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住”和“行”—— 三十七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
发布时间:2025-10-08 21:02 浏览量:1
习近平的“住”和“行”
—— 三十七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在生活上跟基层干部没啥区别”》
“住”与“行”是我们生活里的寻常坐标,藏着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偏好,也映照着处事节奏与生活理念,关乎个人生活质量的选择。但对领导干部而言,“住”与“行”早已超越了这些意义——居所和出行方式不仅是个人作风的直观体现,更连着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对党风政风的观感,每一处选择背后,都是衡量干部是否践行初心使命、坚守廉洁自律的重要标尺。曾在正定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崔时欣,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住”和“行”,一个个经典场景充分呈现了习近平的生活细节与工作理念,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
办公室里的简朴生活
崔时欣回忆,1982年春天,习近平初到正定县委时,办公室兼宿舍的房间里仅有一张木板床、两个旧书桌和几个简易书架。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渐增多的书籍——从最初单薄的书橱到后来需要双倍容量的藏书空间,这些书籍见证了他白天处理政务、深夜学习思考的常态。办公室里没有安装电话,与外界联络只能通过县委办和组织部的摇把式公用电话,这种近乎原始的办公条件反而让他更专注于实地调研。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保持共产党人本色。”简朴、简约甚至简单,不仅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党员干部来说,更是应当坚守的作风要求和政治要求,保持生活简朴,维护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在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
文件整理中的工作哲学
崔时欣还回忆了一个细节,习近平有个独特的工作习惯:将待办文件按紧急程度、业务类别分门别类摆放,形成自己特有的处理系统。这个细节被偶然打乱后,他非但没有责备整理房间的服务员,反而温和地解释工作方法差异,他还对工作人员说:“没关系,你也不知道嘛。以后文件就不用收拾了,擦擦桌子就行了。”这样既简化了清洁要求,维护了工作秩序,又照顾了他人感受,这种宽容背后体现的是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尊重,也彰显出成熟领导者的管理智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浓茶成为习近平提神醒脑的标配,而服务员每天准备的热水壶旁,却常能看到习近平亲自去水房打水的身影,这是一种打破职务界限的平等作风,更是领导干部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让身边工作人员记忆犹新。其实,领导干部的权威从来不是靠“盛气凌人”来树立的,而是靠以身作则的担当、尊重下属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的。动辄随意指责,本质上是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的体现,既容易掩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会拉远与下属、与群众的距离。唯有摒弃“官本位”思维,多些平等沟通、多些正向激励,才能凝心聚力一起把工作做好,才能团结大家心无旁骛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目标努力奋斗,也更能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拥护。
自行车上的调研足迹
据崔时欣说,当时县委唯一的吉普车要服务多位领导,而习近平大多数时间则是选择骑自行车下乡的。那辆老式二八自行车穿梭在正定的田间地头,车辙印里沾满泥土与露水。当车辆不足成为调研障碍时,他创新性地提出从北京购买旧车翻新的方案。这种变废为宝的节俭智慧,与他后来将车辆奖励给先进乡镇的做法一脉相承——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树立正确导向。艰苦朴素的作风与骑着自行车访民情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正定干部群众心中。如今,随着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自然就有了更多便捷的选择,但无论出行条件如何更新、改善,都应该摒弃特权思维、拒绝形式调研、传承艰苦奋斗本色,唯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才能察实情、解难题,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文/学习大军,2025年10月8日):xuexida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