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的最大误区:态度好就能从轻?当心“认罪”变“认坑”!

发布时间:2025-10-06 17:00  浏览量:1

文/北京陈炜律师

副标题:北京陈律师揭秘“疑罪从无”原则下的认罪博弈,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亏该如何避免?

签字十秒钟,影响一辈子。

我是北京陈律师,专攻刑事案件二十年。在日常咨询中,我遇到太多当事人和家属陷入一个致命误区:认为只要态度好、积极配合,就能获得从轻处罚甚至不被追究。今天,我将从法律实务角度剖析这个误区背后的巨大风险。

一、法律上的“态度好”究竟是什么?

认罪态度在刑事案件中确实是一个考量因素,但它的法律定位需要明确。

根据《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认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认罚”则表现为真诚悔罪,愿意接受处罚。

然而,“可以”从宽不是“应当”从宽,更不是“一律”从宽。 从宽处理必须于法有据,既不能一味从严、也不能一味从宽。

认罪认罚的从宽幅度一般应当大于仅有坦白,但从宽幅度需要综合考虑认罪认罚的不同阶段、对查明案件事实的价值和意义等因素。

二、为什么说“盲目认罪”是巨大风险?

1. 混淆了“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

认罪态度好只是一个酌定从宽情节,而非法定从宽情节。这意味着,法官在裁判时可以考量,也可以不考量。

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中,法定的“疑罪从无”原则应当优先于酌定的“认罪从罚”考量。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 可能从“无罪”变为“有罪”

我经手过多起案件,当事人本来可能无罪,却因盲目认罪而陷入有罪判决。

例如,我曾代理的一起诈骗案,当事人张某在侦查阶段被诱骗“认罪就能回家”,结果在笔录上签字确认了根本不存在的犯罪事实。等我们介入时,尽管发现了大量证据漏洞,但因其已“认罪”并退赃,扭转局面异常艰难。

这正应了那个比喻:有座山本来风景不错,免费游览。突然有人建围墙收费,门票100元。如果你态度好,他们给你优惠到80元,你还感恩戴德。但实际上,你本可以质疑收费的合法性,根本不用交钱。

3. 证据标准被人为降低

认罪认罚案件同样要求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

但实践中,一旦被告人认罪,有些办案人员可能降低证据审查标准,不再认真核查证据链条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如陈辉被控故意杀人案,法院坚持疑罪从无,因证据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最终宣告无罪。

三、实务中如何避免“认罪陷阱”?

1. 讯问笔录的“生死防线”

在侦查阶段,笔录签字环节至关重要。许多当事人因为不了解笔录的重要性,随意签字,最终追悔莫及。

三大签字原则:

- 不核对清楚不签字:法律赋予了你核对笔录的权利,务必逐字核对。

- 不记录异议不签字:如果你对笔录内容有异议,要求将异议记入笔录。

- 不提供录音录像不签字:遇到诱导性讯问,要求同步录音录像。

2. 退赃退赔的时机把握

在案件事实尚未查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不宜盲目退赃退赔。退赃退赔行为本身可能被解读为“变相认罪”。

正确的做法是: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前提下,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在律师指导下进行退赃退赔,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争取从宽处理的效果。

3. 律师帮助的不可替代性

黄金救援期(通常指刑事拘留后的37天内)是委托律师的关键时期。律师可以及时介入,防止当事人作出不当决定。

例如,在李某贩毒案中,我们抓住警方用修正液涂改关键时间点的漏洞,让整份笔录作废,避免了冤案发生。

四、认罪认罚的正确适用场景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非完全不可用,而是需要满足特定条件:

1.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当事人对基本犯罪事实无异议。

2. 自愿性得到保障:当事人是在清醒、自愿的情况下认罪,没有受到诱供、逼供。

3. 法律后果明确:当事人清楚知晓认罪认罚的法律后果,包括可能获得的从宽幅度。

例如,对于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认罪认罚案件,司法机关会尽量依法从简从快从宽办理。但对于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等,则会慎重把握从宽。

五、陈律师的终极建议

刑事辩护不是与法律对抗,而是守护人性最后的尊严。面对刑事案件,当事人和家属应当:

1. 尽早聘请专业律师:让律师在第一时间介入,提供专业法律帮助。

2. 坚持证据裁判原则:无论是否认罪,都要以证据为中心,坚持法定的证明标准。

3. 理性看待“态度”价值:认罪态度好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成为“雪中送炭”。

我想起甘肃高院2014年对40余名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的案例,其中陈琴琴故意杀人案,二审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充分体现了疑罪从无原则的落实。

司法的公正不是天上掉馅饼,它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在刑事案件中,态度要有,但底线更不能丢。否则,不仅可能让自己蒙冤,还会助长司法实践中的不规范现象。

签字十秒钟,影响一辈子。在决定认罪前,请务必三思而行,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让法律成为你的铠甲而非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