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抗凝药,若身体出现这4种情况,医生:建议马上停药

发布时间:2025-10-03 17:00  浏览量:1

本文185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今年72岁,三年前因为房颤被医生建议长期服用抗凝药。每天一粒华法林,他从不敢落下。然而最近一个月,他总觉得牙龈动不动就流血,腿上也莫名其妙出现大片淤青。女儿带他去医院复查,医生看完检查结果后皱起了眉头:“这些症状不能忽视,可能是抗凝药过量引起的,需要马上停药调整。”

很多人以为抗凝药是“保命药”,吃得越久越好。其实不然。如果身体出现一些异常信号,继续吃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危及生命。

抗凝药,通俗点说就是“防止血栓”的药物。常见的如华法林、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肝素类药物等,主要用于防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内形成血栓,比如房颤、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这类药物确实能显著降低卒中和血栓风险,但它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出血

抗凝药不是补药,更不是维生素,吃错了、吃久了、吃多了,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抗凝药并非不能长期服用,但前提是定期监测、科学评估。一旦身体发出以下信号,说明药物可能已经超出了安全范围,需要立刻就医,必要时暂停用药

反复出现皮肤淤青或牙龈出血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碰什么,却经常在胳膊、腿上冒出一块块青紫,或者刷牙时牙龈老是出血,要警惕了。

这可能是血液凝固功能下降的表现。抗凝药过量会让血管变得“脆弱”,轻微的外力就可能导致皮下出血。

尤其是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若INR值超过3.0,出血风险会明显升高。

大便变黑,或者尿液呈粉红色

很多人知道胃出血会吐血,却不知道更常见的表现其实是“大便发黑”。

抗凝药服用过多,消化道最容易出问题。胃黏膜变得脆弱,稍有刺激就可能出血。这些血液经过消化道时被氧化,排出时呈黑色。

而尿液变红或粉色,则可能是泌尿系统出血的信号。无论哪种,都不应忽视。

头晕、乏力、心悸,甚至晕厥

这些看起来“虚弱”的表现,其实可能是身体正在悄悄流血

有些出血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腹腔、胸腔或颅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外伤,但体内已经在持续丢血。如果不及时发现,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022年《中华内科杂志》指出:抗凝相关颅内出血是老年人服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最近换了药,或加用了中成药、保健品

这点特别容易被忽视。很多人一边吃抗凝药,一边又吃降压药、降糖药,甚至是“补脑丸”“活血胶囊”之类的中药。

问题是,很多药物会影响抗凝药的代谢

比如: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会增强出血风险;

· 某些抗生素、降脂药会干扰华法林的代谢;

· 一些草药(如丹参、当归)也具有抗凝作用,与抗凝药合用可能加剧出血。

所以,一旦你有新加药物,并出现前述异常反应,必须尽快就医。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期吃抗凝药。以下三类人,服药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

有活动性出血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这些人本身凝血功能就差,再吃抗凝药,等于“雪上加霜”。

记忆力明显退化、生活无法自理者

抗凝药需要规律服用、定期监测,而这类人群往往难以做到自我管理,容易漏服、误服,风险极高。

有近期跌倒史或高跌倒风险者

跌倒受伤本身就可能造成出血,而在抗凝状态下,哪怕是轻微摔伤,也可能引发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

药是双刃剑,关键在于怎么用。医生特别提醒,长期服用抗凝药的人,一定要记住这4条铁律

第一,按时服药,定期监测。
尤其是华法林,每4—6周就要复查INR值,保持在2.0~3.0之间才是安全区。

第二,不随意加减药。
无论是加了新药,还是换了饮食、喝了酒,都可能干扰药效。必须提前告诉医生。

第三,避免创伤、跌倒。
家里要清理障碍物,防滑拖鞋、扶手都要配齐,降低跌倒风险。

第四,出血信号要警觉。
一旦发现异常出血、头晕乏力、黑便红尿,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写在最后

抗凝药,救命也伤命。用得对,是保命药;用得不对,是“隐形炸弹”。

医生不是让你一发现症状就自己停药,而是提醒你: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一定要重视。

抗凝治疗不是“一吃到底”,而是要“边吃边评估”。别让本该救命的药,最后伤了自己。

参考资料:

1. 《抗凝治疗相关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2. 《中国老年人抗凝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20)》,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3. 《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第61卷第12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