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员外义抚螟蛉子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5-10-09 08:43  浏览量:1

张员外义抚螟蛉子①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节选)

【前情介绍】宋朝时,刘天瑞之子刘安住与李社长之女由两家指腹为婚。后因天灾,天瑞夫妇带幼年安住逃荒,与兄刘天祥请李社长作见证,立合同文书。文书上详细记录了家产的分配说明,兄弟俩各执一份。到山西后,刘天瑞夫妇病逝,安住被张员外(张秉彝)收养。多年后,安住回乡认亲,伯母杨氏(刘天祥的二婚妻子,带一个女儿嫁过来)觊觎家产,骗走安住的文书并打伤他。李社长撞见安住,认出女婿,带他找包拯告状。

次日清晨,李社长写了状词,同女婿到开封府来。等了一会,龙图已升堂了,①但见:冬冬衙鼓响,公吏两边排。阎王生死殿,东岳吓魂台。

李社长和刘安住当堂叫屈,包龙图接了状词。看毕,先叫李社长上去,问了情由。李社长从头说了。包龙图道:“莫非是你包揽官司,教唆他的?”李社长道:“他是小人的女婿,文书上原有小人画押,怜他幼稚含冤,故此与他申诉。怎敢欺得青天爷爷!”包龙图道:“你曾认得女婿么?”李社长道:“他自三岁离乡,今日方归,不曾认得。”包龙图道:“既不认得,又失了合同文书,你如何信得他是真?”李社长道:“这文书除了刘家兄弟和小人,并无一人看见。他如今从前至后背来,不差一字,岂不是个老大的证见?”包龙图又唤刘安住起来,问其情由。安住也一一说了。又验了他的伤。问道:“莫非你果不是刘家之子,借此来行拐骗的么?”安住道:“老爷,天下事是假难真,如何做得这没影的事体?况且小人的义父张秉彝广有田宅,也够小人一生受用了。小人原说过情愿不分伯父的家私,只要把父母的骨殖葬在祖坟,便仍到潞州义父处去居住。望爷爷青天详察。”包龙图见他两人说得有理,就批准了状词,随即拘唤刘天祥夫妇同来。

包龙图叫刘天祥上前,问道:“你是个一家之主,如何没些主意,全听妻言?你且说那小厮,果是你侄儿不是?”天祥道:“爷爷,小人自来不曾认得侄儿,全凭着合同为证。如今这小厮抵死说是有的,妻子又抵死说没有,小人又没有背后眼睛,为此委决不下。”包龙图又叫杨氏起来,再三盘问,只是推说不曾看见。包龙图就对安住道:“你伯父伯娘如此无情,我如今听凭你着实打他,且消你这口怨气。”安住恻然下泪道:“这个使不得!我父亲尚是他的兄弟,岂有侄儿打伯父之理?小人本为认亲葬父、行孝而来,又非是争财竞产,若是要小人做此逆伦之事,至死不敢。”包龙图听了这一遍说话,心下已有几分明白。②诗云:包老神明称绝伦,就中曲直岂难分?当堂不肯施刑罚,亲者原来只是亲。

当下又问了杨氏几句,假意道:“那小厮果是个拐骗的,情理难容。你夫妻们和李某且各回家去,把这厮下在牢中,改日严刑审问。”刘天祥等三人,叩头而出。安住自到狱中去了。杨氏暗暗地欢喜,李社长和安住俱各怀着鬼胎,疑心道:“包爷向称神明,如何今日到把原告监禁?”

却说包龙图密地吩咐牢子每,不许难为刘安住;又吩咐衙门中人张扬出去,只说安住破伤风发,不久待死。又着人往潞州取将张秉彝来。不则一日,张秉彝到了。包龙图问了他备细,心下大明。就叫他牢门首见了安住,用好言安慰他。次日,签了听审的牌,又密嘱咐牢子每临审时如此如此。随即将一行人拘到。包龙图叫张秉彝与杨氏对辩。杨氏只是硬争,不肯放松一句。包龙图便叫监中取出刘安住来。只见牢子回说道:“病重垂死,行动不得。”当下李社长见了张秉彝,问明缘故不差,又忿气与杨氏争辩了一会。又见牢子来报道:“刘安住病重死了。”那杨氏不知利害,听见说是“死了”,便道:“真死了,却谢天地,倒免了我家一累!”包爷吩咐道:“刘安住得何病而死?快叫仵作人相视了回话。”仵作人相了,回说:“相得死尸,约年十八岁,太阳穴为他物所伤致死,四周有青紫痕可验。”包龙图道:“如今却怎么处?倒弄做个人命事,一发重大了。兀那杨氏!那小厮是你甚么人?可与你关甚亲么?”杨氏道:“爷爷,其实不关甚亲。”包爷道:“若是关亲时节,你是大,他是小,纵然打伤身死,不过是误杀子孙,不致偿命,只罚些铜纳赎。既是不关亲,你岂不闻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他是各白世人,你不认他罢了,拿甚么器仗打破他头,做了破伤风身死。律上说:‘殴打平人因而致死者抵命。’左右,可将枷来,枷了这婆子!下在死囚牢里,交秋处决,偿这小厮的命。”只见两边如狼似虎的公人,暴雷似答应一声,就抬过一面枷来,唬得杨氏面如土色,只得喊道:“爷爷,他是小妇人的侄儿。”包龙图道:“既是你侄儿,有何凭据?”杨氏道:“现有合同文书为证。”当下身边摸出文书,递与包公看了。③正是:本说的丁一卯二,生扭做差三错四。略用些小小机关,早赚出合同文字。

包龙图看毕,又对杨氏道:“刘安住既是你的侄儿,我如今着人抬他的尸首出来,你须领去埋葬,不可推却。”杨氏道:“小妇人情愿殡葬侄儿。”包龙图便叫监中取出刘安住来,对他说道:“刘安住,早被我赚出合同文字来也。”安住叩头谢道:“若非青天老爷,真是屈杀小人!”杨氏抬头看时,只见容颜如旧,连打破的头都好了。满面羞惭,无言抵对。包龙图遂提笔判曰:刘安住行孝,张秉彝施仁,都是罕有,俱各旌表门闾。李社长着女夫择日成婚。其刘天瑞夫妻骨殖,准葬祖茔之侧。刘天祥朦胧不明,念其年老,免罪。妻杨氏,本当重罪,罚铜准赎。杨氏赘婿,原非刘门瓜葛,即时逐出,不得侵占家私。

判毕,发放一干人犯,各自还家。

众人叩头而出。张员外写了通家名帖,拜了刘天祥、李社长,先回潞州去了。刘天祥到家,将杨氏埋怨一场,就同侄儿将兄弟骨殖埋在祖茔已毕。李社长择个吉日,赘女婿过门成婚。一月之后,夫妻两口,同到潞州,拜了张员外和郭氏。已后刘安住出仕贵显,刘天祥、张员外俱各无嗣,两姓的家私,都是刘安住一人承当。可见荣枯分定,不可强求。况且骨肉之间,如此昧己瞒心,最伤元气。所以宣这个话本,奉戒世人,切不可为着区区财产,伤了天性之恩。④有诗为证:螟蛉义父犹施德,骨肉天亲反弄奸。日后方知前数定,何如休要用机关。

(节选自明代拟话本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①螟蛉子:指养子或过继的儿子。②拟话本:明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由文人模仿民间“话本”(说书人讲唱的底本)创作而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标题来看,小说既肯定了民间的义举和智慧,也赞扬了官府的公正担当,其中所含“官为民做主”的思想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的主题对比鲜明。

B.包龙图编造刘安住死亡的消息和“误杀子孙,不致偿命”的说法,让杨氏在权衡利弊之后承认了刘安住是她的侄子而非陌生人,这是其“智”的表现。

C.结尾刘安住与妻子完婚,继承两姓家产。这种大团圆式结局,契合了老百姓对中国传统正义观与伦理观的认同,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D.刘安住多次表现出对亲情孝道的看重及对财产的淡泊蔑视,尽管他的形象带有一定的脸谱化色彩,但其言行与命运走向却有力地承担起劝世功能。

7.关于小说中穿插的四处诗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运用比喻,把“公堂”比作“阎王殿”“吓魂台”,夸张地渲染出公堂的威严,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公堂的严肃和震慑力。

B.②③处运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概括、点评情节:②处夸包拯断案厉害,能分清是非,不轻易用刑;③处赞包拯略施小计便拿到合同。

C.④处“有诗为证”的“证”指的是印证前文劝诫世人的道理。诗句以凝练的语言将故事的劝世主旨再次点明,令人印象深刻。

D.这四首诗在整体上类似于说书人跳出故事,对故事进行“旁白”,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浓厚的互动氛围。

8.包拯审案富有智慧,请结合本文第二、三段概括说明。(4分)

9.有人认为包拯应该重罚刘天祥夫妇,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6分)

6.【答案】C

【解析】A项,“肯定了民间的……智慧”分析错误,小说肯定的是包拯的智慧。B项,“编造……‘误杀子孙,不致偿命’的说法”错误,“误杀子孙,不致偿命”是不是编造的从文中无法判断。D项,“蔑视”错误,由“况且小人的义父张秉彝广有田宅,也够小人一生受用了”等可知,刘安住并非蔑视财产。

7.【答案】B

【解析】“②处夸包拯……不轻易用刑”理解错误,“当堂不肯施刑罚”是指刘安住不肯殴打伯父。

8.【答案】①不轻信、不偏信。面对李社长和刘安住的申诉,包拯没有轻信,而是有针对性地提问,问李社长如何认得女婿,问刘安住是否借认亲行拐骗,初步判断证词可信度;之后还要听刘天祥夫妇的说法,全面听取证词。②巧试探,看本性。包拯故意让刘安住“着实打”伯父刘天祥,从当事人的本能反应中洞察真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应该重罚。

理由: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重罚能凸显包拯“执法严明”的特质。面对刘天祥夫妇霸占财产等恶行,严厉惩处能强化包拯作为正义象征的权威性。②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重罚能直接呼应“善恶有报”的核心。刘天祥夫妇的行为触及伦理底线,对等的严惩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因果逻辑,强化故事对正义的坚守和对恶行的警示,让主题表达更有力。③从戏剧冲突的角度看,重罚能增强情节张力。从反派嚣张作恶,到庭审对峙,再到最终重罚判决,人物命运的起伏更明显,能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提升故事的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我认为不应该重罚。

理由: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不重罚能让包拯的形象更立体。他不仅是铁面判官,也能体现“法理之外有情理”,表现出人性的复杂,避免沦为单一的“惩罚符号”。②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不重罚能让“善恶有报”的含义更丰富。严惩的确能维护正义,而引导犯错者悔改也是应有之义。对他们从轻处理,强调“知错能改”的可能性,传递出“教化优于惩戒”的深层价值观,让主题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③从情节的合理性角度看,不重罚更贴合“罚当其罪”的原则。杨氏虽图谋霸占财产、打骂刘安住,但并未造成致命伤害或无法弥补的损失,且后来杨氏也感到羞愧,并非彻底的恶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