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月薪8千+、花生油卖断货,天花板胖东来是如何爆火出圈的?
发布时间:2025-10-05 09:56 浏览量:1
中国零售业几十年,活成神话的只有一个胖东来。
花生油卖断货、葵花籽油断一周、员工人人8000+元月薪,这些事听起来像梦,但它就真发生在河南许昌,一个三线城市。
不是网红噱头,不是直播炒作,而是胖东来用二十多年时间,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品牌信任。
不止“服务好”“员工爽”那么简单。我看,这是一场对整个中国零售企业价值观的当头棒喝。
2024年原计划盈利2000万,结果年末盈利高达1.4亿元。
员工月薪普遍在8000元以上,最低收入7600元(扣除社保)。每年拿出95%的利润分给员工,哪怕是最艰难的时期。
用人均10小时工作量干20小时活?
在胖东来不可能。一天工作不超过7小时、周二闭店休息、年假40天、加班是红线,违反就直接开除。不是威胁,是制度。
这种“理想主义”,换作别的企业,怕是活不过三个月。
但于东来就做到了,而且不止活下来,还狠狠活成了“行业天花板”。
关键在于:胖东来不靠剥削员工挣钱,而靠信任客户盈利。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小题大做,但背后藏着胖东来极致的用户视角。
想买水果?胖东来只卖当日切好的,隔夜一律打折或下架。
想挑鱼?胖东来提前10天停药养鱼,去除硫酸铜残留,哪怕市场上合法,人家坚决不用!
要称重?他家员工会把水控干、把塑料袋称皮清掉,确保顾客只为商品本体买单。
图书馆里的书可以拆开翻阅,卖票看电影觉得电影烂,是可以退退款的。
堪称吹毛求疵,但消费者喜欢的恰恰是这一份“不计回报”的认真。
胖东来不是真的把顾客当上帝,是他愿意站在你这边,用心替你过日子。
但别急着跟风模仿胖东来。
什么服务至上、什么人本企业,说起来潇洒,做起来要命。
看看一批“学习胖东来模式”的企业,如今怎么了?有的要破产、有的亏大钱、有的直接躺平。
为什么?因为他们只学表,不学神。
胖东来不是靠喊口号,而是老板于东来烧掉青春,熬出底线。
他年轻时做过小贩,18岁仍一事无成。靠一间几十平的小糖烟酒店起家,提出“用真品换真心”。赚了钱却又被纵火烧光资产,1998年重开首年利润1700万,直接拿1000万发福利。
他不信规模化,也不信所谓快速扩张。2014年主动关掉大部分门店,只保留13家,集中在许昌、新乡。
他不是在做零售,是在做一种文化。
很多人都说,胖东来就是另一个海底捞,但也有关键区别。
海底捞进入一线城市后慢慢放水打折、服务缩水,胖东来却迟迟没有“北上”。
不是不想,而是于东来明确表示“现阶段做不过来,怕品质控制不了”。
更扎心的是,他不搞饥饿营销。花生油卖断货,他不是故意“制造热度”,而是真的用户喜欢、安全可信,不得不继续供货。
胖东来的“爆火”,不是网红带来的是“消费理性”下的选择。
用户不是傻,尤其是现在经历过315、食品安全等事,一家“敢亮厨房灯、不打灯照鱼的公司”,很容易就收获铁粉。
现实摆在眼前:阿里清空了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股份;永辉市值暴跌,家乐福几乎退出中国市场。
传统商超都在退潮,在“拿命服务”的胖东来却红到成了旅游景点。
这说明啥?说明中国消费者在变,变得更挑剔,更想要“好的、更安心的东西”。
胖东来或许不能成为通用模板,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不是只有卷价格才有出路,卷服务、卷信任感,也能杀出一条血路。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是个提醒:卷便宜可以活着,但若是卷真诚,就会被记住。
当前,中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低价、低质、低效的模式正在被市场淘汰。
胖东来这种企业,背后代表着的是一种兼顾效益与责任的企业价值观。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从国家层面看,这不仅仅是超市改革,更是消费秩序、企业文化、中国制造升级的真实落地。
市场正在变得成熟,消费主权正在回归。未来不再是“谁能卷价格卷死对手”,而是“谁更愿意为客户多想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