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句话对不对?

发布时间:2025-05-17 10:38  浏览量:3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句话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还未登基时与一位汉人幕僚张德辉的对话,他问张德辉:“我听到有人说辽朝因为崇佛而亡国,金朝因为崇儒而亡国,有这回事吗?”张德辉回答道:“辽朝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是金朝末年的情况我是亲眼目睹的”,而后他反对了“金以儒亡”这个观点。

先说“辽以释废”,崇佛乃至佞佛确实是导致辽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只是之一,辽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能完全归咎于崇佛。

辽朝的佛教非常兴盛,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对佛教都是广泛推崇与信仰的。其实辽朝统治者一开始对佛教的推崇并不严重,还能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但是到了后期,就是辽兴宗、辽道宗、辽天祚帝统治时期,全国上下对佛教的推崇达到了顶点,僧人地位崇高,佛寺遍布各地,举办各种佛事活动等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辽上京开龙寺复原模型

更严重的是,大量人口出家当和尚去了,根据有的学者的统计,辽道宗时期,辽朝全国的僧人大约有36万人,占当时辽朝总人口数的3.6%,同时期北宋的这一比例才0.3%。纵观各朝,在这方面能与辽朝相比的可能就只有北齐北周了。

大量人口不事生产,而僧人本身不承担赋税、徭役和兵役,这超出了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加深了社会危机。因此,辽朝的灭亡与统治者的崇佛、佞佛政策的确有一定的关系。

辽上京遗址出土泥塑佛造像

对于“金以儒亡”这个观点,张德辉明确表示了反对,他认为金朝统治集团中的儒臣少且没有实权,讨论军国大事,都不让儒臣参与,因此不能把金朝灭亡的这口锅让儒臣来背。忽必烈对他的话表示了赞同。

又问:“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元史·张德辉传》

显然,张德辉将“金以儒亡”的“儒”理解为了儒臣,但是根据上下文,此处的“儒”指的应该是儒学的意思,后人还有将其解读为是汉化的意思,一些人认为金朝的灭亡就是由于女真族汉化程度太深,学习汉人的典章制度、开科举、兴儒学,采用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贪图享受、失去了尚武精神等等,以致于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甚至很多人连女真话都不会说了,才导致了金朝的灭亡。这两种解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汉化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接受儒家思想。

我说一下我的观点:首先,长时间以来,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人口数量远高于少数民族。对于任何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只要它想持久有效地控制广大汉地,汉化都是必须的。金朝的汉化程度比辽朝更深、对儒家更为推崇,一大原因是金朝控制的汉地比辽朝要多得多,辽朝不过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而金朝却占据了整个淮河以北的地方,控制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与这么多的汉人,如果汉化的范围不广、程度不深,根本统治不下去。

其次,在一些人看来女真人一开始质朴、尚武等等优秀品质,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所形成的,当女真人从穷苦的白山黑水来到富饶的中原地区,见识到了汉人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后,自然会与汉人一样生活,即使国家不去有意推行汉化,也抵挡不住这个趋势。人的天性就是会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谁也不愿意受苦。如果女真人比汉人先进,那么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哪还有汉化呀,汉人得主动向女真人的生活方式靠拢。

第三,对于女真人汉化过深,指责最多、最严重的是说女真人因为学习汉人吟诗作对、科举考试等等而不是保持骑射传统,导致丧失了尚武精神,武备松弛,结果后来被蒙古骑兵打得节节败退、最后亡国。

女真人的武备松弛主要还是与长期没有战事、生活较为安逸有关,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很难一直保持开国之初的战斗力。别说女真人了,就是汉人自己建立的政权,长时间处于和平状态,时间一长,军队的战斗力都会下降,各朝各代均是如此,这个怪不得汉化。金朝比较倒霉的是,它在下降期时正好遇到了蒙古这么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超级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