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儿子决意休学,我揭开孩子厌学背后的情感真相
发布时间:2025-10-05 12:33 浏览量:1
10月5日晚上7点,我将直播分享
《帮厌学躺平孩子重拾学习信心》
01
当儿子说想要休学时,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几十秒钟。
等我回过神来,看着他斩钉截铁的神情,瞬间怒火被点燃。
我顾不上路人投来的异样目光,朝着儿子破口大骂:
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啊?好好的学,为什么不上? 不上学你能干什么?别说不爱上学,别人都能念,为什么就你不行?毛病真多!可让我没料到的是,一向顺从的儿子,这次不管我怎么训斥,怎么刺激,都铁了心要休学。
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天都塌了。
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
在小学阶段,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从没让我费过什么心。
上了初中后,换了新环境,加上学业压力倍增,儿子感到各种不适应。
经常跟我抱怨,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怎么努力也找不到过去的状态。
我觉得这些都很正常,哪个年龄段都不会事事顺心,加上他性格内向敏感,多磨练也是好事。
初一下学期,儿子明显更加厌学了。
放学回家,迟迟不肯坐下来写作业,东晃西晃,要么就是一直玩手机。
我几次催促,他才会带着情绪,不情不愿的打开书。
但学不了多久,又会烦躁的弄出各种声音,一会叹气,一会发出“啧”的烦躁声。
种种行为,都让我非常看不惯。
为了不让他走下坡路,我开始严格抓他的成绩。
每天下班后,都没心思看手机,追剧,而是注意力都放在他的身上。
他不愿意跟我交流,我也必须刨根问底,追着问他的学习状况,考试成绩。
我知道,这样的做法会让儿子对我反感。
他曾经多次跟我抱怨,说我只在意成绩,只喜欢学习优秀的他,根本不关心他的喜好,也不在乎他的心情。
可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学习和爱好,哪个更重要?
我每天操不完的心,哪有心思对他察言观色,安慰劝解?
在我看来,儿子目前只要搞好学习这一件事就行,其他的什么郁闷压抑,心情不好,都是无事强说愁的幼稚行为。
本以为,自己耳提面命,严格督促,儿子能打起精神来,把成绩提上去。
可没想到,却等来了他要休学的噩耗!
面对选择堕落的儿子,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吃不愁,穿不愁,什么都有父母打点操心,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可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竟然也做不到!
02
跟儿子僵持的日子,我从愤怒到绝望,再到上网搜索解决方案,心中的疑惑始终困扰着我。
在看了很多休学孩子的案例和专家直播后,一个教育专家的视频,终于让我找到了答案。
他在视频中解析——长期遭受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最终都会走向厌学、休学。
近年来,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初高中、甚至小学孩子休学的情况越来越多。
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手机沉迷,或竞争压力过重导致,但深层的原因却被忽视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80%的孩子选择休学,并非因为单纯叛逆或学业压力,而是长期遭受父母的"情感忽视"。
他们的内心渴望被看见、被理解,却始终得不到回应,最终在孤独无助中失去前进的动力。
在很多父母看来,自己很爱孩子,生活中无微不至,也不随意打骂。
这样的养育,怎么能算对孩子情感忽视呢?
但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忽视比打骂更隐蔽但伤害更深。
长期忽略孩子的情绪需求,不给予情感支持和回应,对孩子的内心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孩子吐槽压力时,父母不理解:怎么别人都行,就你不能承受? 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敷衍:这点小事有什么可难过的? 孩子分享喜悦时,父母不在意:知道了,快去学习吧,你上次考试又没考好。这种反应看似没什么,但却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你的感受,你的情绪都不重要,我最关心你的学习。
长此以往,孩子发出的情感信号长期得不到回应,他们会在忽视下走向自我否定:我不值得被关心。
孩子会逐渐关闭内心,不再向父母倾诉,独自消化情绪,甚至用休学来逃避现实。
这就是情感忽视对学习动力的摧毁性影响,那些总是考第一突然崩溃的孩子,那些用自伤引起关注的学生,背后往往藏着被情感忽视的创伤。
我也终于明白,儿子为什么以休学为爆发点。
因为长期以来,我传递给他的,都是对学习和成绩的重视,而不是对他这个人的关心。
最终,儿子用厌学休学来表达痛苦,其实是在尖叫着渴望被接纳、被理解。
明白了问题背后的真相,我开始反思调整,停止对儿子的“情感忽视”,去看见他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只盯着成绩本身。
(一键预约:周日晚7点直播)
03
1、每天15分钟的专属陪伴,重建情感连接
很多家长的生活重心都是孩子,每天都围着孩子转。
但孩子感受到的关心和在意,却少之又少。
这是因为,我们的陪伴方式,都聚焦在学习上,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
跟孩子说不了几句话,就开始打探学习情况,督促抓紧用功。
孩子兴致勃勃的分享学校中的见闻,我们也没心情听,而是转移话题,去提醒评判孩子,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关注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这其实就是情感忽视。
想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正确的做法,是在日常相处中,留出一段“无目的”的时间。
每天抽出15分钟,全神贯注的跟孩子聊天,听他吐槽、抱怨,聊不切实际的爱好。
这个过程中,不评判、不打断,也不转移话题到学习上,只是单纯的关心陪伴。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我是被重视的,父母并非只关心学习成绩。
只有这样,才能慢慢修复孩子的内心创伤,重建亲密信任的情感连接。
2、学会"情感回应",而非"解决问题"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不管是抱怨,还是发泄,父母总想立刻"纠正"或"教育"。
因为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孩子纠结的那些问题简直不值一提,按照自己的建议去做,很快就能解决。
但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忽视我的情绪,从而抗拒父母的建议,持续在情绪漩涡里打转。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们更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情感支持。
这就需要家长学会情感回应,陪孩子穿越情绪风暴,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不要说教指责:有什么可难过的,你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而是共情他当下的感受:
你看起来挺难过的,人就是这样,心情不好,什么都没兴致做了。想和我说说吗?当孩子倾诉烦恼时,也不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居高临下的评判,教导。
而是要耐心、认真的聆听,明白孩子只能有十几岁的心境。
你会发现,你每一次的沉默包容,都比无数句说教,更能让孩子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疏散负面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3、真正的爱是看见,而不只是付出
当孩子突然想要休学,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和委屈: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竟然不领情! 我拼命工作供你读书,你还有什么不满意?但问题在于,物质满足不等于情感满足。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衣食无忧,更是真正被"看见"。
研究发现,长期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质发育会受影响,更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和人际关系障碍。
他们可能表面无所谓,但内心早已对父母失去信任,在家中找不到情感依靠。
想要休学,已经是孩子内心崩溃的最后呼救。
真正的爱,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而是让他确信: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理解我、支持我。
我终于意识到,如果我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儿子的问题就不会发生。
因为一个能被看见的孩子,会确信自身的价值,不会轻易放弃自己。
我开始看见儿子,这才发现,原来把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儿子有那么多闪光点:
长得高,体育好,细腻,懂事,爱音乐,热爱历史.....
但我却被升学的焦虑裹胁,无视了这些品质。
而我越看见孩子,去认可、鼓励他的长处,儿子的积极性越高,动力越足。
他的脸上明显有一种被认可的喜悦,浑身上下充满了动力。
最终,这场休学闹剧在儿子躺平1个月后,画上了句号。
我的及时改变,让儿子获得了情感支持,又回到学习的正轨上。
希望跟我有一样经历的家长们,都能懂得:
被忽视的孩子如同进入“心理冬眠”,休学不是终点,而是求生本能。
我们的耐心陪伴,学习成长,就是融化冰原的第一缕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