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解读丨孙凤:人工智能赋能妇女全面发展,白皮书彰显巾帼力量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03 16:34  浏览量:1

孙凤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9月19日发布的《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鲜明体现了妇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妇女发展深度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中。

妇女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始终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者和创造者。中国政府长期重视发挥广大妇女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其创造潜能,鼓励她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巾帼力量,而人工智能正成为赋能妇女发展的核心支撑。

科技赋能:筑牢妇女创新发展的能力根基

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为妇女发展搭建了能力提升和释放创造价值的坚实平台,白皮书中涌现的大量优秀女科学家和女工程师事迹,共同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新形象。

国家通过《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人才性别结构优化,加强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能力全面提升,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工程实践等多个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截至2024年,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比达45.8%,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女性人员达284.6万人,较2012年增长169.2万人。《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16项具体举措,涵盖支持女性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参与科技决策、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中关村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高级别论坛设立科技女性专题活动,为女性科技人才提供交流研修、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的平台。

中国将妇女科学素质提升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通过“科学有她—女生爱科学”“春蕾科技女孩”“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女性科学家成长计划”等公益项目,激发和培养女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国家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妇女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2024年成人本专科在校女生达513.3万人,占比54%,较2012年增长196.3万人。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将优质资源辐射至偏远地区,助力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的教育性别差距。基于个人兴趣与能力分析的AI指导系统,也为女性进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提供科学参考。

民生赋能:拓宽妇女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从就业创业、健康保障等关键民生领域切入,让妇女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就业创业领域,人工智能持续释放“性别数字红利”,为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创造广阔空间,推动妇女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浪潮。《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和《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妇女数字技能培训、培育巾帼电商品牌等措施。截至2024年,已有14147名妇女取得人工智能训练师证书,占总人数的42.3%;互联网创业者中女性占比过半;数字贸易、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中女性从业者约占三分之一。

白皮书通过多个案例展现人工智能助力妇女共享发展成果的实效。例如,“AI豆计划”在山西、甘肃等地建立16个数字就业中心,为留守妇女和返乡青年提供数据标注岗位,累计帮助7500名女性实现稳定就业;“美丽工坊”项目为残疾妇女提供手工艺培训并支持直播销售;“妈妈的味道”巾帼共富市集通过助农直播实现销售额2700万元,带动妇女增收1370万元。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妇女发展的“加速器”,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灵活的技能培训,如编程、数据分析、数字营销等,助力女性进入高增长的新兴行业;借助数据分析工具辅助女性把握商机;通过“盲选”算法减少招聘中的隐性歧视,从多个维度为妇女参与经济活动赋能。

在健康保障领域,中国将妇女儿童健康置于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国31个省份建成“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开展线上培训与危重孕产妇救治指导,有效提升基层妇幼健康服务可及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广泛应用于“两癌”筛查和妇科常见病防治,弥补基层医疗资源不足。2009至2024年间,全国累计完成宫颈癌免费筛查3.42亿人次、乳腺癌筛查2.45亿人次。截至2025年6月,已有18个省份将HPV疫苗接种纳入民生实事。人工智能健康设备和应用助力妇女进行慢性病管理与心理调适,促进家庭健康意识整体提升,全方位提升了妇女健康水平。

治理赋能:平衡妇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在助力妇女更高效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治理的同时,也推动性别平等治理体系的完善。在社会治理层面,智慧政务平台支持女性社区工作者优化信息处理与资源调配,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大数据舆情分析使政策制定更精准回应妇女需求。国际舞台上,中国推出“女性数字技能提升计划”,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防范性别歧视,推动联合国通过相关决议,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性别平等与数字包容。

白皮书也指出在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发展“剪刀差”等,这也提醒我们要正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性别平等挑战:算法若基于带有偏见的历史数据训练,可能复制甚至加剧歧视;自动化技术对行政、文员、零售等女性从业比例较高岗位的替代风险也需关注。

对此,中国致力于构建“性别包容的AI治理”体系,通过立法规范算法审计,将性别影响评估纳入人工智能研发全流程;鼓励更多女性进入AI研发核心层,从源头促进技术公平;加强女性数字技能培训,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促进性别平等的推动力量。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将协同努力,引导人工智能服务于妇女全面发展,助力每一位女性在智能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