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务员录取名单里的隐忧:本地娃上岸有多难?
发布时间:2025-10-06 15:40 浏览量:2
最近刷到一个帖子,天津某区公务员拟录用公示底下,评论区炸了——
“12个人里,我是唯一天津户口。”
“去年我报的综合岗,录取名单里就俩本地人。”
“我表弟天津一中毕业,考了三年没上,反倒是隔壁县来的俩山东娃一次就中了。”
数据更扎心:这些年天津公务员队伍里,本地人占比只剩30%左右,剩下70%基本是外地考生,尤其河北、山东的扎堆。
从“只认本地”到“全国招贤”,政策变了啥?
要说这事,得先翻翻天津户籍政策的“变脸史”。
2019年以前,想考天津公务员?先看户口本!大部分岗位卡死天津户籍(包括集体户),社会人员想考?门儿都没有。那时候本地考生还有点“主场优势”。
2020年开始,风向急转。为了抢人才,天津直接“拆门槛”:普通岗位全放开,不管你是河北唐山还是山东临沂,都能报名。官方说法是“吸引全国优秀人才”。
2023年到现在,政策微调但大方向没变:80%的岗位不限户籍,只有公安基层、退役士兵定向这类少数岗位还卡户口。
换句话说,想在天津当公务员,除非报考特殊岗,否则基本不看你是哪的人。
本地考生:我们在“主场”输给了谁?
政策是开放了,可苦了土生土长的天津娃。
第一关:高考“内卷”留下的差距
“不是我们不努力,是人家从小就‘实战’过。”在天津某国企上班的小周,去年考公失败后吐槽。
他是天津一中毕业,高三模考稳上一本,可申论和行测刷题量根本比不过外地考生——“我表嫂家孩子在山东,高中三年每周做两套真题,模考跟高考一样严。
我这做题速度,人家半小时能写完的卷子,我得磨一个小时。”
山东、河北的高考难度全国闻名,考生早习惯了高强度刷题和应试技巧。
天津虽然高考分数“友好”,但本地学生从小到大考试压力小,到了公考战场,反而被外地考生的“应试肌肉”碾压。
第二关:本地尖子生“不玩公考”了
另一个扎心现实是:天津好学校的毕业生,很多根本不往公考这条路上挤。
“我本科室友8个,3个去了互联网大厂,2个准备出国,剩下3个考公全失败了。”
南开大学应届生小陆说,“现在互联网起薪20多万,公务员一年也就10万出头。更别说北上广深机会多,谁愿意窝在天津当‘小科员’?”
数据也印证了这点:天津985、211毕业生留津率常年不到40%,剩下的要么去外企、要么考编去北京,或者直接出国。
留在本地考公的,多是成绩中等、没更好选择的考生——这群人本身竞争力就弱,自然拼不过外地“卷王”。
第三关:公安岗成了“最后阵地”
当然,本地考生也不是全没机会。像公安系统这类有户籍限制的岗位,本地人占比能到20%-30%。
“我堂哥是公安辅警,今年考了公安岗,他说面试时考官更看重本地人对街区的熟悉度。”
市民张女士说,“但这类岗位少啊,全市加起来也就占20%,大部分普通岗还是外地人占坑。”
现在的问题:政策“抢人”,本地人怎么办?
天津放开户籍招公务员,确实引进了不少高学历、强能力的外地人才。
有基层公务员说:“我们科现在一半是山东来的,做表格、写材料效率比老同事高一大截。”
但对本地考生来说,这更像一场“不公平竞争”——从小在天津长大,熟悉方言、了解本地民生,却在考公时因为“应试能力弱”“选择太少”被挤下去。
论坛里有本地考生发帖:“政策说要公平选拔,可我们连入场券都快拿不稳了。”也有外地考生反驳:“凭本事考上的,凭啥让名额?”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
但至少能看见:当一座城市的公务员岗位从“本地人稳定饭碗”变成“全国人才竞技场”,留下的本地考生,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