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人抢1个公务员岗!企业缺人招不到,问题出在哪?

发布时间:2025-10-07 00:01  浏览量:1

2025年国考报名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被惊到了:341.6万人抢不到4万个岗位,平均86个人争1个名额,有些热门岗位更是一万多人挤破头。可另一边,很多企业却在犯愁,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技术岗、管理岗常年挂着招聘信息,就是招不到合适的人。一边是考公的人潮挤不动,一边是企业招工急得跳脚,这对比也太明显了。

其实大家扎堆考公,真不是单纯就喜欢体制内,更多是怕了就业市场的“没谱”。但咱们得想明白,健康的就业环境,不能只靠体制内岗位托底,更得靠企业就业撑起来——要知道民营企业可是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说是就业“主力军”一点不为过。所以说,让考公热慢慢降温,让企业就业重新变成“香饽饽”,才是解决现在就业“一边挤一边缺”的关键。

一、为啥都爱考公?不是偏爱稳定,是怕了风险

年轻人一门心思扑在考公上,可不光是“求稳”俩字能说清的,背后藏着好几层实在的顾虑。

首先是就业市场的波动,把大家逼得更想找个“铁饭碗”。前几年互联网、教培行业调整,不少干了好几年的白领说被裁就被裁,没了收入来源,家里的房贷车贷都没法还。这事儿让很多人看清了:不稳定的工作,再光鲜也没底。而公务员不一样,只要不犯大错、不违纪,就不用担心失业,在波动的市场里,这份“踏实”太稀缺了。再加上每年应届生都在增,2025年都破千万了,可企业里好岗位的增速没跟上,考公就成了很多人眼里的“保底选项”——就算考不上,也比瞎找份工作再被裁强。

其次是企业就业的“短板”太扎眼,让人没法放心选。很多中小微企业,不光起薪比体制内低,福利更是差一大截:有的不交公积金,有的社保按最低标准交,甚至连年终奖都要看老板心情,说没有就没有。更让人没奔头的是职业发展:不少企业根本没培训,新人进了公司全靠自己摸索,干了三四年还是做基础工作,问领导“以后能往哪走”,得到的答案不是“好好干”就是“看机会”,这种模糊劲儿,谁能熬得住?反观体制内,工资怎么涨、职级怎么升、什么时候有培训,都有明确规定,对比下来,大家自然更倾向后者。

最后就是身边的氛围推着人跟风。不管是亲戚朋友嘴里“谁谁家孩子考上公务员,一辈子不用愁”,还是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一年上岸”广告,再加上宿舍里室友都在刷题、同学群里天天聊备考,就算你本来对考公没兴趣,也会跟着慌——别人都在考,我不考是不是就落后了?有个应届生就跟我说,他本来想进企业做专业相关的工作,可看到身边人都在备考,自己也跟着买了教材,最后备考了半年,既没考上公务员,也错过了企业招聘的好时机。

但这么多人扎堆考公,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不少年轻人把两三年的黄金时间都耗在备考上,明明有专业能力,却没机会用到工作里,这是人才的浪费;企业这边常年招不到新鲜血液,尤其是技术岗、创新岗缺人,慢慢就没了活力;还有些基层公务员岗位,招进来的人本来就抱着“先上岸再说”的想法,根本沉不下心做事,也影响工作效率。所以说,让考公热降温,不是说公务员不好,而是要让企业就业也能拿出吸引力,让大家有的选。

二、企业就业为啥不“香”?差就差在三个“不踏实”

想让企业就业重新受欢迎,得先弄明白:它跟体制内岗位比,到底差在哪儿?我问了十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有几个在企业干了好几年的朋友,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三个“不踏实”。

第一个是收入福利不踏实,没安全感。这是最直观的差距。体制内除了基本工资,还有公积金、职业年金,有的地方还有餐补、房补,应届生去了,不少地方还能领人才补贴、帮着解决落户。可很多中小微企业呢?起薪本来就低,社保按最低标准交,公积金更是想都别想,甚至有的老板还会说“等公司赚钱了再给你补”,结果拖来拖去也没下文。更让人焦虑的是抗风险能力差,去年有个做互联网运营的朋友,公司说效益不好,直接降了20%的工资,没过多久又裁了一半人,他没被裁,但天天提心吊胆,生怕下一个就是自己。他说:“上有老下有小,就怕突然没收入,体制内至少不会这样。”

第二个是职业发展不踏实,没奔头。年轻人不怕刚开始赚得少,就怕干了好几年还是原地踏步。体制内哪怕是基层岗位,只要按规定做事,到了年限就能升职级,还能经常参加培训,学新东西。可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没什么培训体系,新人进公司,领导丢给你一堆活,怎么做全靠自己摸索,遇到问题问多了,领导还会不耐烦。有个做机械设计的朋友,在一家小企业干了三年,天天画同样的图纸,没接触过新项目,也没学过新软件,去年想跳槽,发现自己的能力跟行业脱节了,连面试都没通过。他说:“我问领导以后能不能往研发岗转,领导就说‘好好干,以后有机会’,可这‘机会’到底什么时候来,谁也不知道。”反观那些“专精特新”企业,因为要搞技术升级,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员工能跟着项目学东西,三五年就能从新人变成技术骨干,留存率比普通企业高多了。

第三个是权益保障不踏实,没靠山。体制内的考勤、休假、加班工资,都有明确的规定,很少出现“强制加班不给钱”“试用期随便辞退”的情况。可企业这边,尤其是小微企业,这类问题太常见了。有个刚毕业的女生,在一家传媒公司做文案,天天被要求加班到晚上十点,从来没给过加班费,她提了一句,领导就说“年轻人多干点怎么了”;还有人试用期快满的时候,公司说“不符合要求”,直接辞退,连补偿都没有,投诉到劳动部门,也因为证据不足,最后不了了之。大家怕的就是这个:万一权益受损,没人替自己说话,就算投诉了,也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不如选个有保障的。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能全怪企业。很多中小微企业本身利润就薄,一个月赚的钱,除去房租、原材料成本,剩下的没多少,确实没能力像国企央企那样给高福利;还有些企业老板,觉得“招人就是来干活的,花 money 搞培训、给福利,太不划算”,根本没意识到留住人才才能让企业发展。所以说,要填补这些差距,不能只靠企业自己,还得靠政策帮忙,靠社会一起发力。

三、怎么让企业就业重新“香”?三招就能见实效

让企业就业回归“香饽饽”,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行的,得从政策、企业、社会三个方面实打实做事,最后形成“企业有活力、岗位有吸引力、年轻人有奔头”的良性循环。

第一招,政策精准托底,既帮企业“减负”,也给求职者“兜底”。企业要是没活力,连生存都难,更别说吸引人才了,所以政策首先得帮企业轻装上阵。现在国家已经出了不少好政策:比如企业招失业青年,每人能领最高1500元的一次性补助;银行有专门的稳岗贷款,只要企业不裁员,就能拿到低息贷款;民营企业的员工现在也能评职称了,以前技术再好,也没地方评职称,现在通道打通了,大家干着也有动力。

接下来政策还得更“精准”:对小微企业,可再多给点社保补贴,比如企业交的那部分社保,再减免一些,帮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用税收优惠鼓励它们搞培训,比如企业花在员工培训上的钱,能多抵点税,这样企业就愿意花钱培养人了;对那些恶意欠薪、随便辞退员工的企业,得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查一起,让求职者知道“权益受损了有人管”,不用再担心“叫天天不应”。

第二招,企业主动升级,从“招人干活”变成“留人成长”。企业是提升就业吸引力的核心,得从根本上转变想法——以前总想着“怎么用最少的钱招最多的人”,现在得想着“怎么留住人、让员工跟着企业一起涨本事”。那些能留住人的企业,其实都没搞什么复杂的花样,就是做到了“物质+精神”双到位。

物质上,不一定非要给高薪,但得透明、稳定。比如有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企业,起薪比同行低一点,但明确说了“每年加薪不低于8%,五险一金全额交,年终奖按利润的10%分给员工”,反而比那些“起薪高但没保障”的企业更受欢迎,员工留存率常年在90%以上。精神上,关键是给员工清晰的成长路径。有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智能传感器的,把技术岗分成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首席工程师”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需要掌握什么技能、能拿多少工资、有多少培训机会,都写得明明白白,新人进公司,有老员工带,还能跟着项目做研发,很多年轻人干了三年就成了工程师,薪资翻了一倍多,根本不用羡慕体制内。

中小企业要是没能力自己搞培训、搭体系,也可以“抱团”:比如同一个行业的几家中小企业,一起建个共享培训平台,找行业专家来讲课,成本分摊下来,每家企业花不了多少钱;还能通过行业协会对接高校,搞“订单式培养”,比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就跟高校说,高校按企业的需求教学生,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企业不用再花时间培养,学生也不用担心“毕业即失业”。

第三招,观念正向引导,重新定义“好就业”。现在很多人觉得“只有考公才体面”,其实是观念太单一了,得让大家看到企业就业的价值,打破这种偏见。

一方面,要多讲点“企业里的成长故事”。现在很多企业岗位的含金量,一点不比体制内低:比如智能装备企业的研发岗,能参与国产替代项目,攻克“卡脖子”技术;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岗,能跟着项目搞创新,见证新产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岗,薪资比公务员高不少,还能实现专业价值。媒体可以多报道这些案例,比如“95后工程师在企业搞研发,三年拿下5项专利”“00后在‘专精特新’企业做技术,薪资超体制内两倍”,让年轻人知道“企业里也有大舞台”。

另一方面,要更新“成功的定义”。就业的本质,就是“人岗匹配”:有人性格沉稳、擅长服务,适合在体制内为群众做事;有人喜欢创新、敢闯敢拼,适合在企业里搞研发、做业务,这两种选择没有高低之分,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就是好就业。学校得早点做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找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别等到毕业才迷茫;长辈也得放下“稳定才是好工作”的执念,别再逼着孩子考公,尊重他们的选择——毕竟孩子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干得长久、干得出色。

四、降温不是目的,要的是“多元共赢”的就业生态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考公热能不能降温,关键看企业就业能不能变“香”——要是企业能给稳定的收入、清晰的成长路径、可靠的权益保障,年轻人自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而不是一窝蜂地去考公。

2025年已经有了一些好变化:在政策扶持下,“专精特新”企业新增的岗位比去年多了23%,高校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也回升了5个百分点。有个刚毕业的男生,本来跟着室友一起备考公务员,后来看到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招研发岗,不仅薪资高,还能参与技术项目,就投了简历,现在干了半年,已经能独立负责小模块的研发,他说:“比备考的时候有成就感多了,一点也不羡慕那些考上公务员的同学。”这些变化说明,只要找对方向、精准发力,企业就业的吸引力肯定能提上来。

更重要的是,企业就业的活力,直接关系到咱们经济发展的根基。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创造”,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新质生产力发展,都离不开企业里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要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企业、扎根行业,企业就能搞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得更好,进而创造更多好岗位,形成“企业发展—岗位增多—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到时候就业市场就不会再“一边挤一边缺”了。

最后想说,让考公热降温,从来不是否定体制内岗位的价值,而是要让就业市场回归“多元选择”的本质。以后要是有人愿意去政务大厅帮群众办业务,有人愿意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有人愿意在车间打磨好产品,大家各尽其才、各得其所——这样的就业生态,才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也是咱们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