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信麾下有3大猛将,2人保卫曹操而战死,1人成三国名将青史留名
发布时间:2025-10-06 04:37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春天,黄河以北的风还透着寒意,泰山郡却已乱作一团。
各地黄巾余孽蠢蠢欲动,朝廷鞭长莫及,百姓四处逃难。
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泰山郡突然多出两万兵马。
不是官军,不是贼军,是鲍信自己招的兵。
一个东汉旧臣,骑都尉出身,退隐故里没几年,就又披挂上阵。
这事儿挺反常。
当时大多数地方豪强都在观望,谁都不愿意轻易动手,怕站错队。
可鲍信不一样,他不但拉起兵马,还主动去找了一个刚刚起兵、连个正式官职都没有的小将军。
那人叫曹操。
谁都没想到,这一步,改了三个人的一生——也许,还不止三个人。
鲍信为什么选曹操?这事儿说起来,要从他早年在朝中任职说起。
鲍信在洛阳时就认识曹操,对这个人印象很好。
干练,有胆识,不附权贵。
可那时候曹操还只是个屯骑校尉,没什么根基。
东汉末年这种人太多了,鲍信却偏偏记住了他。
等到董卓进京,架空皇帝,烧了洛阳,天下彻底乱了。
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十八路诸侯对外说是讨董,实际上各打各的算盘。
袁绍打着盟主的旗号,袁术拉拢孙坚,公孙瓒自立为王,韩馥窝里横……说是联盟,其实一盘散沙。
曹操那时候刚从陈留起兵,兵不过五千,粮草也紧张。
可鲍信一看机会来了,立刻带着弟弟鲍韬,还有一批老部下,带兵投奔。
那年是公元190年。
这一步不光是投人,更是背水一战。
鲍信把兖州的地盘也交了出来,劝曹操接任兖州牧。
地方官员万潜等人本来还犹豫,是鲍信带头去东郡迎接曹操。
说白了,这不是普通的支持,是彻底押注。
曹操也没让他失望。
很快,曹军在兖州站稳脚跟,开始反攻黄巾残部。
可真正的考验,是在次年春天。
那时候,董卓已经带着天子逃往长安,烧光了洛阳。
十八路诸侯多数停了手,没人敢追。
只有曹操决定继续西进,直捣长安。
鲍信和鲍韬兄弟俩,二话不说就跟着去了。
还有一个年轻将领也在队伍里,他叫于禁,是鲍信在泰山郡收的兵,那时候才刚刚崭露头角。
可是计划刚到荥阳汴水一带,就出事了。
董卓早就布好了伏兵,派大将徐荣设下埋伏。
曹操的部队一下子陷入重围。
那场仗打得极惨。
曹操几乎被俘,是鲍信带人死战,才把他从包围圈里救了出去。
鲍韬在混战中阵亡,鲍信自己也身中数刀,撑到夜里才咽气。
死的时候才四十一岁。
于禁在那场战斗中也受了伤,后来因为表现突出,被曹操提拔为军司马,从此步入核心将领行列。
站在事后的角度看,这一仗虽然输了,却保住了曹操,也让他彻底信任了鲍信的旧部。
从此以后,于禁一路升迁,参与征伐吕布、张绣、袁绍等多场战役,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曹操对他极为倚重。
有一次,为了救援曹仁,曹操将七军三万人交给于禁独自统领。
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能让一个将领独立带这么多兵,不是一般的信任。
很多人只记得于禁后来的“降吴”之事,却忽略了他早年一路打出来的本事。
更少有人记得,是鲍信在黄巾之乱时把他带进了这条路。
鲍信的牺牲,不只是救了曹操一命,更是让曹操在兖州彻底站住了脚。
没有兖州,就没有后来的官渡之战;没有鲍信,就没有兖州。
说到底,他不是一个为了功名出山的人。
他本可以当个地方强人,甚至自立为王。
可他选了把命押在一个年轻人身上,然后死在了他身边。
鲍信死后,曹操痛哭,亲自下令厚葬,还授予其子鲍恢官职。
可惜鲍恢资质平平,没能继承父志。
从那以后,这个名字在史书里出现得越来越少。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魏书》,《四库全书》本,乾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