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心理|“吊打弗洛伊德”的仪式,几乎成了心理学进步的标准流程
发布时间:2025-10-03 09:48 浏览量:1
心理学史上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几乎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或“范式革命”,都会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拉出来“公开处刑”一番,仿佛不先批倒精神分析,就无法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种“吊打弗洛伊德”的仪式,几乎成了心理学进步的标准流程。
心理学需要不断和弗洛伊德“算账”,是因为精神分析理论虽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但其理论缺陷与潜在危害已严重制约心理学发展,甚至对个体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亟需系统清算与反思。
一、为什么必须和弗洛伊德“算账”?—— 精神分析理论的缺陷与危害
科学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的主要指控包括:
1. “性本能决定论”,把人等同于畜类
核心指控:弗洛伊德将人类复杂、高尚的文明创造(艺术、宗教等)都归结为被压抑的性冲动(力比多)的“升华”。这被视为一种还原论和泛性论,将人性的丰富性简化、贬低为单一的生物本能,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文化性和主观能动性。
引发的反感:这不仅在科学上难以证实,也在道德和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仿佛人只是受原始欲望驱使的提线木偶。
2. 对个体的伤害:病理化正常、制造“病人”
核心指控:精神分析倾向于将正常心理现象(如焦虑、梦境、性好奇)解释为潜在病态,制造“人人都有病”的心理暗示,导致个体陷入过度自省、自我标签化,甚至诱发“分析依赖”或症状恶化。
后果:有案例显示,受训者在分析过程中精神崩溃,却被归咎于“抗拒”或“本身有病”,形成系统性甩锅机制。
3. “孩子哭了怪他娘”,导致成年人逃避责任
核心指控:精神分析强调童年经历(尤其是5岁前)对人格的决定性影响。这确实可能被一些人用作“免责金牌”——“我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我父母/童年创伤”,从而放弃了作为成年人自我改变和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对比:这与后来的人本主义(罗杰斯: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和认知行为疗法(埃利斯:是你现在的信念决定了你的情绪)形成了鲜明对立。后两者都强调,无论过去如何,个体在当下拥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4. 野蛮分析,主观妄断,对来访者进行“削足适履”式解读
核心指控:经典精神分析中,治疗师是绝对的“权威专家”。来访者任何对分析的质疑,都可能被解读为“阻抗”。这创造了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治疗师可以凭借其理论框架(如俄狄浦斯情结)对来访者的经历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甚至可能制造出虚假的记忆。
科学性质疑:他的理论建立在个案研究上,缺乏可重复、可验证的科学依据,充满了主观臆断和隐喻。这在强调实证和数据的现代科学心理学看来,是致命的缺陷。
5. 无法通过实验证伪,违背科学基本原则
核心指控:弗洛伊德的理论结构具有“无限柔韧性”,无论行为是否发生,都能用“压抑”“反向形成”等概念自圆其说,无法通过实验证伪,违背科学基本原则。例如,若患者同意分析师的解释,即被视作“证实”;若反对,则被视为“抗拒”或“防御”,理论永远“正确”,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
科学性质疑:核心概念如“潜意识”“本我”“力比多”等无法客观测量,依赖主观解释,缺乏可重复验证的实验证据。弗洛伊德主要依据少数临床个案(如“安娜·O”“小汉斯”)构建普遍理论,样本偏差极大,结论难以推广。
二、为何“必须”算账?—— 不仅是学术清理,更是伦理责任
这场持续百年的“算账”,既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追求严谨性的体现,也是其作为一门人学探索复杂性的证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推翻”过程,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否定中继承,在批判中发展。
清算和“吊打弗洛伊德”,真正目的不是要全盘否定其历史意义和贡献,而是以科学之名,终结其理论特权。精神分析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哲学文本或文学隐喻存在,但不能再以“科学心理学”的身份继续行使权威。唯有如此,心理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基于证据、服务人类福祉的现代科学。
1. 历史欠债未清:精神分析曾以“科学”之名,影响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其错误理论至今仍被部分从业者奉为圭臬,继续误导公众。
2. 现实危害仍在:在国内以及部分国家与地区,精神分析仍主导心理治疗培训,导致大量资源浪费、患者受害。开出精神分析之花的土壤——那个虚伪的、性禁忌森严的“维多利亚时代”——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如果仍抱着精神分析的教条“刻舟求剑”,此种做法不是别有用心之“坏”,就是纸上谈兵之“迂”。有这么一群迂腐的徒子徒孙,估计祖师爷黄泉之下也不得安生。
3. 科学伦理诉求: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责任清除非科学、反科学的理论遗产,防止“伪深度”继续掩盖真问题。
三、结语:算账不是否定历史,而是为了逼近真相
心理学发展进程中“每次突破都要吊打精神分析”的现象,揭示了学科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新范式的确立,需要通过与旧范式进行强有力的对比来实现。 精神分析,凭借其早期的统治地位、非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引发争议的人性观,成为了心理学走向科学和多元化进程中那个“完美的敌人”。
弗洛伊德既是一位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和批判的先驱,也是一位我们无法摆脱的思想源头。后来者无法绕过这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大烟斗老头”,不是因为必须要接受他的所有结论,而是因为无法绕过他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为我们描绘的那片广阔而幽深的内心世界图景。他是一座必须经过的桥梁,无论我们最终是选择走在桥上、修补它,还是另建一座新桥。
而后来者,正是在对他的不断质疑、修正甚至“吊打”中,一步步逼近人类的心理真相。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本文原创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作者李不言。图片选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