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门的博士生活:一次对“自性”的追寻
发布时间:2025-10-06 14:01 浏览量:1
导
语
站在博士深造的起点,我曾非常迷茫。内地高校的博士申请门槛高且竞争激烈,多数博导更愿意招收与自己课题组研究方向一致的学生。我在硕士阶段研究的是青少年拒学相关议题,能够匹配到的博士课题组本来就非常少,加之我做的还是质性研究(内地多数高校的博导更青睐有量化研究背景的申请人),结果只能是连续碰壁。偶然间,我看到了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博士项目的招生信息。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申请,没想到不久后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很幸运地被录取。现在回想,那一刻像摸到了一扇虚掩的门,轻轻一推,就开启了一段新奇的自我探寻与成长之旅。
澳门城市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项目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特色,由申荷永等教授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致力于融合荣格心理学、中国文化与精神分析。课程内容不仅涵盖经典理论学习,还深入探讨“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心理分析与梦的工作”“心理分析与意象研究”等主题,吸引了众多对深度心理学怀有热忱的学子。我申请该学院时,特意把自己的研究兴趣——青少年拒学行为与分析心理学相结合,希望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
01
分析心理学的镜子:从自我投射到自我转型
入学前几个月,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课堂上同学们聊个案,不断蹦出“抱持”“原初体验”“个案概念化”“沙盘中横轴与纵轴的象征意义”等名词,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插不上话。那种感觉很令人沮丧:既想跟上大家的步伐,又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根基太浅。这种“知识差”和“身份慌”搅在一起,使得我好几次半夜对着电脑发呆,琢磨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往分析心理学这条路上走。
转机是孙沛教授的到来。这位从内地顶尖高校来的学者,牵头成立了大健康学院,还带来了数字化心理学的新理念。他的学术背景是认知心理学,却对心理健康的数字化研究倾注了极大热情,认为传统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与AI 的情感计算、多模态数据分析能力具有天然互补性,鼓励我们探索技术与人文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在这一理念下,我们的课程安排很奇妙——昨天还在啃荣格的经典理论,聊梦里出现的象征性情境、沙盘里的意象,今天就开始学心理学统计、AI 基础、数据分析和程序建模。从《发现无意识》《心理分析:理论与体验》《梦的解析》这些充满智慧的经典文献,到 Python 编程、多变量统计分析,我们在古典与现代、抽象与具象之间来回“串门”。以前我理解的“自性”,总是局限在象征和神话那套体系里。但当我拿起 AI 工具搭建心理评估模型时,真切感受到了与技术打交道能唤醒并重塑“自性”。分析心理学如镜子一般照见了自己的当下,也照出了新的可能——将模糊的心理过程转化为清晰的逻辑时,我意识到了自身的思维模式与解决问题的潜力;AI成为助人新工具,拓展了我对“助人者”身份的认知;而在量化心理过程中,不断反思让我更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未曾觉察到的内心深处的愿望或冲突。原来,我还能活成别的样子。
02
一次学术“跨越”的突破:我的 Python学习记
从零开始学 Python,是不小的压力。刚开始学习时,变量没定义、语法出岔子是常事,程序常常卡着不动。我曾经为了一个数据清洗的函数熬了两个晚上。但就在一次次的“卡壳”和“突围”里,我慢慢摸着了些门道。从写出第一个“for 循环”时的激动,到做完一个小数据分析项目后的踏实,再到试着给心理问卷数据做特征工程的新鲜,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了技术所带来的新视角和表达欲。这些技术没有削弱知识体系里的人文性,反倒给其插上了翅膀:逻辑推理和象征解读,说到底都是理清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逻辑,在编程语言里,我能找到一种新的讲故事的路径——用数字和指标,更具体地呈现出一个人的状态。比如面对拒学的青少年,象征解读能捕捉到他们“头痛”“肚子痛”“喘不过气”等躯体化背后的隐喻,而编程与数据记录则可以通过持续追踪他们的呼吸频率、心率变化、每日情绪评分等,将抽象的“紧张”“抗拒”转化为可观察的指标波动——前者提供细腻的意象解读,后者勾勒出数据化的轮廓,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拼出一个人更完整的行为状态。
被这些想法推动着,我和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团队,参加了一个乡村振兴项目比赛,合作了一个融合心理健康与 AI 技术的研究方案,最后拿了个优胜奖。在合作设计方案时,关于AI心理辅助评估的干预流程、干预边界、伦理红线,我们争得面红耳赤。那阵子才真正明白,AI 在心理服务中的用处,不仅是提高心理服务的效率、扩大其覆盖面,最核心的是怎么能让它带着“温度”,让人感觉到“被懂得”“被理解”。特别是在资源少、专业人才缺乏的区域,AI 也许能够陪伴那些孤独的群体,帮他们做心理健康的评估和适当的干预。这段经历让我对 AI 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思路清楚了许多,也更笃定了我的博士研究方向——从青少年拒学行为入手,用 AI 技术做更准确、更有温度的心理干预工具。
03
学术与生活的温度:在松弛节奏中遇见“自性”
04
“自性”再思考:技术与灵魂的桥梁
AI 对心理学而言,不仅是一次工具的革新,更是一种范式的扩展。它让我们有机会用新方法回答旧问题,但它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与边界考量。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愿景:希望未来能开发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温度的 AI 心理服务系统,尤其在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支持领域,提供更早期、更个体化、更具回应性的干预路径。
这就是我在澳门的博士生活—— 一段在松弛与前沿之间、在理性与人文之间探索的旅程。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行走在这条交汇之路上,用数字之眼理解人心,以人本之心温暖科技。编辑:李翊洁
终审:旭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