来北汉再求帮忙打后周,辽穆宗只派点人协助,不再当主力。
说实话,辽穆宗这步走得还算稳,知道先把家里的事儿管好,再琢磨外面的,比耶律阮实在多了。
这边辽朝改了策略,后周的郭威也不好过,为啥?因为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给辽朝了。
本来中原靠燕山、太行山挡着契丹骑兵,现在没了这道屏障,契丹人想南下,一马平川就能到黄河。
后周的防线只能往南移,移到沧州、定州这些地方,这些地方没山没险的,只能靠城墙和士兵硬扛,国防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郭威刚建立后周,河北的藩镇还没完全服他,根本不敢主动跟辽朝打仗,无奈之下,只能给辽朝送点钱,想先稳住对方,给自己争取点时间整顿内部。
可郭威这“花钱买和平”的想法,被北汉的刘崇给打破了,刘崇觉得自己才是后汉的正统,郭威杀了他儿子,他跟后周仇深似海。
为了打后周,刘崇直接学石敬瑭,对辽朝称臣,还当起了“侄皇帝”,心甘情愿当辽朝的“带路党”。
毫无疑问,刘崇这是豁出去了,可他这么一闹,后周和辽朝的关系又紧张起来,三方就这么僵持着。
其实这一切的关键,还是燕云十六州,自从石敬瑭把它割出去,后面几百年都受影响,北宋建立后,好几次北伐想拿回来都没成功,一直处于被动。
直到1368年,徐达带着大军攻克元大都,才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你说这一块地方,影响了多少代人的命运?
回头再看耶律阮,他才三十四岁就死了,正是能做事的年纪,却因为自己的三个错,太依赖武力、看不清形势、不管内部治理,把自己的命和辽朝的方向都改了。
老实讲,不管是当皇帝还是做别的,光有野心不行,还得顾着身边人的感受,算明白眼前的局势,不然再大的本事,也容易栽跟头。
而燕云十六州的事儿也告诉我们,有些决定一旦做了,影响可能会延续几百年,不得不慎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