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房企卷好房子,卷了个寂寞

发布时间:2025-10-09 09:06  浏览量:1

今年,“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整个行业都在加速入局。

可到底怎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对于这个问题,每家房企都有不同的理解,探索和创新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有不少房企,已经梳理出了比较亮眼的新体系。但与此同时,在这波热潮的快速席卷之下,也有一些开发商陷入了观念误区。

今年以来明源君走访了不少项目,几乎所有项目都在宣传自己是“好房子”,但能看出其中有一些项目对“好房子”的理解还是过于片面,甚至在探索方向和成本投入上有些跑偏了。

1

好房子宣传停留在营销层面

产品理念和品质并未改变

这一类楼盘大致想法是无论如何,先在宣传上跟上大潮流,把好房子的名头打出去再说。但实际上,在产品细节的优化、品质的提升,甚至是在客户研究方面,投入都是滞后的,甚至没有。

本质 上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完全把好房子当作一个可以借势营销的热点词在用,对于整个设计、工程环节并没有任何启发和推动。

个别大力宣传好房子概念的楼盘,客户一进到案场就被各类新奇词汇包围,比如入户光厅、全景舱、LDKB、全屋AI等等。

这些听上去都是非常好的概念,但再看样板房才发现,基本都是业内早就有的东西,没有什么新的升级。更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所谓的好房子宣传点,其实跟客户的真实需求和生活场景缺少关联。

比如有个楼盘喜欢宣传产品打造的全景舱,但社区只有两栋楼,园林面积非常小,外部城市界面也以城市道路为主,没有什么突出的景观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总是强调全景舱概念,客户根本感知不到价值。

又比如有些楼盘强调自己的产品搭载了全屋AI管家,但其实只是一个玄关边上的中控屏,只能简单控制空调和灯光,远远称不上管家的程度,更与AI没关系……

实际上,真正想做好房子,一定会伴随着实打实的设计和成本投入,才有可能体现出来品质的提升。

按照2025年3月正式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来看,结构成本、设施设备成本、绿建成本、智能化成本、适老化设施成本等方面的成本增加,是一定会产生的。

但开发商如果抱着侥幸心理,将旧卖点用好房子的名头进行包装,那和竞品的距离只会越拉越大。尤其是同行们都在加速卷品质的情况下,对这一类只拼噱头的楼盘,客户很容易看出差距。

跟上好房子大潮的唯一方法,就是积极行动、踏实做好研发,把产品功能性和品质的提升,通过合理的展示去传达给客户。

2

盲目模仿标杆项目

产品偏离客户的实际需求

在白热化的产品竞争中,最直接的应对方法就是对标标杆项目,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这本无可厚非。

但有些楼盘既想图快,迅速跟上浪潮;又想图省事,不想在研发环节多做研究。所以结果就是盲目模仿市场标杆,热销产品拿来就用,最终却发现本地客户根本不买单。

其实多年以来,地产行业在产品定位环节上,都多少存在经验主义的问题,竞品跟随策略风靡几十年,导致不少房企在做项目的时候,目标客户的面目完全是模糊的。

但这几年来,房地产已经倒向买方市场,客户的选择越来越多,个性化的、地缘化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这一趋势其实对房企的市场嗅觉与研发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仍有不少房企停留在过去的固有思维模式中,眼里总是盯着标杆和竞品,唯独没有客户。

随着好房子理念的普及、新设计规范的实施,以及改善时代的到来,这两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产品创新的标杆,引发了许多房企的复制潮。

然而在对标的同时,过于盲目的全盘照抄、偏离客户需求,是很致命的问题。

比如有些房企喜欢把好房子和第四代住宅划等号,曾有某北方楼盘盲目模仿市面上的标杆四代宅项目,做了许多错层大露台。

结果被大批客户吐槽,这种大露台在北方寒冷或沙尘天频繁的地区根本不适用。一旦寒冬大风天来临,露台基本无法使用;如果是风沙天气持续几天,露台更是无从清理,卖点愣是变成了槽点。

发生这样的问题,除了围绕四代宅标准本身的争议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开发商脱离了客户的实际需求,过于盲目的采用标杆项目的做法。

他们都忽略了好房子理念中一个最重要的内核,就是用户需求。这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好房子时代下,产品所有升级创新方向的核心驱动力和参照系。

所以明源君认为, 这其实是一个客研部门重新崛起的时代。越是强调以人为本,客研工作就越重要。

任何房企在宣传自己是好房子之前,都应该想想自己的产品是否做了扎实的市场调研?是否足够了解目标客户的真实生活场景?产品细节是否因地制宜,与本土生活习惯和气候条件相符?

其实许多头部房企都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比如华润、越秀等房企,现在的客研工作都已经越做越细,早已不仅停留在问卷层面,而是更多的采用入户深访的方式,近距离观察客户的生活场景,甚至还有高管带队亲自做深访调研。

还有不少房企正在积极采用数字化技术,来对海量客户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做出更理性、符合市场动向的产品决策。

借鉴标杆本身没有问题,但行业必须意识到,好房子理念的本质,是回归人本位的视角去做产品。无论是借鉴还是原创,最忌的就是继续拿经验主义造房子,与客户越走越远。

3

一味追求高端化、大赠送

忽略了最重要的功能性

一些房企对好房子的理解,就是“高端化”。尤其是改善时代的到来,让更多楼盘的目光聚焦在了如何把产品做得更“豪”上。

同时,随着住宅设计新规的实施,不少地区的楼盘开始疯狂的追求大赠送,甚至有一些城市的新房得房率已经“卷”到了130%,这也是当下一些楼盘最大的宣传卖点。

以上做法虽然没问题,但理解还是过于狭隘。 因为高端、面积大并不直接与好房子划等号。好房子的最终目标,是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等,并不是把房子做得足够气派就可以达到的。

比如明源君曾走访过许多高端改善项目,那些动辄200方起跳的大平层,乍一出门确实气宇非凡。但细看才发现,面积基本都给到了客厅、主卧,甚至是厨房。但小孩房、老人房等空间,却逼仄的跟刚需户型一样。

这类结构遭到了许多客户的吐槽。那些有实力购买大平层的客户,通常不是只有三口人的小家庭,而且家庭观念很重。

拼搏了几十年只为给家人更好生活的顶梁柱,到头来却让老人孩子住在不如厨房大的次卧里?客户听了直摇头,表示这根本无法接受。

这就是典型的思维错位。开发商认为豪宅客只要“面子”,但实际上当然是“面子”“里子”都要。你可以豪华,但不能只有豪华,还必须考虑到客户的真实生活和家庭关系。

又比如某楼盘宣传产品赠送面积大,但看了样板房才知道所谓的赠送,实际上是一片狭长的连廊式空间,几乎没有办法正常使用,特别鸡肋。

精装修和赠送面积,如何能够转换成真正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的功能性,才是楼盘构建好房子竞争力的关键。

实际上今年以来,已有一些城市开始收紧住宅产品的设计规范。

比如广州就已明确要求飘窗必须外凸,不再允许通过内凹飘窗变相扩充室内面积。又比如成都把房企报建时的平面尺寸、板率、层高等,都纳入了后期验收核查,如果实测误差值过高可能实施处罚。

如果这个趋势延续下去,那么大家很快会回到同一个起点。对于生活痛点的解决方案、健康与智能科技的加持、服务的完善性等等多维度的综合竞争,才是真正的焦点。

而且, 好房子的概念远非局限于豪宅或改善市场,刚需市场甚至是旧改,都是好房子理念可以充分发挥的领域。

比如广州某刚需项目,就把赠送面积与户内结构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建面约73㎡的户型,做出了三房两卫的结构,而且还做出了270度的环幕飘窗,整个空间体验基本达到了90㎡的舒适度。

所以其实装修高端与否、赠送多少与否并不是最关键的点,重点是怎么运用这些手法去和居住者的生活创造链接,让硬件拥有温度,为居住者创造实打实的价值。

4

目光局限于开发

轻视服务与社群运营

好房子浪潮出现以来,很多开发商的目光都高度聚焦在怎么优化产品上,但这其实只是好房子理念的其中一部分。

其实中央对于好房子的提法很明确,要求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

这其中,服务是最后一个环节,但也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过去开发商习惯于做一锤子买卖,一个项目卖完了就迅速撤场,到了下一个项目再重新蓄客。而宣传期的那些完备的配套,最后却沦为自助空间,完全没有温度。

这一方面是对存量客户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放弃了利用服务来强化老业主粘性、提升品牌满意度的绝佳机会。

在以前行情好的时候可以不在乎这些,但当前是毋庸置疑的存量时代,存量资源就是房企的金矿。

对存量资源的运营水平,将会是好房子时代的一个胜负手。谁布局的早,谁就有先机,这一点在许多头部房企身上其实已经被验证了。

所以做好房子,必须把项目后端的服务意识建立起来,做好长周期的运营投入。

一方面,可以积极活化社区配套,把那些所谓的四点半学堂、家宴厅都真正运营起来,主动为业主嫁接各类外部商户资源,提供更丰富的软性服务,让社区功能更具整合性、多元性。

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对老业主资源的日常运营和激活。比如华润的“润比邻”社群品牌,就会以季节、兴趣爱好等主题来策划各种各样的社群活动,强化房企与老业主群体的粘性。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增量客户越来越难找的当下,存量客户可以为新房项目贡献大量高价值的客户线索。

据明源君了解,存量激活这一获客通路在头部房企当中的成交贡献率,增长速度非常快,甚至逐年在翻倍。

强化服务水平不仅符合好房子导向,更是构建品牌竞争力的一个“奇招”。布局早的房企们已经吃到了红利,还没有行动的房企,务必重视起来。

5

结语

好房子概念虽然火,但符合中央所倡导标准的优质项目,其实是少数。

住建部倪虹部长曾明确表示:“建好房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产品细节的优化、品质的升级、技术的加持与服务的完善,绝不是简单的口号和营销噱头。

房企要在新时代下不被卷出去,就一定要避免以上那些观念上的误区,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回归用户视角,观察生活的本质,扎实提升产品的竞争力。