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严打背后:这3件事普通人该立刻做

发布时间:2025-10-02 23:20  浏览量:1

医保“百日严打”的消息一传开,不少人心里打鼓:有人翻出自己的购药记录,担心之前帮老伴刷的降压药算不算违规;有人盯着手机里的医保APP,想查有没有被标记的可疑记录;还有人干脆不敢用医保,买药直接付现金。其实,严打不是为了吓住普通人,而是要帮大家守住“救命钱”。更重要的是,除了不踩红线,普通人还该做3件事,既能保护自己的医保权益,又能帮着监督骗保行为,今天就把这些实在招儿说清楚。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2025年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在已查处的骗保案件里,普通人因“无心之失”违规的占比不到10%,大部分都是机构或团伙的故意造假。但这10%的无心之失,却有不少人因为不懂政策,把小事变成了麻烦。比如有人因为不知道“代开药要注明原因”,被系统预警后反复跑腿解释;有人因为超量开药没及时说明,被暂停报销资格,耽误了后续用药。这些麻烦本可以避免,关键是要主动做对事。

第一件该立刻做的事:查一次自己的医保消费记录,揪出“异常账单”。现在查记录特别方便,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上,点“消费记录查询”,就能看到近一年来每一笔买药、看病的开销。查的时候要注意3个点:一是有没有陌生的药店或医院消费记录,比如你从没去过的药店,却有你的购药记录,这可能是医保卡被盗刷了;二是有没有超量的购药记录,比如你明明只开了10天的药,记录上却显示开了30天;三是有没有不对症的药品,比如你没高血压,却有降压药的购买记录。去年北京就有位女士,查记录时发现有人用她的医保在外地买了降糖药,及时报警追回了损失,还避免了被误判为骗保。建议大家每月查一次,发现异常立刻打12393医保服务热线举报。

第二件该立刻做的事:给家人的医保“划清边界”,避免“连带责任”。很多家庭的医保卡都是混用的,父母用子女的卡买药,子女用父母的卡报销,之前可能没人管,但现在政策严了,一旦出问题,全家人的医保权益都可能受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分卡使用、明确委托”:如果父母行动不便,确实需要子女代开药,要让医生在处方上写清楚“患者姓名+代开人姓名+代开原因”,比如“张三(患者)因中风行动不便,委托其子张四代开降压药”,并保留好这份处方,万一被查能说清楚;如果是家人没病,想借你的医保买药,一定要拒绝,哪怕是亲兄弟姐妹,也不能借,因为这属于骗保,一旦被查,你和借卡的人都要承担责任。上海就有个案例,哥哥用弟弟的医保开了治疗肝病的药,弟弟后来自己住院报销时,被系统查出有肝病相关用药记录,导致报销被暂停,花了3个月才解释清楚。

第三件该立刻做的事:学一套“合规报销”的流程,别让报销变违规。很多人报销时图省事,随便找些发票就提交,却不知道报销材料不合规,不仅报不了,还可能被认定为骗保。报销时要记住“三必带”:一是本人的医保卡或电子医保凭证,必须是参保人本人的;二是真实的病历和处方,病历上的诊断要和处方上的药品对应,不能用感冒的病历报销胃病的药;三是正规的费用清单,清单上的项目要和病历、处方一致,不能有“模糊收费”项目。异地就医报销更要注意,要先在参保地的医保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选择备案地的定点医院,看病时用自己的医保卡结算,回来后凭备案表、病历、费用清单报销,千万别用别人的医保卡看病,再用自己的名义报销。去年四川就有位先生,异地就医时没备案,用朋友的医保卡看病,回来后想用自己的医保报销,被认定为冒名报销,不仅没报成,还被暂停医保资格6个月。

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多规矩,记起来太麻烦了。但反过来想,这些规矩不是为了限制我们,而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医保钱不被别人偷走。你想,要是大家都随便骗保,医保基金被掏空了,等我们自己生病需要报销时,可能就报不了了,那才是真的麻烦。

这次严打还有个好消息,医保局开通了“异议申诉通道”。如果是因为系统误判,或者你确实是无心之失,比如代开药没注明原因,被系统标记为违规,可以通过医保APP提交申诉材料,说明情况后,一般15个工作日内就能解决,不会轻易处罚。这说明严打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只要我们按规矩来,就不用怕。

你查过自己的医保消费记录吗?有没有发现过异常情况?对于家人之间的医保使用,你还有哪些既合规又方便的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政策和数据来源:

1. 国家医保局《2025年医保基金监管中期报告》(2025年8月20日)

2. 《国家医保局关于规范代开药管理的指导意见》(2025年6月15日)

3. 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异议申诉操作指南》(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