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并不是殷商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5-10-07 14:25  浏览量:1

殷墟不仅仅有殷商甲骨文

作者:翁卫和

一、问题的提出:殷墟文字的时代误读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文字体系的代表,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然而,如果我们从文明的连续性视角审视这一结论,就会发现这一认定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

殷墟出土的文字固然以殷王朝为主体,但它绝不可能是“殷商独生”的产物。华夏文明自古绵延不绝,若殷墟文字真如某些学者所言,是从“零”起步的孤立现象,那就等于否定了夏禹、虞舜、唐尧及三皇五帝等早期文明阶段的精神与制度积淀。这显然违背了中华文明自身的历史规律。

换言之,殷墟的文字应当有传承、有源头、有积累,它承载着夏及夏以前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字记忆与文化脉络。

二、文明的连续性:华夏文化的本体逻辑

华夏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不在于王朝的更替,而在于文化精神的传承。它是“人本创造、神本共建”的文明体系,是以宗教信仰为核心、以王朝政治为主干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

在这个体系中,存在一套高度稳定的文化法则:

• 敬天法祖,天人合一;

• 崇德尚礼,王权执中;

• 农耕为本,族群共融。

祖先崇拜、王崇拜、神崇拜与民族崇拜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这种结构确保了华夏文化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在空间上的扩散力,使得“断代”的假设难以成立。

殷墟之文字,正是这一精神体系的产物。它并非突如其来的创新,而是长期文明积淀下的结果。

三、文字的传承:从图象到制度的演进

如同从良渚玉琮的符号体系、陶寺陶文的图形符号、二里头的纹样体系,再到殷墟的甲骨文字,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渐进的过程:

图象 → 符号 → 文字 → 制度化书写。

殷墟的甲骨文正处于这一体系的“总结阶段”——它把前人积累的图腾、图符、祭祀记录、部族标识系统化、符号化,成为王朝文书和祭祀仪式的语言工具。

换句话说,殷墟甲骨文是华夏文字的一个高峰,而不是起点。它包含了更早期的书写传统,既有夏代“祭辞文字”的遗痕,也有虞、尧时期象形信号的延续。

四、以“妇好墓”为例:文字释读的历史错位

“妇好墓”的出土,被视为殷墟考古的重要里程碑。但其铭文解释长期陷于“殷商框架”之中,忽视了文字系统的历史层积。

铭文中许多符号,形态上早于典型的殷文规范,有的甚至呈现出图画文字特征——这说明它们可能源自殷前。将这些符号一律解释为“殷文”,不仅简化了问题,更掩盖了文字系统的多元成因。

殷墟铭文之中,其实隐藏着一条“殷前文字链”:

• 与夏文化礼制相关的词根与图形;

• 与水崇拜、天象崇拜相关的象征符号;

• 与宗庙、祭祀相关的族徽与语素。

这些都表明,殷墟铭文是一个“叠加文本”,既记殷,也承夏,更存远古象征的余脉。

五、文字与文明:延续而非替代

王朝的更替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断裂。殷人继承了夏的制度与礼法,也继承了其文字传统。甲骨文中的诸多词汇与符号,能在夏代青铜铭记、陶文、玉刻中找到源头。

文明的延续是“形变而神不变”。

• 夏人的“玄圭”“玄鸟”之象,转化为殷人的“帝喾”“玄鸟生商”;

• 夏的“天命观”与“祭祀礼”,演化为殷的“祖先崇拜”与“王权神授”。

因此,殷墟文字的核心,不是“殷商文字”,而是华夏早期文明体系的共同文字。它是一种复合体,既体现了殷人的书写风格,也保存了更古老的文化符号。

从“断裂史观”回到文明自信

如果我们只把殷墟文字理解为“殷商甲骨文”,就等于人为割裂了华夏文明的血脉。殷墟不是文明的开端,而是文明的延续。

正因为有夏、虞、唐尧、三皇五帝等文明基础,殷人才能建立文字制度、祭祀体系与史官传统。殷墟的甲骨,不是起点,而是证明——证明华夏文明的深厚根基与不绝传承。

王朝更替之下,殷商安能独生?

殷墟,不仅仅有殷商甲骨文——

它有更久远的记忆,更古老的语言,更连续的文明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