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刘思齐追悼会:李敏李讷都未到场,四个孩子同框,场面感人

发布时间:2025-10-07 10:42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2年1月7日凌晨,烈士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女儿刘思齐老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92岁,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会定在了13日,地点选在了北京的八宝山。

那时候,北方还是寒冬腊月,天气冷得刺骨,但即便如此,13日当天,八宝山还是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人。

大家纷纷献上花圈和挽联,轻轻地放在刘思齐老人的遗像两边,算是为这位故人做的最后一点事情。

在大家心里,刘思齐老人的身份可不一般,她不仅是毛泽东主席的儿媳,更是革命烈士的后代,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

她的父亲刘谦初,是早期中共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了维护组织,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母亲张文秋,也是中共的早期党员,被大家尊称为“共产主义战士”。

后来,刘思齐老人还成了毛主席的儿媳,跟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关系好得不得了。

不过,在刘思齐老人的追悼会上,这两个小姑子因为年纪大了,没能亲自到场,只能送上花圈和挽联来表达哀悼之情。

虽然刘思齐老人后来改嫁了,但她跟李敏和李讷这两个小姑子的感情并没有因此变淡,她们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感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刘思齐老人的第一任丈夫——毛岸英。

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战场上,毛岸英正专注地处理着已经签发的战斗电报,可谁能想到,美军飞机突然对志愿军总部进行了轰炸,毛岸英就这样不幸牺牲了。

而在遥远的地方,他家中还有一位年仅20岁、满心期待他归来的新婚妻子,她就是刘思齐,也是毛泽东的儿媳。

说起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相识,那还得追溯到更早的时候,毛岸英对刘思齐可谓是一见钟情。

初次见面时,毛岸英24岁,刚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与两名苏联医生一同回国,尽管他在苏联待了近十年,但中国话依旧说得十分流利。

他为人随和,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刘思齐眼中,就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大哥哥。

而刘思齐呢,她梳着辫子,眼睛大大的,也一下子就吸引了毛岸英的目光,两人情投意合,都想要领结婚证。

但当时解放区有法律规定,结婚得达到一定年龄,女方得满18周岁,男方得满20周岁,那时候,刘思齐还没满18岁呢。

毛泽东知道后,对他们说:“你们得守法,不能因为我是毛泽东的儿子,就有啥特殊。”

一开始,毛泽东是不同意他们立刻结婚的,毛岸英琢磨了好几天,最后想通了,觉得父亲说得在理。

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更应该依法办事,给人民做个好榜样,于是,他主动向父亲作了检讨。

时间一晃到了1949年9月,刘思齐终于年满18周岁,达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在征求了刘思齐母亲张文秋和毛泽东的意见后,两人在中南海举行了婚礼。

这场婚礼被人们称为“最高规格,最低场面”,说它规格高,是因为出席婚礼的都是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刘少奇这样的伟人,更何况新郎的父亲还是毛泽东呢。

可说它场面低,是因为既没有迎亲队,也没有礼金,更没有大操大办,就像当初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婚礼一样,这其实更像是一场温馨的家宴,没有华丽的装饰,有的只是大家朴实无华的祝福和真挚的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以为能迎来和平与安宁,可没想到,朝鲜战争的战火竟烧到了我国的边境线。

那时候,国内百废待兴,到处都是需要重建和发展的地方,但面对这场威胁国家安全的战争,我们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兵抗击。

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和240万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一起,跟随彭德怀将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踏上了异国的战场。

1950年11月25日,一个让人痛心的日子,毛岸英在朝鲜战争中不幸牺牲,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51年1月2日,周总理才将这个噩耗通过电报告知了毛泽东。

后来,毛泽东的警卫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毛泽东呆呆地坐了好几分钟,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只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仿佛在烟雾中寻找着答案和力量。

“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人不禁泪目,也让人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为有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以身作则的领导人而感到荣幸。

此时的刘思齐,对丈夫的牺牲还一无所知,当初毛岸英离开时,并没有告诉她自己要去打仗,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

那里通讯不便,可能不会给她写信,刘思齐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选择了相信丈夫。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思齐每周都会如约来到毛主席身边,陪他一起吃饭、聊天,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毛岸英的存在。

1953年春天,刘思齐偶然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毛岸英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穿着朝鲜志愿军的军装,站在朝鲜半岛上,那一刻,她恍然大悟,原来丈夫是去前线打仗了。

她急忙拿着报纸去询问毛主席,毛主席沉默了很久,才告诉她:“岸英是去当翻译官的。”想着翻译官至少不会上战场打仗,刘思齐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了一些。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1953年8月,当她看到中国志愿军已经陆陆续续归国,却仍然没有看到丈夫的身影时,她的心再次紧绷起来。

她预感到,可能发生了最坏的事情,“爸爸,我已经两年八个月零18天没有收到过岸英的任何消息了!”

这是刘思齐一进门对毛主席说的话,那一刻,毛泽东才终于告诉她,毛岸英已经牺牲在朝鲜战争中了。

这个消息对刘思齐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她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所有的思念和担忧在这一刻化作了嚎啕大哭。

这两年八个月零18天的等待和期盼,终于在这一刻彻底释放了,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生活对她来说,瞬间变得灰暗无光。

毛主席看着女儿如此痛苦,心里也是万分难受,他不忍看她终日沉陷在悲伤当中,于是特意安排她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深造,希望她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学习,这两年期间,她与毛主席也不断地有书信往来,毛主席在信中总是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俨然把她当作了自己的亲女儿来疼惜。

在莫斯科学习的两年里,刘思齐仍然被毛岸英牺牲的阴霾所笼罩,再加上莫斯科天气寒冷,她的身心都备受煎熬,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

1961年秋天,她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某部从事翻译工作,此时,距离毛岸英去世已经过去了很久,刘思齐也从当年的18岁少女迈入了而立之年。

在这11年的日日夜夜里,刘思齐都是一人度过,孤独冷清,身边没有知己相伴,毛主席看着她这样,心里也是心疼不已,多次劝她找个男友,开始新的生活。

1961年6月13日,毛主席提笔给刘思齐写了一封家书,信中提到让刘思齐忘掉过去,开始新的生活,这封信充满了毛主席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他希望刘思齐能够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刘思齐被毛主席的真情实意所打动,也决心要告别过去的自己,重新好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最终,在时任空军副司令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的介绍下,她认识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杨茂之,毛主席对杨茂之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了解之后,才安排了刘思齐与杨茂之见面。

在两人相处交流一段时间后,刘思齐觉得杨茂之为人诚恳、踏实可靠,于是同意了与他结婚。

1962年2月,刘思齐与杨茂之在北京南池子举办了婚礼,这场婚礼虽然简单朴素,但却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刘思齐再嫁,最开心的莫过于毛主席了,在这12年时间里,他亲眼见证了刘思齐从痛苦中走出,重新获得新生的过程,如今,她能再次获得自己的幸福,毛主席也是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杨茂之也深知刘思齐对毛岸英的感情,并且十分理解,在两人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他们一致决定将其取名为“杨小英”,以此来纪念毛岸英。

这个名字不仅是对毛岸英的怀念和敬意,也是对两人爱情的见证和传承。

都说民国爱情十有九悲,在战火连天的年代里,千万中华民族儿女都将儿女私情放在了国家大义之后,舍小家以安定大家。

刘思齐女士在2004年的采访中说道:“也许我和毛岸英只有一年婚姻的缘分,然而这一年的缘分却换来了一生的思念。”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心声,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宁。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劝儿媳刘思齐改嫁:是时候了2013年07月05日

海峡都市报 ——痛别!她于凌晨逝世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