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房奴,正在被消费主义榨干人生

发布时间:2025-10-03 16:25  浏览量:1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买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

——电影《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1999)

这部1999年的电影台词,讽刺的是,道出的是我们当代人的困境。

我们忙忙碌碌地工作,却老是觉得钱不够花,自己的很多需求都满足不了。

房子没有买,车子不够好,旅游去不了......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没被满足的需求是真的必要吗?

就拿房子来说,是多少中国人一生的重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大约有4亿人作为主贷人背负着个人住房贷款,算上“共同借款人”如配偶等,总人数可能会接近7亿。

在中国家庭的资产构成中,房产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平均超过70%。大部分家庭的财富都与房地产市场深度绑定,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在小某书关于房子负债问题热帖的评论区里,血泪一片。有人本身有相对高薪工作,最终不顾体面忍痛断供成为失信人,有人含泪割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将房子被迫出手。

房子,就是现代社会套牢一个人最大的消费陷阱。

有时候想想,现代很多人活得还不如几十年前老家农村人。那时候虽然大家都穷,但是或大或小,大家都能在不欠银行钱的情况下,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而现在,多少普通工作者因为房子给银行打一辈子工,战战兢兢,不敢失业,更不敢有自我。

更可怕的是,消费陷阱不只房子这一个东西,车子,华服、美食、旅游等等,都张着血盆大口,急不可耐地等着吞噬金钱,而金钱的背后,是人的血汗和人生。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有一个核心思想是:

"消费的本质是浪费,而资本主义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神话。"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不再是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即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效用,如衣服御寒、食物充饥,而是关于其符号价值。

现代的很多消费都超越了人的基本需求,人需要的衣、食、住、行其实是有限的。

但现代消费远不止于此,它大量集中在欲望、符号、身份认同和体验上。

我们购买最新款的手机,并非因为旧款无法使用;我们追逐时尚,并非因为衣物无法蔽体。

这种为“差异”和“新奇”而进行的消费,从实用角度可以被视为一种“浪费”。

(四)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我的肉身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就能活,而我的灵魂需要的是山川、河流、自由,我怎么可以一生忙碌,只是喂养一副终将衰老的躯体,而从未珍惜那与我至死相伴的灵魂。”

是的,我们的肉身需要的可能并不多,成为我们负累的很多时候是社会价值认同。

其实,现在有很多人试图打破这些“消费局”。

不买房,不买车,找一片安静的地方隐居起来,过着低物欲的生活。

他们可能很难被社会主流思想认为是“成功的”,但是,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有更多的时间来关照自己的灵魂。

在我们还是“消费局”中木偶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局外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