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彭雪枫扶上马的“小鬼”窦保轩(张学奎)

发布时间:2025-10-08 03:31  浏览量:1

2025年4月3日清晨,清明节前夕,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窦保轩,特意换了身洗得干干净净的银灰色新四军军服,在女儿窦秀云陪伴下,驱车250多公里,来到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彭雪枫烈士陵园。在彭雪枫墓前,窦保轩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默哀片刻后,再次抬手敬了一个礼,并深情地说道:“彭师长,您好!‘小鬼’又来看您啦。当年,您鼓励我‘好好干’,几十年来,我没有给您丟脸啊。”在接待人员的陪同下,老人参观了彭雪枫的起居室和纪念馆。看着彭雪枫生前用过的马鞍子和指挥刀,老人频频颔首。听讲解员介绍彭雪枫牺牲的经过时,老人泪流满面。

这已是窦保轩连续第3年从安徽萧县赶到江苏泗洪,为彭雪枫扫墓。年近百岁的老人为何不辞辛苦,如此执着呢?故事还要从80多年前说起……

彭师长的大青马让给“小鬼”骑

1928年,窦保轩出生在安徽萧县的蔡庙村,家中一贫如洗,全靠父亲编织芦席维持生计,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1943年,抗日的烽火燃遍豫皖苏边区。8月底,新四军四师进驻蔡庙村附近的李庄。指战员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帮助农民干农活。当时的村头巷尾回荡着抗日歌曲,乡亲们传诵着顺口溜:“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看着村里的青壮年踊跃加入新四军,15岁的窦保轩心潮澎湃。在征得父母同意后,自己也跑去报名。征兵人员看他年龄小,要他过两年再来;但窦保轩软磨硬泡,最终成为了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一营一连的一名战士。部队枪支紧缺,连里只发给窦保轩一把马刀。

从此,窦保轩同战友们一同出操训练,跟着教官学拳、练刀。尽管年龄小、身子弱,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完成每一个训练项目。

1944年3月上旬的一个下午,窦保轩所在部队从萧县向河南永城进发。身背大刀、行囊的窦保轩,在走了六七公里路后,又累又热,落在了队伍后边一大截。正吃力行走间,一位骑着大青马的新四军指挥员在他身边下了马,关切地问道:“小鬼,咋掉队了?”“累啦,跟不上。”窦保轩回答道。那位指挥员又问窦保轩家住哪里,多大年龄,所在部队,并勉励道:“小鬼,好好干。”临了以命令的口吻说:“小鬼,上马。”他边说边扶着窦保轩骑上了大青马。旁边牵着缰绳的警卫员李德新悄悄告诉窦保轩,这位让他骑马的正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窦保轩心头一热,彭雪枫那句“好好干”的教诲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小鬼”奋勇杀敌,立功受奖

窦保轩回忆道,自参军到抗日战争胜利,他参加了数十次对日伪军的战斗。虽然他年龄小,但在班里、排里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一上战场,彭雪枫那句“好好干”的嘱托便萦绕在耳畔。

一次,窦保轩所在的连队驻扎在皖北濉溪县的铁佛寺。黎明时分,连队遭到了日军的偷袭,仓促突围。窦保轩刚冲出屋门,就迎面撞上一名日军,对方挺起刺刀向他狠狠刺来。窦保轩一闪身,刺刀扎在了一棵树上。在敌人拔出刺刀的刹那间,窦保轩抡起马刀,奋力向敌人砍去,手起刀落,日军应声倒下。1943年冬的一个晚上,窦保轩所在的连队突袭涡阳县龙山集南的日军据点。战斗结束后,大家发现窦保轩不见了,班长让副班长前去寻找。黎明时分,副班长在驻地村外的旷野里,遇到了踉踉跄跄走来的窦保轩,他肩上扛着一挺10多公斤重的歪把子机枪。原来,部队在撤出战斗时,窦保轩落了单,他碰到了一个身负重伤的日军,便奋力夺下机枪,扛了回来。旅里在龙山集开庆功会,旅长张震高兴地抱着窦保轩在台上转了三圈,大声说道:“你有种,他有种,咱们的窦小鬼最有种。”张震为窦保轩发了奖:1件白衬衣,1条毛巾,1把牙刷,1袋蝴蝶牌牙粉,1本日记本,5支铅笔。全团战士热烈地为他鼓掌。

令窦保轩最为痛心的是得知彭雪枫牺牲的消息。1944年9月下旬的一天,窦保轩偶然见到彭雪枫的警卫员李德新,只见李德新神情忧郁,闷闷不乐。“德新哥,你咋这样子?”窦保轩问道。李德新比窦保轩年长两岁,还给他牵过马,二人成了好哥俩。李德新开始不愿说,但经不住窦保轩再三追问,只得告诉他彭雪枫在八里庄战斗中牺牲了。听闻噩耗,窦保轩抱着李德新失声痛哭。此后几天里,窦保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常常独自一人偷偷流泪。彭雪枫亲切和蔼的面容浮现在眼前,“好好干”的叮嘱回响在耳畔,他暗暗发誓,革命征途上,一定要按照彭雪枫说的去做。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窦保轩所在的新四军改编为华中野战军九纵,他被编入七十五团一营一连,手中的武器也由马刀换成了马枪。1946年9月,在沭阳战斗中,窦保轩所在连队和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的一部仅隔着一条大沟,我军在沟北,敌军在沟南。“那天晚上,天很黑,射击效果不好,我们就和敌人拼手榴弹。敌人向我方阵地上扔,我们向敌人阵地上扔。我们连的连长、指导员当场牺牲,我的左眼也被弹片炸瞎了。”窦保轩伤愈后,分到第三野战军七纵侦察大队,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又转到华东野战军军械后勤部负责保管弹药。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神州大地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窦保轩第一时间报名,要求入朝参战。组织上考虑到窦保轩左眼失明,劝说他就别去了。窦保轩说:“我四肢健全,射击、扔手榴弹都不碍事。”在窦保轩的坚持下,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1951年3月,窦保轩所在的二十五军入朝作战。在大黑山阵地的坚守战中,虽然指战员们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可在敌人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下,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排长就牺牲在窦保轩身旁,他的左手也被炸伤,但指战员们依然用生命坚守阵地,不后退一步。“那个惨劲,不能说呀,咱的武器落后,吃了大亏。”忆及当年的战斗,老人不禁泪水涌出了眼眶。

奉献乡里,晚霞生辉

1952年,窦保轩脱下军装,回到家乡萧县,当地党政部门安排他担任乡武装部部长一职,但他没有答应,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难以胜任,于是就回家种地了。脱下军装的窦保轩仍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本色,在田间地头的70多个春秋,犁地耙田、收割打场他样样在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不顾伤残之躯,和生产队的年轻人一道,到宿县新汴河工地和江苏睢宁双沟切岭工地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常年的征战和劳作使窦保轩的腰伤日益严重,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了,闲不住的他又主动担起了生产队捡粪积肥的活儿。

窦保轩有着助人解困的古道热肠。农闲时间,他利用自己的手艺专长,热情为乡亲们修锁、修鞋、缝补衣服。周姓邻居家人口多,住房紧张,他主动让出半亩宅基地给周家盖房子,而自家4口人则挤在两间草房子里。谢姓村民盖房子缺少房料,他又把家里的木棒、芦苇给送过去。杜姓村民的孩子患病,医疗费不足,他不仅为其垫付医药费,而且奔波50多公里,帮着把孩子送到徐州诊治。

日月交替中,窦保轩进入了暮年,虽行动不便,但有些人、有些地方始终让他念念不忘。在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烈士陵园,他和老战友共叙往昔岁月。在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他瞧遍每一间展室。2023年10月,这位从未去过北京的老人,终于在女儿和外孙的陪伴下实现了心愿。老人在天安门广场看了升国旗,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此同时,老人对自己的老师长彭雪枫的思念与日俱增。自2023年起,每年清明节,窦保轩都要不辞奔波辛苦,坚持到泗洪半城祭拜彭雪枫,并表示:只要我活着,以后每年清明都要来看老师长。女儿窦秀云说:“爸爸去的这些地方,特有的动作就是行军礼。”这个简单的动作,承载着一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最深沉的情感。

晚年的窦保轩始终不忘传承红色薪火。他常常给乡亲们和前来造访的上海、徐州、亳州、淮北等省内外的志愿者讲述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老人萌生了借助网络平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想法。在亲人的帮助下,老人开始通过短视频向年轻人讲述自己参军参战的故事。有人关切地劝他别太劳累,他笑着说:“累啥哩,彭师长教我‘好好干’,我要活到老干到老。”窦保轩就这样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老师长彭雪枫的殷殷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